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问题,我国法学界开展了热烈的辩论,形成两派截然对立的意见:一派认为必须在坚持法“是统治阶级意志”、“是阶级斗争或统治工具”等所谓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下发展,否则就是否定或反对马克思主义。这是主流派。另一派则认为这不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而是五十年代初期由苏联引进的“斯大林——维辛斯基”法学,我团法学的发展要突破这一传统法学的束缚,恢复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来面目,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这是非主流派。正当两派激战得难解难分之际,郁忠民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法学并不客观存在,所以,它就不存在发展的问题。”(见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这个概念的本义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思想,所谓坚持、发展都是就他们的唯物史观美学文艺思想而言。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发展了他们的学说,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高尔基的文艺思想也是对它的发展。我们今天讲坚持、发展和更新,主要含义也是这样。 继承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它包括舍弃与发扬两个必然同时存在的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来说(其文艺思想体系也一样),恩格斯指出,其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是必须遵守、不能违背的,否则就要犯错误,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了,但对那些非基本原理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传统的观点认为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近年来,随着对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逐步深入,有些学者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其中尤以“南昌起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的观点引人注目。对此,我们不揣昌昧,略陈管见,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文艺理论落后于文艺创作,与生活的发展不相适应,不是偶然的。远一点说,和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理论准备不足有关,近而言之,可以回溯到五、六十年代国内流行的文艺学教科书。现在的中青年文艺理论研究人员和教学工作者,大都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5.
6.
董玉魁同志《试谈价值规律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载《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2期)提出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些观点,我还不敢率尔同意。关于价值规律的广义与狭义问题董玉魁同志首先把价值规律区分为广义的价值规律和狭义的价值规律两种。然后认定,我的观点属于狭义的价值规律,孙冶方同志的观点则是广义的价值规律。接着说:“狭义的价值规律,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广义的价值规律,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孙冶方同志的主张社否确属董文所说的广义价值规律,我且不做评论;但对于我自己的观点,我则可以明确地声明,它断乎不是董文所说的那种狭义的价值规律。我在《也谈价值规律》一文(见《光明日报》1978年11月25日)中是这样讲的:“价  相似文献   

7.
<正> 北京地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央和市领导对此极为重视,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并就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有的已被主管部门采纳。为了更好地博采众议,深入探讨对策,有必要将北京  相似文献   

8.
本刊第三期发表了卢良梅、薛克诚两同志写的《关于区分两类社会矛盾的两个问题》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了不少和他们商榷的文章。我们认为,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对于进一步学习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极矛盾、阶极斗争的思想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对敌人的专政,防止产生修正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选刊三篇文章,希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热烈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9.
今年,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十一个年头了。回顾近十年来,我国文艺理论工作从拨乱反正到自身突破,从落后于创作到某些方面走在了创作前面,从方法更新到观念更新,从局部的新建树到总体的新思考,其发展之迅速、争鸣之热烈,的确堪称盛况空前。特别是近两、三年间,种种新观点的竞相涌出,许多新体系构想的纷纷问世,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深入认识这种发展形势,从各方面认真加以总结,无疑是继续前进的  相似文献   

10.
刘星翔同志在《对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商榷》(见《光明日报》1982年6月19日)一文中,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三个主要缺点:一是丢掉了认识的社会属性,二是并非所有的人脑反映都是认识,三是忽视了认识离不开实践的特点。这些理由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刘文在提出质疑之后,自己所提出的认识“新定义”,也同样是值得商榷的。刘文的认识新定义是:“认识是人们的思维能动的反映和指导实践的社会活动。”并一再强调“认识只不过是人们的思维对实践的能动反映和指导”。其实,刘文的认识定义,并不比原来的认识定义更确切、更科学。以我之浅见,它反而更模糊、更片面了。  相似文献   

