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舒婷与翟永明在上世纪80年代的女性诗坛上树立了两个高度.但两人的诗歌艺术迥异:在诗歌形式上,舒婷表现为理性雕琢,翟永明表现为感性喷发;在诗歌气质上,舒婷表现为情感的吟唱,翟永明表现为生命的独白;在诗学追求上:舒婷是为人写诗,翟永明是针对自身.两人不同的诗美品格不仅丰富了当代诗坛,被后来的诗人们纷纷仿效,而且对诗歌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女性诗歌的未来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主流文学史在接受并经典化舒婷诗歌的同时,夸大的是与时代和主流达成的某种妥协,而忽略和压低了其内蕴的反叛性,这造成了对舒婷诗歌的某种误读。由此,舒婷成为"没有先锋性的先锋诗人"。这一结果是1980年代先锋艺术由边缘进入主流话语言说场域的宿命与无奈。  相似文献   

3.
道德理想主义可以理解为宽泛的经济社会伦理或者伦理政治构想,但其更为本真的意义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古典纲领.“实践性”与“超越性”构成道德理想主义的根本特质.在已经告别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表现为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盛景”,同时还呈现出物欲化与外在化、世俗化与平面化、虚拟化与感性化等种种隐患和危机.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越发凸显:其一,道德理想主义如何摆脱现代文化困境?其二,现代精神生活如何消除隐患和危机?现代精神生活的建构呼唤道德理想主义所提供的精神典范,而道德理想主义倘若能够在现代社会摆脱文化困境,生活儒学的复兴与开展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面向生活世界,一种富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幸福观既对精神生活的样式提出了高贵人性的要求,同时还赋予开放多元的精神生活以崭新的、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困顿、放逐与固守——论舒婷中后期诗歌创作精神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学界几乎漠视了的舒婷的中后期诗歌具有较高的学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检视意义。与其前期浪漫主义为主色调的朦胧诗不同,其中期的现代诗创作淡化情感、强化感觉,并着意于对生命与生存的体验与感悟,其后期的现代诗创作则进一步地以探寻生命的终极关怀为母题。30年来舒婷间有断续的诗歌创作反映了这30年来当代中国思想变革、社会转型的生动进程及其对诗歌创作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更揭示了诗人舒婷基于个性化的经验感悟和文化自觉所走过的理想主义者从困顿、放逐、挣扎到另类固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的精神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公精神、修齐治平的奋斗精神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仁学所特有的对人生、社会和政治道德理想追求的内涵,凸显了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孔子仁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是历史的凝聚与沉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在金钱销蛀理想、迷信颠覆信仰的当下,赓续孔子仁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发掘其引领社会生活的精神价值,可以矫正与重树当代社会的理想信仰,为民族复兴的大业提供厚实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研究海子诗歌中的中国形象,包括诗歌文本以及由此引出的有关中国的美学想象,可以发现海子短暂诗人生涯里曾有过“超稳定”与“非稳定”这两条书写与建构中国形象的路径。对于两条路径的阐发,展示了海子从诗歌书写向诗歌行动的艰难突破。联系他的哲学思考来看,这种对于诗歌行动的积极追求,反映了诗人在文本与形象之上不断冲破自身桎梏的自觉尝试,或可借用杜威的理论称其为一种行动诗学。海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探索的这条行动诗学之路,一方面彰显出诗人献身于诗歌的理想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注脚,同时又为未来的诗歌书写尤其是中国形象建构给予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孤独的割麦女》和《惠安女子》两首诗歌分别呈现出一“动”一“静”的画面,虽然两者在文本表达上存在诸多差异,但主题趋于一致。通过对华滋华斯和舒婷两人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探讨,不难发现两人、的诗歌之所以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歌的艺术效果,乃是由于他们对女性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道德的特性及其现代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圣正 《船山学刊》2005,(2):154-157
家族主义、专制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三大特性。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家族主义精神向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转化,将专制主义观念向平等的、多元化的观念转化,将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  相似文献   

9.
解构传统的80年代女性主义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振亚 《文史哲》2003,2(4):162-168
女性主义诗歌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躯体诗学”对舒婷一代的替代 ,完成了性别意识的艰难蝉蜕与确证。它从女性隐秘的生理心理经验、性行为欲望和死亡意识三个向度上进行的黑夜意识笼罩下的躯体叙述 ,在冲击传统理性文学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空间。它在艺术上多采用自白方式制造强烈的叙述氛围 ,使语言结构日趋情绪化和弥散化。这种创作改变了女性被书写的命运 ,扩大了女性解放的内涵 ,但也存在着高度私语化、自动迷狂等误区  相似文献   

