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苏轼对诗文、词赋、书画都很善长,有丰富的创作实绩,并热衷于品诗、评画、谈艺、论文。虽然他也曾说:“文章小技安足程”,“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但这不过是一时的牢骚之谈。实际上他是把文艺当作不朽的事业,而倾注了毕生精力的。正由于此,苏轼的文艺思想是充实的、有特色的。其中有不少是深得创作三昧的经验之谈,是触及到文艺特质的真知灼见。因此,了解苏轼的文艺观,有助于我们研究他的创作成就,也是我们借鉴古代优秀文艺批评遗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书法艺术观中,其核心是尚“意”,高扬主体精神,在对唐人书法反叛的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书法审美艺术体系。通过对苏轼书法艺术观的分析,可以发现他要求摆脱束缚、自由挥洒的主体精神,追求真实自然的文学艺术观念。他还提倡“技道两进”的书学观,对书写工具也非常重视,具有辩证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文学艺术观念,不再以规范文艺的“法则”或“公式”自命。作为现代哲学和文化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以辩证的实践的观点观察人的活动,着眼于从总体上提高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自觉程度;至于对文学艺术问题,先驱者们要求揭示探寻文学艺术本性的合理途径与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注  相似文献   

4.
庄子说明得道的境界 ,常常以出神入化的技术操作为喻。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所谓的“道” ,本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它带有强烈的实践性 ,故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 ,较早时的古人 ,每以“道”来指称某种特定的技艺。后来 ,“道”虽然抽象化 ,但它作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握的东西 ,仍然具有明显的操作性色彩。所以庄子才以技术操作喻得道。另外 ,在庄子的哲学中 ,“道”与“技”虽然有密切联系 ,但“道”又超越单纯“技”的层面 ,此谓之“道进乎技”。而“技”之进于“道” ,既与操作者把握事物规律的深度广度有关 ,也与他的心灵境界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散文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现代文学理论来作历史考察与文本分析 ,可知赋与骈文都不属于散文范畴 ,而属于诗歌范畴 ,中唐以前文学散文尚未形成独立形态。中国文学散文的自觉是在发生了古文运动的中唐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理论的成熟与创作的繁荣。文章围绕散体和感情两个重心 ,对韩愈、柳宗元的文以明道、气盛言宜、不平则鸣、文有二道等著名理论给予新的诠解 ,并对韩柳“放恣横从”、“快意累累”的美学追求和“舒忧娱悲”、“自嬉”、“自释”的纯艺术观念作出新的分析。最后指出了苏轼“文起八代之衰”说的理论缺失 ,阐发了刘熙载“实集八代之成”说的实质内容 ,揭示了中国文学散文自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愈写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在理论上有高度的自觉性。他的“古文”论,总结了自三代、秦、汉以来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又包含着自己创作实践的亲切体会,其中不少内容反映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以明“圣人之道”为创作的基本纲领,但并不主张以儒学代替或包括文学;他在创作上标榜“复古”,却没有流于师古守旧的教条主义和模拟主义。他的创作富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艺术上的独创性;而这种独创性又与他的重“文”尚“奇”的“古文”理论密切相关。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7.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屡遭贬谪的生涯,使他饱经了磨难。然而,无论是黄州贫厄,还是岭南瘴雨,都不能使他在精神上摧折颓唐。他以旷达乐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笑傲人间是非,战胜逆境所带来的忧患。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他顽强地战胜贬谪生活中的贫病交困,而且使他的诗词创作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这种人生态度的思想来源颇为复杂,儒、道、释的一些主要观念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泛淡儒、道、释三家融合,却未必能揭示出苏轼人生态度的特异之处;而要真正把握苏轼面对贬谪生活的人生态度之特质,应该认识其中各种思想成分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08,29(4):93-96
“心性”之学是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将“心”的文化与“心”的艺术之间的障壁打通却是徐复观的独创。他在阐明艺术价值的根源和艺术创造的关键基础上,又从艺术创造主体角度对艺术的真谛进行了人性主义的阐释。其要点有二:一、艺术家人格修养的层级性决定着艺术创造中价值、意味发现的层级性,艺术个性化的前提乃在作者能得“性情之正”而不仅仅是“性情之真”;二、“文”与“道”之争是个常论常新的话题,而“专制制度”才是文艺发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的方法论在“无法而法”这一美学命题中得到最鲜明而集中的体现.“无法而法”四个字极为简约而确切地概括了艺术活动的特殊规律及其掌握方法的特殊性质,涉及艺术方法论独具的技与道、摹仿与创造、理性与灵感、有序与无序等一系列深层理论问题.它发端于先秦道家山技入道的思想,成熟于宋、元诗坛关于“死法”与“活法”的论争、至清代石涛的“一画”说而集其大成,充分显示小国美学对艺术独特方法与规律的清醒认识与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0.
方回是继陈师道、吕本中以后能深切领会“山谷之旨”并发扬光大江西诗派理论体系的重要诗人。方回没有单纯地把诗风和诗技蹈袭看作宗派传承的衣钵,而是结合南宋江西诗派发展实际,采用铨选实证的手段,以实践创作返观“山谷之旨”,重在考察师法老杜、师承山谷诗学精神的创作高度和理论纯度,众多言论都表现出他对山谷诗技与诗法学说之间存在不同境界的自觉感悟。他致力推举的陈与义,不惟在创作上与江西诗派所标榜的诗歌主张合辙,在持论上也有登堂入室成为江西派中巨擘的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