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概括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其中包括不少有关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本文想对《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力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生产力是《资本论》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出发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有的同志说,马克思这里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看这种解释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第一,把这段话里的“生产方式”说成是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总和),就会使这句话变得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且马克思紧接着  相似文献   

2.
张雷声 《学术界》2012,(3):144-153,286,28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3.
对《资本论》中两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申维辰《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以下凡引本书只注...  相似文献   

4.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曾经喋喋不休地责怪马克思为什么不写一部逻辑学。列宁回答他们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三五七页) 《资本论》刚出版的时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不大为人所理解。许多资产阶级的评论家七嘴八舌,乱说一通。马克思对那些胡言乱语一概嗤之以鼻。唯独一位俄国彼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问世100周年。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后,按照马克思生前的托付,思格斯全面担负起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编辑出版任务。恩格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资本论》第三卷于第二卷正式发行9年之后,于1894年出版发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利润学说,这是他运用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说明现象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入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科学成果.总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这一科学成果使《资本论》第三卷成为“光彩夺目的”和“最惊人的”著作‘①…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7.
自马克思《资本论》问世之后,《资本论》的方法就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些诚实的学者所赞扬和研究,并且学习和运用这种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但是,围绕着《资本论》的方法问题,存在着尖锐的斗争。一些不了解马克思理论的人,对它有过误解;而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者总想通过曲解、否定马克思的科学方法,从而否定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得出的科学结论。资产阶级的这种攻击毫不奇怪,问题是有的自称要发展《资本论》的同志,竟然提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分析’,因而不免有局限性”的错误观念,对此需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座矗立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雄伟大厦。马克思创作的《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伟大的革命。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53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出发,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运动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这就扫除了资产阶级学者在研究资本主义问题上所散布的重重迷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与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与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唐德才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和发展.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劳动力市场理论极为丰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第三节专门论述了“劳动力的买和...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人们就很关注《资本论》中所应用的方法,短短几年,就已发表了“各种互相矛盾的评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评析。一百多年来,关于《资本论》方法的争论一直绵延不绝,我国学术界也存在多种歧见。下面笔者扼要介绍国内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方法论的若干观点,并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方家。究竟什么是《资本论》的方法?我国学术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资本论》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中山大学的刘景象教授早在六十年代初就提出:“如果…  相似文献   

11.
1866年 1月 马克思从一月一日到月底埋头于《资本论》誊写和文字上润饰工作,并开始准备《资本论》的付印工作。 1月底—3月初 马克思由于紧张写作《资本论》而患重病。随着健康的恢复,他又继续第一卷的手稿工作,从历史角度对工作日一章进行了加工。 2月13日左右 马克思依照恩格斯的建议,决定首先发表《资本论》第一卷。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写的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向资产阶级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求解放的指路明灯,也是已经获得解放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指针。《资本论》中的许多基本原理,只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去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是适用的。尤其要指出的是:《资本论》在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资本论》创作史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集中讨论和研究了马克思《资本论》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草稿)》。 会议认为,这部《手稿》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手稿》是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重要的准备著作。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批判,写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史”。这就是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的《手稿》部分;《手稿》的其余部分编入《马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与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第一稿的过程中,曾写信给恩格斯说:“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①。在《资本论》第一卷定稿以  相似文献   

15.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16.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论争已有几十年了。争论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一句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8页)1982年第7期《江汉论坛》刊载了许精德同志的文章《对<资本论>中一句译文的考证》(以下简称《考证》),对这句话又提出新的见解,认为这句话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应译为  相似文献   

17.
自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世界上出现了不少的《资本论》入门书。这些著作也还是较精深的专著,难以为没有相当的预备知识的读者所理解。日本的剧作家、评论家阪本胜根据《资本论》第一卷改编的剧本《资本论·戏剧》以舞台剧的样式,用细致的、直观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把《资本论》中艰深的理论加以艺术加工,将抽象的《资本论》变为形象的,“活生生的、行为化的《资本论》”,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写完《资本论》第一卷,并着手准备该卷的付印工作时,曾自豪地给恩格斯写信说:“在象我这样的著作中细节上的缺点是难免的。但是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对此,恩格斯评价说这是“巧妙的辩证的结构”。列宁赞誉为“《资本论》的逻辑”。对《资本论》的内在结构,百余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做了许多卓育成效的研究,但又很不够。无疑,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对  相似文献   

19.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自1885年问世迄今,整整一百周年了。一百年来,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资本论》第二卷同整部《资本论》其它各卷一样,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逻辑写成的一部伟大著作,在结构上具有严谨的逻辑联系。列宁曾经指出,不研究逻辑学,从而不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这一卷的逻辑结构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多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说是意见纷纭,分歧很大。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句话的翻译上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德文版原文,这句话应作如下翻译较为合适:“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这里的变化是,把现在中译本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改译为“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为什么要这样改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