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灵魂,它深刻地概括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一件艺术作品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有无意境,以及意境之深浅,这与中国艺术注重"心灵表现"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而西方的艺术理论没有将"意境"形成主题。因此,本文着重就意境的概念、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艺术意境的最终生成,来对中国艺术的意境论做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的核心范畴 ,对于它形成的理论渊源问题 ,研究者多倾向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基本认为它是在老庄哲学和禅宗心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而对于佛教的影响 ,仅作了词源学的考述 ,未能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联系中作深入探讨。本文从分析意境的基本思维模式出发 ,认为意境在形成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客合一的一元论思维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印度佛教的中观哲学影响而形成的 ,以龙树的中观论为代表的中观哲学是意境形成的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石 ,大乘中观思想直接影响到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并最终促成了意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追求,表现在诸多艺术领域中,有辉煌灿烂的成就。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许多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艺术意境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仁者爱人的孔子儒家思想使人们热爱生活,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感受自我,山水草木都饱含情意。孔子自己有许多意境创造,令后人景仰向往。孔子有许多关于文艺的评论,阐明意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意境翻译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是文学艺术的终极本体 ,意境论阐释从创作到接受过程中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融合所形成的艺术世界。意境是艺术创造的结果 ,获得境界靠艺术节奏来完成。意境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是所指 ;艺术节奏则是艺术的形式 ,是能指。艺术的节奏、境界是一个四维时空的统一体。作为空间的境界 ,它是一种心灵、思维的生命时空之美。从古典美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角度来构建意境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学的全新课题 ,探究译者意境创造的可操作性的途径亦是新世纪象征交换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很独特的一部分.相较于西方的理性科学主义,中国的“意”在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它描绘的是可以神游的意境,重视的是作者透过画面所透露出的思想情感.从“天人感应”到“有我之境”,中国艺术随着“意境”的提出和不断的深入,形成了一种与“道”协调,重视笔墨情趣的特殊内涵.而“意境”是依靠形体存在的,因而“形”、“神”、“情”、“理”的统一是中国“意境”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家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为宗旨的中国哲学,渗透到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书法和诗歌,体现出传统哲学生命理念中强调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的精髓,两者在含蓄蕴藉的审美旨趣上相互融通,书法作品给诗歌意境的阐发和拓展开辟了无尽空间,诗歌意境对于书法创作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同时,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又大有异趣。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书法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废名的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学有割舍不断的联系,他喜欢直接从传统文学中去寻找创作资源.他把唐人绝句的手法移植过来进行小说创作,在小说中营造情景相生的意境.为了追求唐人绝句含蓄的艺术效果,他又用唐人绝句省略、跳跃、用典的手法进行小说创作,达到了唐人绝句的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8.
探析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及创构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绘画在美学上有它的独特性。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从立意、为象、到格局长期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逐步丰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它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文化鲜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画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追求,并提出了形式美的法则。本文从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及美感形式中探寻古人的美学思想、创作方法、审美意象、审美情趣,试析意境审美的创构理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前人的审美思想及高深的境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墨动画是最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其创作的形式充满诗情画意。水墨动画的视觉语言来源于我国千年来历史的传统水墨画艺术形式。传统的题材和审美意境,必然会作为视听的艺术形式介入水墨动画中来,作为最具本土特色的动画艺术形式的水墨动画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同外来动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研究水墨动画必须研究它与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对水墨意境中所蕴涵的"香"、"幽"、"气"等三味感悟,可以理解中国水墨画创作和欣赏中对意境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加深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水墨画的审美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音乐意境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中意境的意义、中国传统审美观点及思维模式和音乐意境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探讨 ,指出中国音乐艺术是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2.
营造意境是传统戏曲的重要特征。而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同样有着营造意境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话剧意境是对传统戏曲意境的直接继承;话剧意境和传统戏曲意境具有本质的一致性。而话剧意境和传统意境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营造意境的手段的不同上。这种差别是由于话剧和传统戏曲的艺术追求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范畴研究的目的与重心在于清理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脉络 ,从而建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体系。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系统中 ,意境是代表中国艺术根本精神的重要范畴 ,“一画”是到达此境界的基本大法 ,形与神是古代艺术家对创作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虚静”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审美态度 ,笔墨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们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两方面分析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性特征,可以看出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中国历代艺术审美观念的最大特点;书法创作要求把线条、内容、字体、造型、神采以及内在情感联系起来,传统文人画追求写意传神、追求神似;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追求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的影响下,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美学与审美文化基本理论,着眼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意境”,从形、色、声、香、味等艺术符号入手,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构成,解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意境文化意识流,同时结合实例,阐释意境在传统园林中的五种体现,进而深入探讨园林意境对游赏者心理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活跃在中国画坛的油画家进行的写意油画创作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从"写"和"意"两方面结合目前油画家的创作与实践,分析了中国写意油画的独特审美内涵,揭示了中国写意油画强调意境的主观构建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特质,并提出中国油画家在系统学习和研究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趣、表现技法引入自身的油画创作,可以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油画。  相似文献   

17.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仍显现出无穷的魅力,然而与古代艺术相比,今天的设计更多的是过度推崇视觉冲击力及工业化的表现特征,只取其形而未传其神。针对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这种普遍现象,从具体表现形式、意境审美和创作精神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批判,提出当代设计艺术应从传统文化当中的文化意蕴、艺术精神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借鉴其精髓,并与当代设计文化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8.
“虚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早在春秋时期,“虚静”这一文化现象就已经形成。道家的创始者老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返本复初,他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圆圈。道家所倡导的虚静观对国人心理影响甚重。正是这种虚静思想的影响才形成了华夏民族特定的审美心理。“虚静”观对绘画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和对艺术意境的创造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也正是在虚静观的积极作用下才使得中国现代工笔花鸟画普遍带有幽静、清雅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情境是经过物境这一接近于客观生活原态的境界进入情与景合、境中蕴情的一种新境界。这种特定的境界,是作家、艺术家主观观照中的实境,也是他们情感体验中的实境,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凝聚,往往可以形成富于美学魅力的艺术意境。物境、情境的生活实体感较强,而意境则艺术的、美学的魅力更浓。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情境。而且,由于情境和意境间的阶梯型发展关系,有时境界比较深邃、内涵比较丰富的艺术情境,距离艺术意境也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散文情境的艺术展现通常有两种基本形态:直观型和积淀型。这两种情境展现的艺术旨归是共同的,即创造富于魅力的艺术境界,但它们在具体的表现上则是各有个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意境观是对中国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和自己诗词创作经验的正确的理论概括。意境理论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创新的理论概括。“兴”中意象的独立性及其创造性组合,形成意象的虚实关系,是意境诞生的前提条件,是诗形成言外之意,韵味无穷的奥秘所在。毛泽东强调意境要高尚,从动态营造意象,写出事物的性格,使之“有变化”,“见出诗之波澜”。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善于营造意象,构成意境,因而意蕴丰富,意味无穷,富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