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事实劳动关系是一种游离于劳动法律关系之外而需要加以特别保护的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劳动关系领域内的混乱和复杂性。事实劳动关系的本质为无效劳动关系,其本身只有用语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当前经济事实出发"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层次:第一,劳动者对劳动产品异化;第二,劳动者和劳动活动异化;第三,劳动者和类本性质异化;第四,人和人关系的异化。这四个规定层层递近,层层深入。但是,作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从现有经济事实分析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导致二者因果关系的颠倒。作者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认识到私有财产占有权之形式并非一开始导致异化劳动,而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化大分工,最终导致致私有制的形式,并从历史的角度阐明异化劳动是私有制导致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3.
劳务派遣是一种特殊用工方式。在这种用工方式中存在双重劳动关系,因而其劳动关系性质及其解除纠纷的处理要复杂于一般劳动合同用工关系。而现行《劳动合同法》对这两个问题的规定过于简单,因而引起了学界争议及司法适用的不统一。因此,立法机应在《劳务派遣若干规定》中增补关于其劳动关系性质及其解除纠纷处理机制的相关规定,以保证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的一种关系.我国劳动法的实务中,大多数的劳动纠纷都是由劳动合同引起的.司法审判中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及适用也存在着比较混乱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理论界对于事实劳动关系的有关理论体系不是很清晰.事实劳动关系的界定、效力要与"视为"实施劳动关系的情况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区别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虽已有法律规定和理论标准,但实践中有时仍难以对其作出明确区分,主要原因是,有时难以判断劳动者是否以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者的身份提供劳动.作者提出,应参照劳动者劳动岗位的性质、劳动稳定性,收入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劳动者是用人单位内部成员.同时提出,为防止用人单位故意将劳动关系转为劳务关系,逃避社会保险责任,应从立法上规定,劳务服务关系的主体双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6.
将事实劳动关系定位成劳动法律关系的下位概念,打破了长期以来学界所认同的二者并列组成劳动关系的研究结果,使事实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共同组成劳动法律关系,成为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这样也解决了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劳动者已经付出的劳动被作为事实劳动关系对待的法理依据的欠缺。  相似文献   

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关于"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规定不但与《民法通则》诉讼时效的规定相矛盾,而且还采用法律推定,排斥事实推定,违背证据法则,同时,也没有区分劳动关系解除的具体情况,应将"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改为"因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将"不能证明收到"改为"不能证明知道",同时,为"权利被侵害之日"设定一个除斥期间的年限。  相似文献   

8.
劳动受损赔偿纠纷在司法实践中数量多、种类复杂 ,特别是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极易混淆。通过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以及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的特征、性质的研究 ,对劳动受损赔偿纠纷正确适用法律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学界一般通过对马克思的文本分析,认为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是这样的一种逻辑关系:马克思首先从工人对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方面,考察了工人的异化,即劳动产品的异化;然后以此作为一种结果来寻求造成这种异化的原因:劳动过程的异化。又因为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异化劳动却拒斥了人的本质的发挥,因而造成人与类本质的异化。然后在这三种异化的基础上得出了人与人的异化。对于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的演进,笔者并不十分认同。笔者认为: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时,有一个深刻的人本学背景,即将对人的类本质的规定作为理论的预设,以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作为异化劳动的逻辑起点,其他三个方面的异化可以由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依次推出。  相似文献   

10.
劳动关系“不法”是指劳动关系不符合法律规定时的法律后果和效力状态.超龄劳动关系虽不合法,但并未丧失“从属劳动”的实质特征.基于社会法的“扶权”理念,劳动法应当彰显其社会保障的法益功能,正确处理好超龄劳动关系的可受保障性问题.规制劳动关系“不法”的法律思路是:应当汲取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的区分意义;劳动关系应当与社会保障关系“有限脱钩”;应采取“用工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用人单位”的逻辑顺序来认识劳动关系的主体;应当对劳动关系进行多层次、不同标准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劳务派遣劳动关系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劳动关系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对劳务派遣劳动关系作出科学准确的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劳务派遣中,派遣工既与派遣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又与用工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但其实质仍为一重劳动关系。劳动者与两个用人单位共同形成一个劳动关系,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作为雇主方共同参与到这一劳动关系中。  相似文献   

12.
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使资本增殖,取得剩余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正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表现为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当剩余劳动为负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逆转,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侵占,实质是劳动者占有资本。造成负剩余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也有体制原因,更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搞清楚负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助于找出杜绝负剩余劳动的方法,对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劳资关系的文化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节劳资关系,使之趋于和谐稳定,人们的视角通常集中于使用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等手段。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劳资关系的文化调节入手,论证文化因素对劳资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劳资关系进行文化调节的必要性;认识和重视文化调节对劳资关系良性发展的作用,将对我国有效调节劳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企业劳动关系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而在我国当前的情势下,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每一方都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10年上半年发生的职工群体性事件来看,职工若处在不稳定的劳动关系临界点上,遇到某种影响就会产生不满、愤怒甚至过激行为的反应。工会应该通过测量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5个影响劳动关系临界点的指数,做好预警维护,降低劳动关系风险。工会必须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增强劳动者劳动感受,提升劳动者心理承受力,平衡劳动者优越感,回应劳动者需求和满足劳动者再生产预期。  相似文献   

16.
SA8000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在劳资关系总体稳定的大背景下,还存在着劳动管理不规范和劳动者权益屡受侵害等不和谐因素。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利用其特殊作用机制能有效地保护劳动者权益。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三者应形成合力,共促SA8000成为协调我国劳动关系除法律之外又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私营企业在我国经济成分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目前私营企业的研究现状和实际状况入手,对私营企业的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战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劳动关系的全面干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使劳动关系从对抗趋向缓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应当承担起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当前我国政府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题中之义。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但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并不健全,劳动争议案件频发,企业与员工间劳动关系矛盾时有激化。本文探究了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所凸显的矛盾与困境,提出从转变观念、强化立法、深化改革、优化梯队几个方面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选择,动员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各方面力量,共同防范和化解纠纷,以期达到利益共赢,促进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