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熊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31
本文首先立足于对我国现行修宪模式特点的分析 ,进一步指出现行修宪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 ,并提出探索该模式的完善措施是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宪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贺为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4):39-42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修宪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宪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也是导致我国宪法频繁修改 ,进而影响宪法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探究该模式的局限性及完善措施 ,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制度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谦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我国现行修宪模式不是宪法修正案模式,而是介于该模式与修改宪法文本模式之间的混合模式.运用现实宪法、观念宪法和成文宪法理论分析宪法的稳定性应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与宪法是否修改和修改的具体方式无必然联系.最后导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修宪模式当为:修改宪法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秦宣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宪法经过四次修正。四次修宪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成功经验,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历程,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四次修宪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宪法的逻辑分类与宪法发展中的释宪与修宪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强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38-42
在中国宪法的发展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一种释宪主义的发展观,主张采用微观的、渐进的宪法解释模式来弥补宪法条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但是,从对宪法的实质意义上的分类以及对中国宪法的现实定位来看,现行宪法还不具有进行宪法解释的充足条件,因而单纯的宪法解释的发展进路对于中国的宪政建设来说可能意义甚微。 相似文献
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宪法修改是在一定程序下对国家根本法的变更,实质上是各种力量为了在最高法层面支持其利益实现而进行的博弈过程。为了能使宪法内容更能体现人民权利扩展、权力服务民众的要求,必须在修宪程序中融入更多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实证分析可知,美国修宪是联邦与州共同参加,联邦议会主导的过程,其制度安排有着不少体现平等协商、审慎对话、民众参与等协商民主制度。这些制度为完善我国修宪程序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扩振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77
宪法修改是在一定程序下对国家根本法的变更,实质上是各种力量为了在最高法层面支持其利益实现而进行的博弈过程。为了能使宪法内容更能体现人民权利扩展、权力服务民众的要求,必须在修宪程序中融人更多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实证分析可知,美国修宪是联邦与州共同参加,联邦议会主导的过程,其制度安排有着不少体现平等协商、审慎对话、民众参与等协商民主制度。这些制度为完善我国修宪程序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扩振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3
宪法修改是按特定程序对国家根本法的变更,其实质是各种力量为了在最高法层面谋求其利益实现而进行的博弈过程。为了使宪法内容更能体现人民权利扩展、权力服务民众的精神,修宪程序需融入更多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实证分析可知,美国修宪是联邦与州共同参加,由联邦议会主导的过程,其制度安排中存在不少体现平等协商、审慎对话、民众参与等协商民主的内容。美国修宪所体现的协商民主精神为完善我国的修宪程序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修宪模式的竞争性主张,其中,渐进式修宪模式与一次修宪模式之间的观点争锋尤为激烈.渐进式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宪法修改的有限度理论;一次修宪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宪法修改无限制论.中国近六十年来的宪法变迁实践显示,宪法修改的许多原则性或者根本性问题仍然无法在当今中国形成共识,宪法修改仍然必须面对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多元与价值重构.宪法修改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的“限制政府权力”范式转移为国家价值多元化时代的“社会共识的整合”范式.为此,采用折中的以宪法修改限制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阶段式修宪模式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修宪模式的一种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秦宣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宪法经过四次修正.四次修宪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成功经验,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历程,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四次修宪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梁秋云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6-38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12.
周武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95-99
“82宪法”历经四次修改,它所遵循的求真务实精神是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载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先进的理论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逻辑前提;经济制度的变化是政治文明演进的原动力;法治和人权写入宪法是政治文明的显著标志;在建设文明国家的道路上,既要充满民族自信,又要善于汲取世界文明的精华,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黎群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4-28
威廉姆森启发式模型可以给出交易在不同治理结构中分配的一般原则.由于网络型产业的经济特性,威廉姆森启发式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分析网络型基础产业,因此,本文提出修正的威廉姆森启发式模型,这是对通用经济理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论《监狱法》的修改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宗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
《监狱法》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部专门规定刑罚执行工作的法律,这部法律不仅存在着与其他法律的法律冲突问题,也在实质内容的具体规定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恰当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宪法权威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53(4):545-549
实行贪污治国必须要确立宪法权威,宪法权威同人们的宪政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其原因一是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正义性进而决定宪法的权威性;二是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强制性进而影响着宪法的权威性,所以应培养人们的宪政信仰信念. 相似文献
16.
林肃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文章叙列了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对我国刑罚目的取向的意义。提出我国刑罚目的取向从目前的以一般预防为主是基于目前治安和社会状况的现实考虑,而将来的可能转向则是以特殊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7.
孔德王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宪法立法适用论”意在通过立法将宪法具体化以解决权利保障等问题。但是,由于忽视了对立法权的制约,“宪法立法适用论”会造成理论上的宪法至上而实际上立法至上,基本权利也将面临被抽象肯定的同时被具体地否定的危险。此外,“宪法立法适用论”还会导致宪法权威虚置。完善我国宪法适用制度,必须贯彻权力制约的立宪主义精神,建立非由立法机关主导的违宪审查,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8.
19.
李强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1):70-74
要:宪政的观念最早是19世纪末西方引进中国的,100多年来,对于宪政及其有关的概念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特别是宪政与宪法、制宪权与制定权的行使尤为激烈。探讨制宪权与具体制宪的区别,介绍制宪权的主体,与国家权力关系,对推进现代民主,加强现代法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黎晓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5):11-15
按照宪政的要求,宪法应具有对人权的保障功能、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功能、对民主政治的促进功能、对法治的推进功能、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功能。我国1982年《宪法》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但它在功能定位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经过4次修正,其功能定位朝着合理性方向发展,有些功能的定位得到了改进,但有些功能的定位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