11.
“主题统帅说”是前人写作经验的结晶,对各种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意义。文学作品的主题包含思想、情感、形象三个因素,是三者相互渗透、交织、融合的有机统一。它对创作的统帅职能是通过上述三个因素的统帅作用在其相互制约、求得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陈老萌同志把主题的审美性特征和认识性特征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号召作家挣脱“统帅说”的“绳索”,必然招致理论上的混乱不清和实践上的无所适从。正确的结论只能是:主题是统帅的观点必须坚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的论者认为,《魏略》关于不是刘备三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登门求见的说法值得重视;诸葛亮《出师表》的记述并不可信;《隆中对策》很可能是附会之作,从而怀疑乃至否定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事实。本文论证《魏略》不可信,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是可信的,“三顾茅庐”实有其事,勿庸置疑。它将继续作为人才问题的一面镜子永远留传下去。  相似文献   

13.
<正> 所有制结构是由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现代生产力的显著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也是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读了宫希魁《劳动供求规律初论》(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宫文)一文后,受到不少启发。但宫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劳动供求规律不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调节”,2、“调节劳动供求的杠杆已经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收入。”这两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还联想到劳动供求规律和工资关系的有关问题,一并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一宫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首先牵涉到究竟如何理解劳动供求规律内涵的问题。宫文认为劳动供求规律仅仅“类似于商品供求规律”,而这两个规律“所不同的是,一个以商品为调节对象,一个以劳动为调节对象”。还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有失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商品供求规律和劳动供求规律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劳动供求规律是个特殊的商品供求规律,特殊在它是以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为调节对象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之间,不是“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16.
今年第三期《社会》上刊登了赵晓雷同志的《从价值观的序列看中美民族心态的差异》一文(以下简称为赵文)。文章以美国民意测验材料,和我国《英语世界》杂志读者调查资料为基本依据,对中美民族的价值观念进行对比分析。文章还对《英语世界》读者调查作了简要说明,介绍了该项调查的抽样设计、调查过程和样本结构。在社会学论文中简要地介绍所用资料的搜集过程,是保证社会调查研究严肃性的必要环节,其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必要的介绍,来检验和督促调查资料的合理使用,防止对社会调查资料的滥用。赵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所用资料的调查情况,正是为了提高社会学研究科学性而作出的努力。遗憾的是赵文未能正确地使用抽样调查资料,不恰当地采用了含有明显偏误的非概率抽样调查资料来  相似文献   

17.
一当新时期的历史帷幕还在缓缓欲开的时候,当代文学便以其触目惊心、摧人泪下的“伤痕文学”震颤着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于是,伴随着共和国稳步前进的时代步伐和人民大众精神复苏的熠熠闪光,当代文学展开了崭新而辉煌的全面繁荣时期。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几乎改变了几亿人轻视知识分子的畸形的心理偏见。一部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不但给无数干涸的心灵带来了希望的甘露,而且从东海到西陲,从南国到北疆现实地走出来大大小小的无数乔光朴……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强大反作用力通过当代文学来予以充分的显现和验证,难道还不能说明当代文学的繁荣吗?难道还不足以引起关于文学的研究家们的思索吗?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最伟大的功绩,是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新的世界观。发展原则不断深化、丰富和具体化,是这一世界观的基本特点。它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发展规律,就无法运用和继续发展这一理论。近几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条件有了质的变化。不仅一般历史条件有了变化,而且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的可能性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实际运用这一理论的可能性也都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列宁曾经把托尔斯泰比着反映了俄国革命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的,在文学与现实的这种关系上,镜子的比喻是确切的。然而,这仅仅只是比喻,而不是科学的说明,更不是科学的定义。所以,列宁有一段话是相当客观的:“德国俗语说:‘一切比喻都有缺陷’,我把文学比着螺丝钉,把生机勃勃的运动比着机器也是有缺陷的。”①列宁承认了他的螺丝钉和机器的比喻是有缺陷的,那么,列宁关于“镜子”的比喻毫无疑问也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是我国近代历史曙光期的一次狂飚式的革命运动。它存在的时间不长,却给后世遗下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历史文献。在兵燹禁毁、流散埋没之余,经过几代学人不断的发掘、搜集和整理,还有四、五十种印书,四、五百件文书和数以千计的文物,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最重要的文献资料。这些太平天国文献,反映了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社会习俗和人物风貌,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进步的东西与落后的东西,积极的因素与消极的因素,鱼龙混杂,瑕瑜互见,正是太平天国政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