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八旗作家杨钟羲所著《雪桥诗话》至今已有百年,学界从版本、题名、写作体例、著作动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该书应当借鉴文化学、民俗学、文学地理学等多种方法,从八旗文学、诗学、民俗学等各角度展开多层次、综合研究,给予其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2.
八旗作家杨钟羲的《雪桥诗话》是民国时期一部有特色的诗话,它辑存大量珍贵的八旗文学文献。这与著者杨钟羲的文学观密切相联,他的文学观基于八旗文学创作实绩,视野开阔,既含传统诗词等雅文学,又包容小说、戏剧等俗文学,雅俗兼备。他所收录的八旗文学,既突出八旗文学求实求真的风格,又注重不同阶段、不同作家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八旗蒙古兵是绥远驻防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呼和浩特民族关系史中极具特色。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 ,对绥远城八旗蒙古的由来、驻防、变迁、官制、人口、俸饷、分布、名姓、教育、风俗及归宿等 1 1个题目进行初探 ,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乾隆时期 ,与清朝统治由盛而衰相一致 ,八旗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兴盛转入衰落的过程。因清朝政府推行清语骑射的极端的教育政策 ,延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步伐 ,限制了八旗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乾隆时期八旗教育的转变对于清朝中期以后政局的发展 ,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政治制度,清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入关前,皇太极改变努尔哈赤轻视文人的政策,以文治天下,大兴科举,分别在天聪八年(1634年)、崇德三年(1638年)和崇德六年(1641年)举行了三次考试,史书中也留下大量科举取士的记录。作为满洲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也曾积极参与科举。许多底层的八旗蒙古人,凭借科举博取功名,并顺利的入仕。  相似文献   

6.
伊犁驻防八旗是清代伊犁乃至新疆最重要的防务力量 ,由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满营及新满营组成。本文概述了八旗的组建、内部结构、八旗的各项制度、八旗的衰落过程。  相似文献   

7.
苏奎俊 《西域研究》2015,(2):14-21,138
本文梳理了清代满洲八旗驻防新疆始末及满族人口在新疆的变化,认为由于受八旗制度的制约以及旗民界限的束缚,再加上战乱、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满族人口难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清政权更迭不仅带来国家政策调整,而且带来社会分层结构的改变。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随着原为边疆地区性制度的八旗体系通过中央权力辐射全国,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构成一个依附于皇室同时相对于社会其他人群又享有多方面特权的特殊阶层,从而使层级性社会区分大幅度凸显。八旗的特殊地位以及八旗体系内部的多层级身份区分,扩大了依附性社会关系的规模并增加了底层人口奴仆化的通路。清中期以后,奴仆通过买赎等方式上升为庶民的途径有所拓宽,一些前代既有的贱民也在法律上获得了与庶民相等的地位,但抵至清中后期,依附性社会关系仍然普遍存在。保甲制度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在清前期普遍推行,体现帝制体系政治专制与社会等级深化的深度结合。社会结构在清代的此种推演,与商品经济在明清两代相继活跃繁荣相比,显示更多的断裂性。  相似文献   

9.
一清代八旗的产生时间和旗帜颜色,中外史学家,历来因袭:《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八旗通志》……等官书所载:产生于1615年(乙卯)的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代。颜色是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兰、镶兰的正(整)、镶(厢)八旗。可是,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并对之分析证明;上述八旗产生的时间和旗色,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八旗制度是建于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期,但努尔哈赤时的八旗旗色,是黄、红、白、青(蓝)色画龙的四旗和黄、红、白、青(蓝)色无画龙的四旗。由这样的八旗变为皇太极  相似文献   

