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亲亲相隐”的合理性看现代中国证人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亲亲相隐原则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亲亲相隐的内涵.亲亲相隐原则,又叫"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指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  相似文献   

2.
编者接:"亲亲相隐"的观念是儒家亲情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至民国时期在量刑时予以减免的根据.此观念和法律规定在西方亦有体现."亲亲相隐"体现的是人的天然本性,"大义灭亲"维护的则是法律的正义.国内学术界就此问题曾展开过针锋相对的论战:一说"亲亲相隐"虽然有违现行法律,但它符合和顺应人性的正当发展,现行法律应做适当修改:一说"亲亲相隐"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相似文献   

3.
一场空火虚耗式的论战——评"亲亲相隐"之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传文  黄邦汉 《学术界》2008,1(3):118-122
论战双方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邓晓芒、刘清平等先生认为,孔孟的"亲亲相隐",导致了专制集权,而专制集权导致了腐败,所以"亲亲相隐"的血缘伦理思想应对今日的腐败负责;而郭齐勇等先生认为"亲亲相隐"思想与今日的腐败无关,"亲亲相隐"思想是合理的,在当代仍有着无上的价值.争议双方都脱离了社会结构转型这一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因而双方都是在空发议论,并无多大现实意义.双方均不应纠缠于血缘亲情伦理,而应探求如何构建奠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伦理秩序与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4.
王剑虹 《天府新论》2008,(3):121-125
亲亲相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发端于春秋,确立于汉代,完善于唐代.亲亲相隐制度的产生也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文化角度看,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处于独尊的地位是亲亲相隐制度产生的文化原因;从社会角度看,家族至上的社会意识是亲亲相隐制度产生的社会原因;从政治上看,亲亲相隐制度之所以能得到汉代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的认可,其原因在于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亲亲相隐制度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因素,但是其积极意义也是存在的.从现代社会考量,亲亲相隐制度具有尊重人性、促进社会和谐及提高法律之社会效益等多种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为“亲亲相隐”制度提供了伦理上的正当性基础。“亲亲相隐”的原则和制度萌芽于春秋、秦、汉初时期,发展于唐、宋、元、明、清,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实现了近代化转型。“文化大革命”以后,“大义灭亲”取代“亲亲相隐”制度。然而,《刑诉法修正案》的颁布改变了这一状况,使其精神如律。  相似文献   

6.
陈炜  周园 《湖南社会科学》2009,(2):58-61,69
"亲亲相隐"是我国古代刑事立法的重要观念,不管在我国近代刑事法律中,还是在西方的古代和现代法律中,都有肯定亲属之间相互容隐的规定."亲亲相隐"制度这一符合人性基础,符合大多数公众的道德价值观若能为我国目前刑法的量刑理论所接受,刑法对人的关怀就将又上一个台阶,因此,应当肯定亲隐制度作为量刑情节适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再行探讨容隐权的设立、亲属的范围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学领域对“亲亲相隐”持否定态度,但“亲亲相隐”精神并不必然与现代法治相违背。许多现代国家的刑法中存留有“亲亲相隐”的条文,一些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中也有一些“亲亲相隐”的规定。将我国传统法文化中“亲亲相隐”的有关理念引进现代法制体系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容隐权制度,有益于关照亲情,维护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的观念是儒家亲情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至民国时期在量刑时予以减免的根据。此观念和法律规定在西方亦有体现。“亲亲相隐”体现的是人的天然本性,“大义灭亲”维护的则是法律的正义。国内学术界就此问题曾展开过针锋相对的论战:一说“亲亲相隐”虽然有违现行法律,但它符合和顺应人性的正当发展,现行法律应做适当修改;一说“亲亲相隐”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情与法历来就是困扰着人类的问题,但我们不仅在学理上更应该在实践中去寻找一条两者相融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刑法>对窝藏、包庇罪的规定否定"亲亲相隐"而主张大义灭亲,这有失司法正义.我国应当吸收"亲亲相隐"原则的合理精神,在窝藏、包庇罪立法中增设有关容隐权的规定,在一定的亲等范围内设置容隐权并把握好"度",设定相应的限制条件以避免亲情原则被无限制地滥用.  相似文献   

