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109-116
宋代科举回避制度以考生回避考官为主,考官回避考生为辅。在各类别头试制度的基础上,宋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考生回避考官制度。宋廷在实行省试别头试之初,回避考官的考生仅限于知贡举官亲戚,至南宋孝宗时期回避的范围由内帘官亲戚、门客考生扩大到外帘官亲戚、门客考生。开封府、国子监发解试考官的亲戚考生须参加别头试。诸州发解试考官的亲属、门客考生须参加转运司别头试。四川类省试内帘官与外帘官的亲嫌考生都要参加别头试。考官回避考生,主要表现为考官回避亲属和回避籍贯。北宋时期考官回避亲属的现象较少,至南宋考官回避亲属开始形成制度,并且要求发解试考官回避其籍贯。宋代在省试、牒试和殿试中运用科举回避制度,依法惩处违规考官和考生。总之,宋代科举回避制度具有回避对象双向性和回避范围扩大化的特点,对宋代以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学术界对科举制度的千秋功过做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为科举作为一项文官考试选拔制度本身所体现的——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及其历史作用,平了反、正了名。遗撼的是,在科举平反热中,也出现了一股否定"废科举"的思潮,有学人把"废科举"的决策定性为"失败的政策选择",并为此进行了一  相似文献   

3.
清道光六年(1826)至道光八年,广东新进生员2686人,其中有107人先后在广东乡试折桂,进学与中举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8.9岁(实年)、35.3岁(实年)。值得注意的是,统计生员考取举人的平均所需时间是以结果为导向,即计算士子在不同层级科考成功的平均递进时间,应该以中式考生而非全体考生为统计对象。这107人由生员成为举人的平均时间为12年。此外,清代士子报考科举时普遍存在减岁行为。具体而言,无论童试抑或乡试,清中期广东士子的官年比实年大致都会少2岁。  相似文献   

4.
霍红伟 《学术研究》2012,(3):110-113,160
科举时代,学政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岁科考试.近代以来,对于新式人才的需要日亟,部分学政迎应变局,开始在考试和书院中增试西学.为发展新式教育,清廷废除科举,学政的角色由此转变,开始由主持考试的差官向管理教育的官员转变.但未久,清政府裁撤学政,在各省设提学使,作为督抚下属,负责一省之教育事务.这一撤旧更新的举措,体现了清代社会由以科举为重心向以教育为重心的转变,亦是晚清由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型的主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科举学的文化地理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研究科举学具有整体综合的优势,可以丰富和拓宽科举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域;科举人才与地域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因素有着互为因果、彼此影响的复杂关系,而科举考试的配额制度作为调节科举人才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中介机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科举考试的区域配额制度对于现代高考"倾斜的录取分数线"问题也具有极为强烈的借鉴意义;这便是从文化地理视角研究科举学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6.
宋代科举责任追究涉及科举的许多科类及其过程,形成一定的体系和机制:在正式考试前,考试官要做好考题拟定、物品购置、考场安排、周边安全等工作,接受监司、御史等的监督;在科举判卷录取中,特别是地方的发解判卷定第时,不能高下其等,更不能徇私舞弊;在发解中,举送官、监试官等必须核准举解的人数、名额、考第,以及被解者的学识、品德、负犯、籍贯以及解额等,并由相关官吏担保这些内容的真实有效,否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于徇情谋利,贪赃枉法,更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一戊戍选试在耶律楚材等汉人文化主义者的推动下实行以后,一共录取了四千余人的合格者,但结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没有成为经常性的制度。这次选试的合格者,可能在以后宪宗壬子(一二五二年)年间的户籍登记中登记为“儒户”。尽管在世祖以后,也有人提出要对他们进行复试,但无论如何正如史料所指出:“圣朝戊戍之试,复其家者,子孙于今赖之”(许有壬《至正集卷三二·王濯缨集序》)。这次选试的合格者直到元末至少还是对元代知识阶层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选试本身却以一次而告终。戊戍选试究竟原本就计划举行一次,还是把它作为昔通科举的一次试点,以后还要继续举行,只是中途遇到某种障碍,因而在举行一次之后作罢,这一点至今尚未查明。只是《元史·选举志》在前引文之后接着指出:“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而且,从以后元代科举史的实例来看,这次选试本来是作为一次连续举行的制  相似文献   

