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置身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常会涉及到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问题。在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关系着职业工作的社会意义,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重大考验。面对道德冲突,走出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加强制度保障,并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确立明确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道德力”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体“道德力”的培养和开发问题。“道德力”是主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主体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能力;“道德力”是主体的“内得”和“外施”能力,即道德修养力、实践力和影响力;“道德力”是主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3.
道德选择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选择形式之一。它与人们日常道德行为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理论就是道德选择的理论。孟子的关于道德选择的理论十分丰富。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孟子论道德选择的基础;二、孟子论道德选择的情景冲突;三、孟子论道德选择中的“权”;四、孟子论道德选择中的普遍原理和根本原则。通过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孟子的道德选择理论,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是以科学研究为社会职业的角色,必须履行科学家的道德义务。献身真理、造福人类是科学家道德义务的核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家的道德义务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种冲突的表现形式如何?道德义务的判断和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界定选择”在义务冲突中的作用?本文就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为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6.
个体经济行为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种种行为选择 ,不仅是效益或效用的选择 ,也是一种价值选择和道德选择。道德选择交织于经济选择中 ,影响和制约着经济选择。一般说来 ,个体经济行为中的道德主要包括 :个别利益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关系中的选择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中的选择 ,功利目标与道义目标的选择。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 ,对于优化个体的经济行为 ,提高个体经济活动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选择贯穿于人类道德活动的始终。它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经由实践而进行的一种理性活动。它的前提是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萨特所认为的纯粹自由,而是在一定约束限制下的自由。道德选择主体在自由地做出了道德选择的同时,也选择了承担相应的责任。关注道德选择的自由、约束与责任的三维关系将对我们正确认识、实践道德选择产生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以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责任为重点,浅析影响道德主体进行自由选择的主体因素及客观选择的现实因素,加强道德行为选择的制度保障和在道德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进一步化解道德行为选择中自由与责任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论灰色道德     
"灰色道德"是一种不求善不避恶,抛弃善恶两极,而走中间道路的道德中立观,它把妥协作为价值标准,容易导致人们同情邪恶,反抗美德,因失去道德标准、原则和目标而变得麻木,进而导致一个非理性社会的产生.崇尚选择灰色道德的人,不是不能够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而是不愿意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种逃避心理,即追求道德责任的逃避,怕被烙上道德"黑"的污名.  相似文献   

10.
人总是时刻处于冲突并解决冲突的过程之中。其主体包括个人、集体乃至社会。文中以义利、群己、公私等传统道德中几个最基本范畴的现代困境为例,探讨道德冲突在现代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当前道德失范及其矫正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经济转轨 ,社会转型 ,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之际 ,不少人理性迷茫 ,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着实影响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道德失范的内涵、表现、成因及矫正措施作出初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伦理转型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主体的转变.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伦理主体:虚幻的神、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与之相应,道德教育的伦理范式也经历了三种变化.当前,中国的社会伦理正处于转变过程中.正是这一转变,使中国学校道德教育不得不放弃灌输不可质疑的、外在既定道德观念的做法,转向尊重学生道德判断权利,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3.
道德态度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则、道德观念和道德现象稳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构成。道德态度具备社会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四个基本特征,具备社会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导向四个基本功能,具有影响道德判断和选择、影响道德行为方式两个主要作用。道德态度与道德价值观有所区别,但联系更为密切。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通常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背离也比较常见。道德态度的形成要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其形成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强化与观察学习的交互作用,其影响的内部因素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分化以及社会经验,外部因素在于父母、教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社会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面对越来越多的伦理观和德目表,但在行动时却往往盲目无措,一些传播与媒介伦理研究者推荐了“波特图式”和“博克模式”等实用的伦理推理模式,这些希望确定行为理由的推理模式实际上并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说服力的伦理依据。那什么是我们行动时可以依靠的东西?是随处可感的道德感吗?然而关于道德感的基因、神经生物和生物进化方面最新的科学研究明显打击了我们对道德感神话般的期待。不过,这类研究也提供了一些线索:行为的道德依据或者说道德感形成也许必须要从历史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究,这样,美德伦理的研究传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提出的追寻美德的办法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推理和判断的模型,还把我们引向一条德行合一的道德探询之路。  相似文献   

15.
论新时期的公仆道德和百姓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仆道德和百姓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容的两个不同层次。公仆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主导道德,它直接影响着民德民风,也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人民群众的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现以德治国的基础。百姓道德不但包括社会公德,也包括个人私德。在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区分公仆道德和百姓道德两个层次,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西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强化道德价值观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灌输、崇尚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养成教育原则上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道德教育家努力创新,推出了道德判断法、价值澄清法、观察学习法和故事启迪法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养成方法。推崇隐性养成教育,强调以实际社会行动和关怀教育来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以义工生活锻炼促进素质积淀和提升等,则是在养成途径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手段,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既不能简单诉诸认知.也不能简单地诉诸情感和行为训练,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关键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价值澄清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它对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变革的启示在于:高校德育要重视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内在道德冲突的激发,追求道德情感与理智、行为的整合统一,注重道德教育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拓展了学校德育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使学校德育增加了取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难度,也加大了学校德育把握的难度和要求。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多元文化的冲突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内容、效果等,导致学校德育效果甚微。为此学校德育要主动应对多元文化挑战,适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德育内容取舍上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德育方法改进上做到宽容、对话、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