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自然人相比,法人名誉权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等法益关系更为紧密。明晰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的认定不仅涉及法人名誉的保护,亦有利于维护其他法益。鉴于我国法人名誉权法律制度规定简略,以司法实践为视角分析我国法人名誉权保护现状及不足则尤为必要。现行法将法人名誉权保护诉诸于侵权责任法。司法实践中,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构成、抗辩事由、责任承担是廓清其与其他法益边界的主要工具。对法人名誉权保护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对法人名誉的非财产利益损害缺乏关注。扩展法人名誉权损害的非财产损害赔偿救济方式,能实现侵权法在保护法人名誉利益方面的补偿及预防功能,从而周延保护法人名誉权。  相似文献   

2.
当前网络名誉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鉴于网络名誉侵权的特殊性,受害人在调查取证方面面临着很大困难,而依靠传统的取证方法又难以实现名誉权保护,因此探索新的、适合网络特色的取证方法势在必行。结合传统的取证方法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原理,确定取证对象、侵权行为人,然后从侵权信息是否删除出发分别探讨网络名誉侵权案件的取证方法是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邱潇可 《东岳论丛》2012,33(7):169-173
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公民实现舆论监督、评论社会热点的最主要的平台.网络言论名誉侵权纠纷也频繁发生.言论自由权与名誉权同属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保护并没有一个简单的顺位,应遵循利益衡量原则,把网络环境中的两种权利的价值置于社会的整体背景之下综合考量,判断应向那种权利适度倾斜.而且,对于不同的名誉权主体,利益衡量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73-179
名誉和商誉在主体、评价内容、财产属性等方面均不相同,法人名誉权与商业诽谤制度在保护客体、法律属性、法律功能、侵权主体、侵权方式等方面也不相同。侵犯法人名誉权案件往往涉及公共利益,而商业诽谤案件不涉及公共利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制度上将二者予以区别对待。我国在学术理论和法律制度上未对二者进行很好的区分,应当从区别适用归责原则、区别适用公共利益抗辩、区别适用真实性抗辩、承担不同赔偿责任四个方面对法人名誉权制度与商业诽谤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说明,名誉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不但公民享有,法人也享有,都受法律保护。 (一) 名誉权是以人的名誉所受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一种,属于人身权的范畴。与其他民事权利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学术批评而引发的法律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尚未有固定模式、固定文风的学术批评遭遇了稍有偏差就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尴尬。本文将考察言论出版自由权与名誉权的冲突及其解决机制、处理因学术批评而引起的名誉侵权案件应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此对因学术批评引发的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7.
小说侵犯名誉权是侵权行为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与普通的侵权责任有所不同.即主观方面具有贬损他人名誉的故意,必须针对特定人实施,并且导致特定人的名誉受损.认识这种特殊性,有助于明确作者在小说侵权中的民事责任以及应受到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名誉权与表达自由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如何协调和处理两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点。本文分析介绍了美国现行诽谤法的最重要的原则——“实际恶意”规则以及美国法学界对于该原则的不同修正方案。本文认为,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起诉侵权案,可以借鉴美国诽谤法,采取只有证明被告方面主观上出于“实际恶意”时,才追究侵权责任的原则。在涉及国家官员和社会名流的案件中,对于个人的名誉的保护虽然重要,但一旦与新闻自由有矛盾时,本文认为保护表达自由的价值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 新闻侵权案件是侵害名誉权案件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指通过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播放新闻报道或发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纪实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而发生的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的案件。由于新闻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频率高、覆盖面大的特点,从而决定了新闻侵权比一般名誉侵权具有更大的危害。如何正确看待和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 一、审理新闻侵权案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婷 《学术界》2005,(3):133-138
近年来,由于学术批评而引发的法律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尚未有规范模式和固定文风的学术批评遭遇了稍有偏差就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尴尬。考察言论出版自由权与名誉权的冲突及其解决机制,处理因学术批评而引起的名誉侵权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归纳出因学术批评引发的名誉侵权案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上半年中国传媒法治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上半年,我国各级政府针对传媒领域的新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广播电视的监管继续加强、互联网著作权保护力度加大、传媒名誉侵权案件层出不穷、个人信息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日益加剧、政府信息逐步走向公开、非法网络公关正在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引起的社会评价争议是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与网络环境下公民私权利之保护的冲突表现,也是社会中其他相互冲突的诸权利协调与博弈过程中的矛盾反映。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网络隐私权、名誉权保护制度与互联网侵权救济制度的不足。只有沿着"人肉搜索"的权利冲突与权利边界这一基点,以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与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的冲突与制衡为主线去思考人肉搜索的价值冲突并给予法律定性,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隐私权的行业自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行业自律作为网络个人隐私保护的方式之一,愈显其价值.行业自律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有三种基本模式,即建议性的行业指引、网络隐私认证计划和技术保护模式.行业自律保护个人隐私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就完善我国行业自律保护网络臆私权而言,第一,应加强政府对行业自律保护个人隐私的行政监管;第二,应加强相关行业自身的监督;第三,应完善有关规制行业自律的立法.  相似文献   

