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考察节能减排约束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绩效,利用2001—2010年间中国110个重点城市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环境的工业数据,逐步添加资源、环境污染产出和投入等变量,运用基于松弛的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力指数等方法测算城市效率、生产力指数和环境生产率,描述中国城市工业增长现状。结果显示: 城市平均效率值是0.705;生产力变动是0.091,其按照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分解后分别为0.009和0.082,表明技术进步是生产力的提高动力,能源和环境管理效率提升并未显露;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污染治理投资是影响生产力测算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减排工作的压力要远大于节能工作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视角下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业在能耗和污染排放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要考察中国节能减排问题,必须从工业行业污染排放与能源效率着手.本文根据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要素投入、工业产出和污染排放面板数据,测算了各行业能源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分析了环境约束下西部地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污染排放效率提升缓慢,制约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工业规模的优化有助于改善污染排放效率,但原有技术的继续使用却导致污染排放效率降低;环境规制对工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间接制约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此建议西部地区实行差异性环境规制,进一步优化环境规制工具组合,构建可持续的环境规制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6—2014年中国33个航空港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实证考察航空港对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反事实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航空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实际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航空港的货运水平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客运水平和负载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航空港可提高当地经济增长效率的幅度在0.227%—0.476%之间,年均可提高经济增长效率0.31%,带来708.26亿元的额外产出。这一结论可以为国家将郑州航空港定位为"一带一路"上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的战略提供实证支撑,并坚定政府通过出台加快投资建设航空港货运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工业用电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一种单要素和两种全要素DEA分析方法,以及Malmquist指数,对2002-2007年我国71座城市工业用电的静态和动态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全要素指标特别是综合DEA效率指标能够更好地解释城市工业用电效率.2.我国城市工业用电的总体效率逐年提高,区域间的用电效率在逐步趋同,环渤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用电效率变动要好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3.城市工业用电的规模效率已趋于最优.4.本文运用Tobit模型对工业用电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所做的计量检验表明,企业R&D比重每增长1%,电力效率提高6%;人均用电系数每增长1%,电力效率提高17%;出口每增长1%,电力效率下降0.59%;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每增加1%,电力效率下降0.32%.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评估四川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依据2012年四川省资源环境专项调查,采用生态效率指标,分析了四川省区域6项生态效率指标水平,即能源与工业用水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COD、NH3-N、SO2和NOX的排放环境效率,研究表明:(1)2012年,四川省综合能源消费利用效率是1.1万元/t标准煤,较2011年提高了7.1%,工业用水利用效率是0.012万元/t,下降了0.9%;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中仅NH3-N下降,较2011年下降了1.1%,而COD显著提高,提升了6.2%,达到929.8万元/t;(2)四川省仅工业用水利用效率与SO2排放环境效率略高于全国水平,6项效率指标分列全国第20、16、19、23、16和23位;(3)21市州生态效率指标变化各有差异,攀枝花市生态效率指标均下降,环境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7.
投入产出视角下工业技术创新的环境规制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红利"的必要途径。为此,构建环境规制影响工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三阶段分析框架,利用中国2002-201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35个分行业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在区分行业间污染排放强度波动趋势异质性的条件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工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非线性影响及分阶段作用机制,找寻工业技术创新的环境规制最优协同区间,进一步引入交互项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之间的交互影响与协同效应,以综合探究工业技术创新的环境规制协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除在污染排放强度为递增样本,环境规制与创新人员、资金投入均呈现"U形"关系;(2)环境规制与创新知识、产品产出均呈现"倒U形"关系;(3)虽然在全样本中存在创新投入产出分阶段协同作用的最优环境规制区间,但中国现阶段环境规制水平还处于各曲线拐点左侧,远低于协同区间水平;(4)在创新技术研发阶段,存在环境规制与创新资金投入的协同效应,在创新技术转化阶段,存在环境规制与创新知识产出的协同效应。目前,中国工业行业整体环境规制水平仍然较低,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应提高环境规制强度,针对不同工业行业制定环境规制滚动修正、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工业社会不仅需要高速增长的工业,也需要高质量的工业发展。在传统的生产函数中纳入污染排放产出和能源投入这两个要素,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3年至2012年间12个沿海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并用此指标来衡量样本的工业增长质量,研究区域特性和工业增长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区域的开放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在长短期内都对工业的增长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开放程度对于短期的影响更大,原因可能是短期的外资投入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区域内企业的消化速度缓慢导致长期影响减弱;(2)第三产业比例过高可能在长短期内都会拖累工业增长质量的提高;(3)区域的创新能力提高能长期促进工业增长质量,但在短期内对工业增长质量无明显帮助,可能创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促进工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忽略面源污染外部性的生产率分析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政策指导价值,而从非期望产出角度构造的生产率分析难以用于冬小麦生产。本文在方向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了投入产出双视角Malmquist-Luenberge(DML)指数,将环境影响纳入到生产率中,通过分析带来环境污染投入的效率可以获得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使用DML指数方法,以11个冬小麦主产区2004-2011年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时期全要素生产率(TFP)仅增长了4.41%,其中技术效率提高了3.20%,技术进步为1.17%,环境效率为2.45%;南北方TFP均有所提高,但北方表现为技术和环境效率的下降,南方则存在轻微的技术退步。  相似文献   

