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个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本文想通过对辽宁小城镇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化与农村人口城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如何使农村人口城镇化更好地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农业人口?什么是非农业人口?公诸于社会的看法大致有三:(1)农业人口就是在农村就业的人口;(2)农业人口就是农村居民;(3)农业人口就是不吃国家供应“商品粮”的人口。显然,第一、第二种看法是以人口活动的环境、地点为划分依据的,第三种看法是以人口的吃粮户口关系为划为依据的。我认为,对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这种划分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且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是人口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是农村人口基数大;二是实行家庭经营,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三是农村人口正处于大规模流动之中。加强人口管  相似文献   

4.
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正在我国农村发生着的深刻人口变动.这一变动已经或者将会给农村人口控制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与农村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关系如何?本文主要根据我们在上海郊区农村所作的有关调查,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口安全的视野研究农业女性化现象。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内在原因,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处于劣势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农业女性化现象产生以下重要的人口安全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中女性居多,不利于农业发展;二是农村人口素质普遍降低,不利于农村发展;三是女性人口的安全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农村婚姻破裂和老人失养现象增多,不利于家庭稳定与和谐。为此,要以社会风险的理念和整体的思路治理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城乡人口结构分布合理;更新理念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农村女性素质发展;强化人口宏观管理,促进城乡人口科学有序流动;改革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农村女性安全和发展;构建人口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应对人口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 这里所说的人口结构,不是泛指人口的各种构成,是指人口社会构成中的从业结构。如所周知,人口结构反映经济面貌和生产水平。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这样的数量,这样的结构,反映了我国经济面貌还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人口,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活的(包括由他们抚养而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全部人口。按照我国的习惯说法,是指不吃商品粮的全部农村人口。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三十年来,各国农业人口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可  相似文献   

7.
<正>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科尔沁草原,是个以牧业为主、全面发展的牧业县。为了搞清这个县的人口特点,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概述如下: 一、通榆县的人口特点(一)人口密度低。全县拥有土地面积8,477平方公里,草原面积占51.6%。1981年末,人口为312,05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7人,是全省人口密度较低的县份之一。(二)农业人口比重大。据1979年的调查资料:全县农业人口约占83%,而同一时期,全省的农业人口约占70%,白城地区约占80%。  相似文献   

8.
<正> 10亿人口、8亿农民,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人口比重大,是经济不发达的集中表现。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实现农业人口的战略转移。一、农业人口战略转移的客观必然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已消费,生产手段比较落后,主要靠手工操作,生产方法和管理方法也很陈旧。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枣庄市1985年底有人口281.7万,平均每平方公里61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3万,占总人口的15.4%,农业人口238.4万,占总人口的84.6%,该市是在煤炭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矿城市,素有煤城  相似文献   

10.
据联合国估计,1976年世界人口的总数达到了40亿,其中发展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为2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2%,发达地区(工业国)的人口为11亿。 人口膨胀增长期始于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初期。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多民族国家使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特别是由于同疾病作斗争和改善消费品的供应使死亡率有所下降。在工业化时期,农业,工业和医疗卫生都得到了发展,使欧洲人口在1750—1850这100年内增长了一倍。世界人口增长率为0.5%,到1810年时世界人口约  相似文献   

11.
人口转型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禀赋性资源的约束性,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农业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转变带来的技术进步型农业的增长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增长.而农业可持续增长是一种不依赖传统生产要素增加,却是以农业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农业生产总量的增长.本文通过对人口转型影响要素和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计量分析,验证了人口转型通过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途径,也即验证了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增长三者间的关系.优化教育资源合力打造适宜农民培养体系实现农业人口转型,有效保证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推广应用,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以来,不仅使我国司法机关和人口工作者在人口管理中有法可依,而且给理论工作者拓展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人口教育对人口立法起着制约的作用,二者只有同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法律效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自然区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而且也是影响农业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山区农业生产结构对山区农业人口的影响,也是当前人口研究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以四川山区的情况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不利于对人口的计划控制  相似文献   

14.
1983年4月出版的《人口经济学》刊载胡绍琼、宋静安对我国农业人口实现转移的可行办法的探讨。作者写道,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  相似文献   

15.
和研究其他社会问题一样,人口问题也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来研究。如何评析我国古代的人口规律与人口政策,只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结合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 我国在秦以前,没有全面的、比较准确的人口统计数字,估计战国时人口已达二千万,秦时也是二千万上下。汉初人口约六百万,不及战国、秦时的三分之一。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全国人口达到5,959万人,这是西汉的最高纪录。也是此后近1300年的最高纪录。东汉光武中兴,人口不及西汉之半,直到东汉  相似文献   

16.
(一)农牧业人口方面的某些特点 (1)农业人口比重高的牧业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在1979年由新疆自治区正式确定为牧业县,贯彻“以牧为主、牧农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发展了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牧业生产和以小麦、豌豆、油料为主的种植业生产。1985年全县人口共81106人,其中农牧业人口6307人,农牧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1.75%,非农牧业人口占18.25%,在农牧业人口中,牧业人口15800人,农业(种植业)人口50507人,各占农牧业人口的23.83%和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人口转化研究的新进展———读《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机制研究》路遇吴玉麟教授等著的《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机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机制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环节。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人口智力结构。现就农业人口智力结构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 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要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学术界一般认为,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过快,会给非农业系统造成冲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人口如果转移过慢也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那么,我国过去和目前的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不同的理论分析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建  相似文献   

20.
<正> 研究我国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战略对策,必须充分注意我国农业人口还占着80%的高比重这一重要国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次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农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农业。上海郊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业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郊区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