10.
分类教学模式就是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得心应手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分类教学既是指导思路,也是具体方法,它本身即可看作一种独特的教学法。分类教学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与课堂效果并重等基本原则。在分类教学中需要注意处理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发展、理想主义是社会理想主义和个人理想主义的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歌新旧嬗替的进程是惊人的,曾几何时,还被人称为"朦胧"的舒婷、北岛等人的诗作,在一些新近涌现的诗人眼中,居然又成了"历史和传统".这种令人目眩的变异与更新的速度,一方面标志着新诗的勃勃生机与充满希望的前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新诗潮与众多的诗歌鉴赏者的矛盾.自"朦胧诗"兴起以来所形成的创作与鉴赏之间的层次断裂、诗  相似文献   

12.
文革后中国迎来一场文学复兴运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以"朦胧诗"为代表的艺术风格,诞生很多"朦胧诗"和"朦胧"诗人,以北岛、舒婷等为代表。作为诗人、编辑和元文本作者的韩东一直是先锋诗歌的重要声音。曾有很多批评家将其诗歌与"朦胧诗"、"后朦胧诗"等相提并论。然而,韩诗却是以抵制和否弃"朦胧诗"而著称,并提倡"真实地写作"。选取了韩东《山民》等诗作分析其诗学观,认为韩东式怀疑带有一种存在主义意味,相信真实性和个体经验,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董学文的学术活动是在理想主义的庄严中开始的。立言为真、立言为用、立言为新、立言为进 ,使他直面中国现实 ,对美学理论、文学基础理论、文学理论学等关涉学术发展和民族精神大厦建设的学科 ,进行了较为彻底、通透的研究。他的理论成就、学术方法、社会影响 ,共同体现着现实开拓中的顽强风格 ,因其将文学和美学精神建构在理想主义基础之上 ,而令人尊敬  相似文献   

14.
“王实味问题”作为当代“文祸史”上的典型个案,已被昭雪多年。学界“王实味研究”多以文人化方式抒写其文学化的生平。文章以“托派”为切入点,结合王实味的精神成长史,探讨以王实味为代表的具有理想主义精神气质的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凸现革命与理想主义的复杂图景。  相似文献   

15.
"礼运大同"是中华文化原创期集先秦各学派理想主义的最早系统表达,并在以后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持久生命力。近代以来,它吸收人类文明成果,顺应人类发展趋势,批判传统、判断西方、展望未来,并成功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对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国梦"既坚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和民族特色,又为它的实践确立了宏伟目标和路径选择。中国传统理想主义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更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性批判精神。"中国梦"是一种思维范式、价值取向和求索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健康发展树立了一个理想主义维度。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传播者和定位者.传统民族精神面临文化整合与冲突的矛盾,文化的断裂造成了当代理想主义与功利主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冲突.文化冲突与断裂呼吁当代学人通过哲学创新,去探索适应当代发展的民族精神,这是当代哲学的重要使命.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走势可大致概括为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结合,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个性张扬的结合,英雄主义与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的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个性的拓展,多元板块互动与文化的统一性,民族精神发展的核心理念的生成与人格楷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隋唐长安城若干布局特点与初盛唐诗歌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震 《人文杂志》2002,(1):91-97
隋唐长安城的严整布局在中国都城制度史上是一个极大的变创。长安官员的早朝诗与寓直诗的风格与衙署官舍在皇城内的布局特点有关。这些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稳定性、秩序性的要求和美感 ,与隋唐长安城的建筑风范相契合 ,成为初盛唐社会美的典范。《周易》乾卦理论是宇文恺设计长安城的重要理论依据 ,也是关陇集团、隋唐王朝的精神象征。对皇权的礼拜与寓直的谨肃是唐长安政治生活与长安城建筑格局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宇文恺利用长安城冈原与洼地交错的地貌布设风景区 ,这些都使初盛唐诗歌焕发出雄奇壮丽又清新优美的光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体现出长安文化与关陇集团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统一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 90年代年轻作家的小说创作为切入点 ,分析近年小说创作的精神走向 ,其诗性的消解和理想主义的沉沦 ,期待文学应坚持审美本性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舒婷的诗朦胧而不晦涩,深刻却不消极,擅于采用象征、意象等艺术手法诠释复杂情感,揭示生命真谛。同是表达奉献,《在诗歌的十字架上》充满了浓郁的基督情结,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却饱含着醇厚的赤子之情。文章抽丝剥茧解读了诗人的宗教情怀和祖国之爱,追本溯源剖析了两种情结背后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等要素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大庆社会科学》2014,(4):158-158
正宋宝伟在《北方论丛》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新世纪诗歌在多元化语境中呈现出令人欢欣的繁荣景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隐忧:一、商业化语境导致诗歌精神的旁落与沉伦。诗歌隐藏在"个人化写作"招牌下,自我情感经验无限度地膨胀,拒绝诗歌意义指涉,丧失诗歌精神建构的勇气与责任感,诗魂在变轻,缺乏精神的"重度"。而且诗歌近些年随着社会商业化、市场化转轨出现了被物化的现象。不仅诗歌的"精神生活缩减到零度以下"(陈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