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 ,认为今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两个苏木的厄鲁特 ,系来源于四卫拉特之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2.
英国学者巴德利认为,早在1600年以前,“喀尔木克人肯定已居住在阿尔泰山以南额尔齐斯河的上游地区,而西面至少达到斋桑湖一带,在17世纪初叶,他们已居住在额敏河沿岸了”.  相似文献   

3.
吐娜 《西域研究》2002,(3):29-36
1767年7月,厄鲁特营设立,主要任务除驻巡本营辖境卡伦外,还要协助索伦、锡伯、察哈尔等营驻巡卡伦等,厄鲁特蒙古在安内攘外的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初驻牧于达木(今西藏当雄)境内的蒙古部落,其属领关系清一代几经变化,随着清代对西藏地方统治逐渐加强,俨然成为清朝中央在西部边防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达木蒙古历史上对于稳定西藏地方、维护国家的主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曾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厄鲁特蒙古的名称、分布及其人口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兴起、发展和变化的一些情况,可从一个侧面来探索厄鲁特蒙古的历史,进而深入研究蒙古史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厄鲁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古老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元代称它为“斡亦剌”,明代称它为“瓦剌”,清代称它为“额鲁特”或“厄鲁特”。元朝灭亡后,蒙古诸部从中原地区退居到大漠南北,称“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相似文献   

6.
1755年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从伊犁河畔迁徙到了清西北重镇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之后在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的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清政府为安抚达什达瓦部众,决定将他们迁往承德。1759年5月达什达瓦部总管布林等2136人分两批到达承德。目前承德市的达什达瓦后代已由建国前不足100人上升到340人,他们同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建设自己的第二故乡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赵凯 《殷都学刊》2020,(4):41-46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冬天发生在中山国的"狼食人"事件,是汉代最为骇人的猛兽伤人案例。史家依据灾异学说,以为伏处山林的虎狼凶兽进入市朝聚落,象征着国家治道亏缺,即"虎狼之来,应政失也"。实际上,当时冀州连年"淫雨伤稼",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才是引发狼灾的直接原因。在灾异与时政挂钩的时代背景下,中山国狼灾引发了关于帝国治道的讨论与变革。顺帝朝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出台于中山国"狼食人"事件之后,应该不只是巧合。当时朝廷财政拮据,地方长吏玩忽职守,包括北岳在内的山川祭祀已经无法正常进行,故时任中山国相朱遂没有履行祭祀北岳的职责,绝非个案。  相似文献   

8.
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境内,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古城遗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四面墙体上开有4座城门,城内目前调查钻探发现有16处建筑院落基址和1处佛塔塔基。该古城应始建于17世纪40年代初,废弃于18世纪70年代,前后沿用约130余年,在巴图尔珲台吉至僧格时期是准噶尔蒙古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中心。古城遗址的调查和勘探以及下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可为研究明清时期卫拉特蒙古的社会历史、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10.
吴梅村仇清反清庐山真面目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祖毓 《东南学术》2002,(5):160-164
吴梅村仇清反清庐山真面目钩沉@施祖毓$厦门市委党校~~~~~~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称之为“厄鲁特蒙古”的,是我国古老蒙古族的一支。又称为“漠西蒙古”或简称“两蒙古”。元代称它为“斡亦刺”“或“斡亦刺惕”(蒙古语为“森林之人”或“林木中百姓”之意)明代称它为“瓦刺”。清代称它为“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是由“Oirat”一词,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史籍中汉译音转而来。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厄鲁特蒙古分为四大部,他们是:游牧于  相似文献   

12.
五种广东地区清诗总集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文化发展空前鼎盛,文学创作和编纂工作非常普及,因此诗歌总集也是数量众多,成就斐然.其中尚且存世的需要研究,已经失传的更应当挖掘.兹就广东地区五种相关总集略作钩沉发微,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伟大祖国辉煌灿烂文化宝库中,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以托忒文撰写的《咱雅班第达传》,就是我国厄鲁特蒙古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厄鲁特蒙古即西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十七世纪上半期创制托忒文字以来,厄鲁特蒙古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量佛教经典以及文学、医学、天文、历算等著作由藏文译成托忒蒙文,抄录、流传于厄鲁特蒙古各部。与此同时,一些编年体、纪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