8.
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是明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在今人撰写的有关论著里,都颇注意对明代科举取士制度的评述。但在述及八股取士开始时间,明代科举的实行与停止、进士科录取的次数与人数,以及考试的内容等问题时,却说法不一。本文拟就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史实问题,予以考述,以就正于诸学人。 一、关于八股取士开始的时间问题 八股文又名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在中国历史上,以八股文取士究竟始于何时,清代学者就有争议,今之不少论著都说:洪武三年,明政府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有的还说“八股取士是洪武初山朱元璋与刘基共同商定的”,是“朱元璋在封建科举制度基础上创建”的。还有说,朱元璋为了禁锢士子思想,制定八股文程式。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1):91-97
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明代科举磨勘与覆试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在维护科举公平、公正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有制不依"的现象,明末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究其原因,是因明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顶峰,制度运行没有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所致。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政治制度,清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入关前,皇太极改变努尔哈赤轻视文人的政策,以文治天下,大兴科举,分别在天聪八年(1634年)、崇德三年(1638年)和崇德六年(1641年)举行了三次考试,史书中也留下大量科举取士的记录。作为满洲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也曾积极参与科举。许多底层的八旗蒙古人,凭借科举博取功名,并顺利的入仕。  相似文献   

11.
唐代科举铨选考试方法与评价标准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科举、铨选考试方法主要有面试、现场操作、帖经、问义、试策、试诗赋、试杂文等.礼部常科考试特别是进士科考试评价标准的演变大抵经历了重时务策、重杂文、重诗赋、重经史策的过程,而吏部选试的评价标准大抵经历了重书判、重词华、重荐举、重经史的过程.礼部常科的选才标准之争本质上是重文学与重经史之争,吏部选试的取材标准之争本质上是重知识积累与重实践能力之争.  相似文献   

12.
唐代科举和铨选制度中的糊名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和铨选是唐代选官制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糊名暗考则是在这两个选官制度中先后施行过的考试方法。鉴于学界有些前贤对唐代这两种选官制度中实行过的糊名暗考法的论述偶有疏误,故略论于后。唐代的科举考试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形式。常举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63年)以前先后由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终唐之世,再无变化。报考常举的,既有中央园子监下属的国子六学及弘文、崇文馆毕业的生徒,也有从州县荐举而来的乡贡。由于常举的考试形式种类较多,录取的手续也较为繁  相似文献   

13.
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下,状元是社会各阶层推崇备至的偶像,考取状元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从唐武德五年(622)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文废止科举,这将近1300年里,历代政权(包括农民起义政权)约开科考试750余次,录取状元800多位(不包括武状元),有案可查的状元为649位。其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恩科”制创立之前科举的主要功能是选贤任能的话;那么,自宋代“恩科”制创设之后,科举的功能则是选贤任能与养士抚庸相辅并行了。也就是说:“恩科”制的问世是科举性质发生转变的一块醒目的历史界碑。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尚未对其进行系统考察。为此,本文试对“恩科”创置的主客观因素、入试条件、录取与入宫等问题略作探讨,兼从养士的角度分析宋代“恩科”制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虽废,却仍产生了一批进士与举人。不过,这批进士和举人不是从生员中却是从留学生中考取的。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迫于形势相继派出了一批人去留学。这些留学生有的在外国虚度光阴,有的确也学到了一些资本主义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考试制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上,不少考试方法逐渐改进,有些一直沿用至今。而在这些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便是糊名考试法,笔者曾撰短文《考试糊名之始》①,考证出吏部书判考试糊名始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5)至天册元年(695)之间,很可能不晚于永昌元年(689);科举考试糊名也始于唐代而非通常所说的宋代,然仅一度实行,且限于制科考试。最近,杨希义同志发表《唐代科举与铨选制度中的糊名暗考》②一文(以下简称《暗考》),也认为唐代制举对策考试已实行糊名暗考,但却推断说制策考试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吏部试判在贞观永徽之际已实行糊名之制。糊名考试这一重要的制度究竟始于何时,很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里再作论析,以求其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明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出发 ,对明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学校中的学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考察 ,分析各类生员别称的起源及其意义 ,各类学校中生员的种类 ,藉此说明生员别称的繁多 ,其实就是生员社会地位变化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与元代科举张祝平元代科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在行省一级举行,会试于次年二月在大都中书堂举行,殿试紧接会试在三月举行。乡试、会试考试内容和方式基本相同,殿试仅试以策论。《诗经》考试是在乡试、会试中进行。我们将元代科举的规定与唐、宋两代比...  相似文献   

19.
张会 《社会科学家》2012,(2):126-128,136
宋代科举通过扩大录取名额,实行殿试、锁院、糊名等制度,抑制势族,提高录取的公平性,从而导致了士子尤其是寒门士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响应与参与,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文学风气的转变,这些直接促使宋代文言小说这一文体较之唐代发生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20.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许多士人都通过进士、明经等科的考试,取得出身资格,再通过吏部的考试而得到官职。每年经过州县初试合格送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的,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说,“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开元时每年录取的明经、进士,在一百人上下,故赵匡在《举选议》中说:“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通典·选举五》)这些是就整个科举的情况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