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福柯思想理论为基础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从自我监视、规训、惩罚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巴塞尔姆改写自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白雪公主》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从而探讨后现代女性主义视阈下女性身体与男性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试析后现代主义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冰川 《理论界》2006,(5):183-185
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成功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技巧,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生活的反童话本质。本文整理出其中一些特别的技巧来举例说明巴塞尔姆是如何解构了著名的童话并重构了一个后现代主义世界观的。  相似文献   

4.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从出版至今就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社会性别、种族和少数民族等问题上。本文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所揭示的“他者”形象,包括女性为男性的“他者”、他者妇女和他者族裔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入手,对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金色笔记》进行分析,提出性伦理观的概念,并据此指出该小说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自由女性”在性伦理观上表现出的矛盾性:一方面,她们遵从自己的本能冲动,在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本能冲动中追求人格的独立并在两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她们又在苦苦求索一种灵魂与肉体的契合、性与爱和婚姻的合奏。同时,《金色笔记》在女性性伦理观上表现出的矛盾性,赋予了该作品另一番魅力。  相似文献   

7.
《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著名小说之一。文章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即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对和谐婚姻的追求,去探讨其主要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以总结出劳伦斯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美国现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慈悲》为读者呈现了美国殖民地初期女性叙述声音的魅力,文章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兰瑟关于叙述声音的理论,通过分析作品从叙述声音角度对女性话语权的建构,揭示建构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以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9.
男权社会中,男性始终居于统治地位,是社会的优等公民,而女性则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被视为他者。因此,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经常受到歪曲,她们要么被描写成美丽纯洁的天使,要么被定义为悍妇、巫婆,而且大多数人物形象都是以男性文本及经历为基础。鉴于此,为了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者纷纷致力于挖掘被传统文学史淹没的女作家及其作品,建构女性主义自己的文学,威拉.凯瑟就是被重新发掘的女作家之一。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威拉.凯瑟的代表作《我的安东妮亚》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莉莲·海尔曼的两部剧作<小狐狸>和<森林的另一边>作品中三代女性人物的命运和追寻,探讨海尔曼对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转折时期南方女性生存状态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作品中所折射的作家本人的女性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12.
正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88岁高龄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裂缝》。小说以圣经语言般神秘的口述,勾勒出一个女性首先产生于世,而男性作为女性的变异出现的创世纪神话。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且备受争议。我国学者多从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评论,鲜有人从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建角度解读该作品。本文基于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伊利格瑞的理论,力求解读莱辛在小说中对后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3.
《黑暗的中心》是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意 味隽永的丛林小说。它丰富的内涵引起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极大兴趣,使之成为现代文学作品 中倍受关注的作品之一。一个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家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这部作品, 提供了从多个角度理解这部小说的视角。因此用鲜为人涉及的原型批评法来解读这部小说, 通过对原型所组成的深层结构的阐释去发掘该作品的深层含意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谭敏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72-176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著名华文女作家聂华苓的两部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名篇巨作。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寓意、身份认同的隐喻乃至小说结构特征三个方面都呈现出作者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意蕴:不同时期对中国形象的表征;家国认同的转变及作者对海外华人身份及作用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16.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17.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苗青 《南方论刊》2011,(3):54-55
书信体小说《伊芙琳娜》是18世纪英国女作家范尼·伯尼的代表作。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该作品被重新发掘和阐释。人们倾向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作品,却忽略了男主人公奥维尔勋爵这一人物形象。笔者认为,该作品中的奥维尔勋爵形象不应该被边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本文从“灰姑娘”主题中的王子形象;“父亲”形象;“女性化”的情人形象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了奥维尔勋爵。  相似文献   

19.
雷蒙德·卡佛活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创作高峰期正值美国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之时.因而,他的作品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如女性视角的选取和诸多女性形象的塑造等等.而这些女性主义倾向在过去的卡佛研究中乏人问津.如以卡佛的代表作《大教堂》中的短篇小说《发烧》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四位女性形象,可见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也可进一步理解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卡佛本人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黄一超 《云梦学刊》2012,33(4):119-122
巴塞尔姆在文本中突出混乱和人类存在的荒诞,他拒绝承认生活的意义,作品中弥漫着悲观主义氛围.《玻璃山》便是一个典型作品,它淋漓尽致展示了作者关于在美国的后现代社会中的后现代美国人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