10.
清代通过建立布特哈八旗将布特哈地区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分散部族统一起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不仅巩固了清王朝在东北边疆地区的统治,同时亦使这些民族在政治、思想、社会经济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孙虹 《理论界》2013,(12):131-133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的制度,对于满族的崛起、发展、兴盛,对于清王朝的建立、入关、统一中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就清入关前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形成,在推动民族融合、统一各民族、维持社会稳定、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以及坚持把民族文化和核心文化作为民族和立国的根本等方面的历史价值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到清代已成末路,但仍是清代选用人才的“正途”。清代对于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采取了一整套有别于汉族的特殊政策,而在驻防地参加科举考试对于驻防八旗别有一番意义:是从客居走向土著居民的标志之一;是生计问题解决的途径之一;是旗、民关系或者说满汉民族关系发展的标志;是旗内各民族文化程度高度发展的表现。从科举制度研究的角度看,此种政策是对科举制度在民族与等级统治背景下一种变通与调整,表现出科举制度在清代仍有其生命力和灵活性,而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民族关系史的角度看,这种对不同民族区别对待的考试政策,表现出民族统治政策的灵活性,是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清初江宁(南京)八旗驻防兵员众多、装备精良,是清廷维系江南统治的军事支柱之一。雍正之后,江宁旗人渐染汉俗,战斗力持续下降。当局曾试图恢复八旗军的行围制度与骑射训练,但因受限于江南的自然环境,成效甚微。江宁驻防在满城内外拥有大量旗地。旗地类型多样、分布零散,均归属八旗官方所有。自清代中叶起,随着江宁满城人口的增长,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驻防当局虽采取迁移官兵、增加养育兵数量、出租旗地等多种方式缓解压力,但仍无法遏制八旗兵丁贫困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满汉关系是清代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其中驻防八旗的民族关系问题亦颇值得注意.通过对荆州驻防八旗的几个斗殴事件的述评,我们看到,驻防八旗与当地人民的关系,既有友好相处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而后者也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八旗蒙古汉文著作家人数众多,著述颇丰。他们对清朝中后期吏治败坏、政治危机加剧的社会状况忧心如焚。为此,或者向最高统治者献言献策,或者亲身实践,力求整顿吏治,挽救颓风。在他们的各类作品中所阐述的官德意识、政绩观和执法理念,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不乏许多颇有价值之论蕴涵其中,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绥远城驻防八旗考源蒙林关于清代绥远城驻防八旗兵之来源,目前史学界多持乾隆四年(1739年)右卫八旗调防而来之说,几成定论。笔者在精心研读《清高宗实录》之基础上,认为绥远城八旗兵驻防初期民族成份繁杂,变化极大,最终于乾隆中期才形成了以京师与右卫满蒙八旗...  相似文献   

17.
八旗察哈尔是清代八旗体系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内部佐领构成十分复杂,在察哈尔部原有佐领的基础上陆续编入了众多源自其他外藩扎萨克旗的佐领。康熙二十九年编入的两个茂明安佐领的属性和佐领承袭问题,不仅反映了八旗察哈尔复杂的内部构成和曲折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折射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民族方面,既能根据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以强化管理,又能依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18.
八旗制度是清代的一种重要制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入关以后清代前期八旗制度的发展变化。指出了清帝为维持、改组、巩固和扩大八旗制度所采取的若干措施;揭示了该制度为清朝统治阶级服务、压迫八旗士卒的阶级属性;阐明了旗人的斗争和由此而引起的八旗制度的松驰;论述了该制度对清代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对满族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肯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它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代,满族统治者建立了清王朝,它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集团也获得了高于其它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这一地位体现在八旗蒙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由地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较多的优待即是其中之一。 八旗蒙古的科举史既是清史和蒙古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科举制度史上独具特色的课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在论及清史或蒙古史时对这一问题每有涉及,但集中的研究尚未见到。本文拟就对“八旗蒙古与清代文科考试”这一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存京师者为禁旅,而分镇各省者为驻防”。驻防八旗是与京师八旗相对而言的,它是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驻防八旗,不仅是研究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了解清代北京以外地区满族的形成、社会生活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亦有特殊意义。本文拟就此略做探讨,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