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学制>是明治政府颁布的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教育法令,它体系完备,内容充实,揭开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的序幕,在明治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围绕<学制>这一问题,从其制定的背景、过程及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指出了<学制>所具有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明治日本"是一个存在较大成长空间的研究领域。这既是由于跨国家、跨文化之特殊性质,也在于这一问题内部本身包含了不同文化思想学术知识体系的交集以及相互影响和结构关系。在这一领域,日本研究者有一系列出色的研究,尤其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实证考察方面做出了有益贡献;而国内鲁迅研究界在对"历史现场"的庞大背景、内部复杂交错结构的把握和理论提升等方面,则具有潜在优势。彻底清理、还原"历史现场",突破固有观念的限制,以开放兼容的学术态度构建鲁迅与日本关系的模盘,将为这一研究带来崭新的视角视野和参照坐标。  相似文献   

4.
商文斌 《江汉论坛》2003,4(8):90-92
战后日本所建构的政治体制具有较强的稳定功能。权威主义政治理念的承继与维持,政治体制的适时调整,政治运作的法制化,中央集权体制的建构,这一切为日本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不仅确立了思想基础和调节机制,而且还提供了法制屏障和体制保证,并最终导致日本现代化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6.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感受到欧美列强不平等压迫的社会各阶层,由忧国意识产生了民族平等意识。日本思想界在国际关系认识上明确提出了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的政治主张,在强烈要求与欧美列强地位平等的同时,也出现了平等对待亚洲邻邦的思想。在排斥外来势力侵略和对抗欧美列强的强烈愿望中,这种民族平等意识逐渐变异为以日本为首亚洲联合结为同盟的思想趋向,隐含了吞并他国的意图之嫌。  相似文献   

7.
明治初年,在"文明开化"的大背景下,日本史学出现转型,产生了文明史学、新实证史学两大新的史学流派。它们所阐释的编写历史的新的体例和书写方式,冲击了传统"道学"的史学,极大地推动了日本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从而开辟了日本史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许晓光 《社会科学战线》2022,321(3):117-129
日本明治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劳动者的处境却日益恶化。日本思想界针对这种状况,各类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皆表现出对劳动者处境的深切人文关怀。他们愤怒声讨社会上的资本家和地主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非人道压迫,也谴责政府相关部门对劳动者处境的无动于衷,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善。同时,强烈呼吁全社会应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同情和关怀。为了拯救处境恶劣的劳动者和贫困者,日本思想界从各种不同视角深入构想其救助途径。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由西方传入的、对于当时日本更为超前的社会主义主张。这无疑构成了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产生的前奏。  相似文献   

9.
幕末日本在被美国打开国门后,于1862年重启与中国的人员交往活动.但是迟至1879年,日本才有首部学习北京官话的教科书--<新校语言自迩集 散语之部>的出版.该书的诞生表明,日本开始重新确立中国语会话的教育方向,即变传统的"南京官话"学习为"北京官话"学习.而上述教科书其实是对在华英国人威妥玛所撰写的<语言自迩集>的改编.<语言自迩集>之所以成为改编对象,除了它所具备的学习北京官话的功能,更重要的它是一本介绍中国社会状况的简易读本.编纂者相信,通过对<语言自迩集>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北京官话,还能初步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帮助他们在将来能够顺利开展与中国人的交往.  相似文献   

10.
在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儒学道德"由明治时代开始时的被冷落、被排斥到"儒学道德"的复活;又从"儒学道德"的复活到"儒学道德"的被改造利用,直至明治政府颁布以"儒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针及国民道德方针,"儒学道德"在与"西方道德"的较量过程中显示出优势,甚至达到了至上的地位.明治时代后期日本对"儒学道德"思想歪曲恶用,二战后日本对"儒学道德"的利用又恢复到常态.在日本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无论是排斥、否定"儒学道德",或者崇尚"儒学道德",或者恶用"儒学道德",都无法将日本的道德思想与"儒学道德"剥离,"儒学道德"一直与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密切关联.纵观明治时代日本的"道德运动","儒学道德"是日本明治时代"道德运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一直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中考察了日本明治时期的三百多部北京官话口语课本,认为从编写特点上看,应该分为三个时期:沿用唐通事时期的南京官话课本;参照《语言自迩集》编写的北京官话课本;独立编撰的北京官话课本。文章认为三个时期的北京官话口语课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就文献的语言学价值来说,独立编撰的北京官话口语课本所使用的语言最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日本“和平宪法”的制定过程与明治宪法制定的过程有相同处,亦有不同之处.这其中涉及国民参与对宪法意识的影响.尽管两部宪法是不同历史背景和国民舆论下诞生的产物,但它们同样都是东西两种不同文化及不同社会利益交锋与妥协的产物,两部宪法的制定和参与过程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更体现了制度突破所带来的文化变迁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从制度创新的视角切入,以近代中国宪法文本为对象,检省近代中国宪法变迁的实质,可以得出近代宪法变迁不属于制度创新这一基本立场。“革命”在近代中国宪政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以革命的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具有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张庆彩 《兰州学刊》2008,(9):139-141
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走向立宪政治相比较,晚清中国却因迟滞的立宪政治而加速败亡。文章从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集团对走向立宪政治的影响等方面,对晚清中国和明治日本现代化历程中的立宪政治进行比较,以深入探讨两国立宪的得失成败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被称为“选任专制政体”的过渡性政治体制。它既含有民主的因素,又具有集权统治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这种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从长远看,必将成为俄罗斯政治发展的障碍。本文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改革极权主义制度的一般规律出发,阐述了俄罗斯推行“选任专制政体”的必然性;同时,又围绕国家权力体制、联邦体制和政党制度等多个方面,就俄罗斯过渡性政治体制的制度性缺陷和现实矛盾进行分析,说明这种体制不可能成为推进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16.
八国宪法首先实行的制度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当代世界上八个国家的现行宪法中首先实行的制度作了分析和比较研究 ,同时阐述了这八国宪法的历史背景及其有关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赵永恒 《阴山学刊》2010,23(3):88-93,105
李庄案萌生于我国权力经济形态的大背景。我国《宪法》文本中所规定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并存的制度设计,是导致权力经济的宪法成因。只有突破权力经济,回归"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社会运动,实行契约宪政制度,构建服务型政府,才能杜绝下一个李庄案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明治时期中国语教科书中的政治性对话折射出日本拓疆殖民的政治目标,其目的在于灌输中国知识,渗透情报意识,具有明显的语言暴力倾向;并且有意以中介语代替常规汉语。很明显,这些教科书是日本明治政治结构下推行其政治进程的特定产物,政治存活于中国语教科书这个载体中。通过对日本明治时期中国语教科书政治化内容的挖掘,廓清对日本明治时期政治结构的基本认识,可以明确日本明治时期中国语教科书政治化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9.
20.
日本明治大正时代,<聊斋志异>告别了被翻案为日本故事的幕后传播阶段,逐渐亮相于近代文坛.得益于报业和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它的影响首先渗透到汉文小说当中,而后在文学史上也获得了评价,还出现了将其部分作品翻译成现代日语的尝试.<聊斋志异>在这一时期的传播和译介,打上了日本明治大正文化的印记.汉学者、中国戏曲小说研究家和近代作家对<聊斋志异>的译介和传播各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