14.
博客名誉权侵权责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其侵权行为受到人们的关注.博客名誉权侵权的责任主体可分为三类,博客者、博客服务托管商和链接者.博客者构成侵权,应有博客名誉权侵权行为发生,应有博客名誉权侵权的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需要有因果关系,博客者主观上有过错.博客服务托管商是否构成侵权与承担责任,既要坚持严格责任原则,又要坚持过错责任原则,同时还要根据网络中大众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博客链接者对明显有侵权的内容而故意链接则应承担责任.在当下,除了应及时完善相应的规章外,在条件成熟时要适时出台一部法律,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5.
网络匿名极大地扩展了公民的表达自由,但是,其也为网络诽谤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就需要披露匿名诽谤者的身份信息,然而,匿名言论也是受宪法保护的表达自由.因此,为了既保护名誉,又打击网络诽谤,同时也保护匿名言论,美国的法院根据网络的特殊性,结合其司法实践提出了若干标准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即原告必须履行通知程序;原告必须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被告的诽谤性言论构成侵权;披露匿名被告信息的命令有助于原告诉求的实现;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取被告匿名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形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过去很少诉讼到人民法院的损害名誉权案件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类案件,尤其是涉及新闻、出版单位的案件,  相似文献   

17.
胡杰 《江淮论坛》2013,(1):128-132
事实名誉说赋予了名誉权受到严重损害这一事实以独立且完整的法律意义,也即能够单独确认侵害刑法中需要保护法益的行为发生,能够独立判断行为的违法属性。从事实名誉说出发,严重损害被害人名誉的诽谤行为已经从规范名誉说中的纯粹反伦理性行为上升到侵害刑法中需要保护法益的不法行为,而不法行为的发生需要刑事法的介入方能保护被害人的权利。这是刑事程序上的设计必须满足刑事实体法中的法益保护与价值坚守的应然要求与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当前,网络隐私权侵权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备受关注。然而,我国对网络隐私侵权的保护不论是在规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明显不足。对此,建议我国确立并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制定专门的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并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自律建设,以此实现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规制。  相似文献   

19.
陈军 《江西社会科学》2000,(Z1):165-169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根据有关隐私权类推适用名誉权的司法解释,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隐私侵权救济手段有四种……  相似文献   

20.
高文苗 《兰州学刊》2012,(3):167-170
网络的诞生为自由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隐蔽性,使网络主体确认的难度增加,进而使网络侵权的法律保护陷入困境。网络实名制作为网络管理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地界清网络主体身份,有助于解决网络行为监管,避免网络侵权现象救济难的问题,但网络实名制又会涉及网络自由保护与限制、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冲突问题。因此有必要探析网络实名制的内涵,分析其推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