10.
亲亲相隐制度的刑事立法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我国1979年刑法典和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典对此均未作规定.鉴于亲亲相隐制度深厚的人伦情感基础及其在国外现行刑法中仍多有体现的状况,我国未来立法应当重新考虑设立这一制度,对其适用范围、在刑法中的具体形式以及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等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1.
自威尔逊以来关于政治-行政二分法争论的意义在于,划清政治与行政的界线以便为公共行政学寻找赖以存在的基础。从争论的过程看,政治与行政的划分并不能有效实现,因此不能很好地为公共行政学提供理论基础。政治学研究中的政治管理似乎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这是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因此,合理的推论应该是,公共行政学应该是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所以,公共行政学在理论基础似乎不是从政治-行政二分法中寻找,不是从其与政治学的决裂中寻找,而应从政治学与管理学的结合中寻找。  相似文献   

12.
祁高飞 《齐鲁学刊》2012,(5):130-133
铁华吟社是清光绪年间活动于浙江杭州的一个重要的文人社团,晚于该地区较有影响的东轩吟社约半个世纪。不同于东轩吟社有专门的社集《清尊集》,铁华吟社没有自己的社集刊刻流布于世,故而关于该社的起讫时间、参与者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尚不深入。结合该吟社发起人吴兆麟的《铁花山馆诗稿》及其族侄吴庆坻的《蕉廊脞录》等作品进行探讨,不但可以考见该社团的一些基本情况,澄清许多事实,亦能对铁华吟社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3.
对语言意义是否确定,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有不同观点。本文从词语和句子层面来论证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认为意义模糊和歧义是语言意义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从<周易>阴阳说的视角看,人类社会各种文明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冲突的某一方缺乏存在的合理性,而单边主义会因为过度消耗合理存在的基础而走向穷途末路.因此,人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各种矛盾,因时而变.变通趋时,不断调适自我,以顺应历史的变化,谋求世界各民族和睦相处,使人类各种文明所蕴涵的生机合理地释放出来,并最终实现整个宇宙的大和谐.这是<周易>阴阳说对21世纪人类文明走向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伊沙诗歌风趣幽默,闪动着解构思维的灵光,在捕捉生活之真的平庸、琐细、肮脏、丑陋中咀嚼出淡淡的诗意,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味特质。伊沙诗歌以审丑与渎神的方式站在审美的对立面展示人生、人性,对形而上神话幻象进行拆解,在清除文化、体制、神话等外在因素对个体造成的重重压抑和遮蔽之后,将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呈露出来,显示出俗世人生独立自在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I use data from 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 FBI Uniform Crime Reporting Statistics, and other sources to consider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about punishment among four groups—Black men, Black women, White men, and White women—as well as how these differences vary according to county crime rates. Centering my expectations about group-specific attitudes within conflict theory and prior empirical findings, I am guided by the presumption that race and gender are cultural categories that shape attitudes about punishment by influencing our interactions with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n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se cultural categories varies by context. Analyses provide some evidence that race, gender, and context interact to shape attitudes about punishment. Overall, this research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group differences in punitive attitudes and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 US system of incarceration operates.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市场,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文秘人才,解决文秘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文秘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社会对文秘写作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探讨文秘写作内在机理,探索新形势下文秘写作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太极是中国古代医易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太即初始、宗源、无上之意,极即尽头、极点之意。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太极中,太极内部阴、阳两种能量的互生互克是生育、滋养宇宙万物的源泉。太极之理通贯中医学,其所蕴涵的医学道理不仅零星出现在《易经》的卦辞中,而且集中体现在中医的气论、阴阳论、整体观、五行说、藏象说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八卦名义说     
正确理解八卦名义,有助于理解《易》本义,有助于深入发掘中国早期哲学。八卦之"乾"字本有向上、上达、刚健、不息之义,与"健"同,故曰"乾,健也";"坤"从申声,象地,其德当为厚,而不得曰"坤,顺也";"坎"谓地面低陷处,水之所在,故以代水,其德当为入,不得曰"坎,陷也";"离"借为"丽",取明丽义,而非附丽义;"巽"为卦名专字,其德当为顺,不得曰"巽,入也";"艮"借为"限"而有止义,本当音限;"兑"为"悦"古字,本当读"悦"。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标准英语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定义的问题,事实上,大量的英语方言仍然存在。本文认为,规定某种形式作为标准并且把这种“高级的”标准作为唯一的官方接受的英语形式,这不论是对于那些英语非母语的人还是对于英语为母语的人都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本文认为任何规定这种标准的尝试都是枉费力气,语言的形式应由实际的交流和应用所决定,而非为人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