10.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基于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对该地区经济技术效率、前沿产出水平及效率损失进行了测算。结论表明:山西省在1978-2014年间经济实际产出距离前沿产出具有一定差距,存在产出损失和技术非效率,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技术效率增长趋势明显;但值得警惕的是,2011年以后,经济技术效率水平持续下降,山西省经济技术效率和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双下行"风险。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是迫切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于工业绿色转型的战略时期,工业大气污染作为重点治理对象,清洁环保型技术是降污排污的重要突破点,而进口贸易作为吸收国外先进治污技术的核心渠道,带来的技术溢出是否降低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值得探索。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规模—结构—技术”环境效应为传导路径,运用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GS2SLS)和逐步回归法考察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对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强度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上,进口贸易技术溢出能够带来工业经济规模扩张效应、要素禀赋结构优化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效应三类环境效应,通过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和提升技术进步显著影响工业大气污染排放;(2)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强度呈“正N形”特征,即随着资本品技术溢出水平不断增强,影响的主导力量遵循“规模扩张效应?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应?环境回弹效应+阻滞自主创新”的路径,然而随着中间品技术溢出的增强,影响主导力量变化趋势为“规模扩张效应?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应?环境回弹效应”;(3)区域层面,以技术溢出均值为标准,11个省市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因经济规模效应加重了污染排放强度;其余省市的要素禀赋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起到了节能减排作用。针对研究结论,认为应推动工业经济规模扩张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加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扩大进口贸易的规模。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同时也是排放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我国实施了环境保护税政策。在此背景下,分析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供应链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环境保护税会减少供应链利润,降低制造业供应链的经济可持续性;第二,环境保护税会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破坏,增强制造业供应链的环境可持续性,但是过高的环境保护税会有负作用;第三,环境保护税会提高物价,降低消费量,减少消费者剩余,不利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社会可持续性。虽然环境保护税减少了供应链的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但会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绿色消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色带型工业城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与城市工业规划密切相关。因此,新建或改建中小城市的工业规划区域,决不能再走“工业污染城市”的老路,应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总结了有关城市工业污染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吸取了天津开发区工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按照新的规划要求,提出了工业与城市同步发展的无有害气体污染的新型绿色带型工业城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造纸业是造成我国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污染问题曾一度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当前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反弹现象较为严重,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探讨这一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从根本上解决污染反弹意义重大。该文对造纸企业、政府与居民三者之间进行博弈分析,最后提出应采取实施污染处理税、排污权交易等措施来抑制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反弹。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首先,测算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以制造业为中心变量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测算了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以及环境污染指数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得到了长江经济带上表现出经济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城市;其次,从影响城市特征属性的因素出发,通过城市区位、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产生机理;最后,在识别具体城市外部性类型与表现的基础上,从城市政策体系、资源信息、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制造业空间外部性的应用,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6.
后发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其经济迅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利用山东省17地级市的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将外商直接投资和新建企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变量,引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比重和单位工业产值电耗控制变量,构建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各变量对山东省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影响,并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新建企业对工业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为负,“污染避难所假说”在山东省并不成立。而其他控制变量对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且对山东省东西部影响也有区域差异。从东西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对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的影响看,"污染避难所假说"在西部地区成立,在东部地区不成立,且存在"污染光环"效应。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东部十一省(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对不同省市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北京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改善;FDI对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显著负影响,对其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东部FDI不存在污染避难所现象。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3—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以及CO2、SO2、PM2.5排放量等数据,利用关键词提取和政策力度的方法量化分析新能源产业政策,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政策的环保效应。研究表明:新能源产业政策侧重点依次为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太阳能和风能产业、新能源汽车,政策力度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之相对应,新能源产业在政策侧重和政策力度较大时发展较快,继而降低大气污染和碳排放。回归模型进一步证实新能源产业政策产生了显著的环保效应,而且具有溢出效应,即本省的新能源产业政策也会降低邻近省份的CO2、SO2、PM2.5排放量。因此,应加强政策内容的导向作用,提升政策力度,合理匹配政策内容与政策力度改善大气环境;同时各个省份应该加强地区间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协调,共同减少碳排放、联合治理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9.
在环境保护视阙下分析了山东省制造业结构,根据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的高低选出山东省制造业中的"污染行业"和"清洁行业",分别分析两大类行业在产值及利润率、贸易、从业人数、外商投资及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态势,发现山东省在"产值及利润率"和"科技投入"两方面有加重污染的趋势,另外还存在污染行业产值及利润率高于清洁行业,及污染行业产品的贸易顺差额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前期研究重点关注正式环境规制的减排效应,却较少关注公众参与这种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减排效应。基于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三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公众参与对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检验公众参与是否能够通过政府正式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结果发现:(1)总体上公众参与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抑制污染排放,但却存在地区差异,公众参与仅对东部地区降低环境污染起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尚未表现出显著影响。(2)公众参与能够通过政府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产生影响,但通过影响政府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的作用尚不明显,通过影响政府环境经济规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则能够起到抑制污染排放的作用。(3)环境污染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明显的“累加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并且环境污染的动态持续“累加效应”大于空间“溢出效应”。分地区看,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动态累加效应更为明显,中部地区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明显,说明中、西部地区污染治理形势更为严峻。即使替换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以上回归结果仍然稳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