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8,(5):4-5
蓝天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弟,家里的大人大多不看书,最早的文学方面的熏陶来自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念过书,他每天晚上给我讲,讲的多是《西游记》,还有一些公案,但是讲得多了,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于是,蓝天野上小学后不久,有一次书店拉了一车书去学校卖,蓝天野的祖父就吩咐孙子买几套书回去,“他看完给我讲,当时买了《水浒》,还有一些民间的说部,都是说书人传下来的书,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除了祖父,蓝天野的父亲也识字,“我印象中他很聪明,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  相似文献   

3.
志宏  志英  志刚  志强 《山西老年》2014,(7):28-29
父亲出生于晋南的一个农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1岁时才进本村私塾上学,14岁就辍学回家务了农。可就是这三年的私塾学习,使父亲爱上了读书,从此与书结缘。即使下地干活,他也要带着喜爱的书,一有空就读上一段。17岁那年,父亲到晋南临猗县黄河边上一家地主家里“扛长工”。尽管当时农活很累,可是父亲喜爱读书的习惯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籍对人类是多么重要。非常幸运的是,我出生在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我们家真是书的海洋,书柜、抽屉里塞满了书,连厕所、衣柜里也有不少书。我爱读书,爸爸、妈妈都爱读书。闲暇之时,我们很少看电视,玩电脑。一家三口都在客厅里静静地读书,各得其乐。有时,遇到一本好书没有读完,连觉也睡不踏实。于是,我趁爸爸、妈妈熟睡后,偷偷爬起来挑灯夜读。为此,我没有少挨妈妈的批。周末,我经常去社区的托福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天,妈妈形容我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小书迷。  相似文献   

5.
朱正一生与书为伴,他的生活就是读书、写书、编书。看了一些地的书,颇多感慨,不是什麽人都可以称之为专家的,但作为鲁迅研究专家,他当之无愧;作为编辑家,他当之无愧;当然,我还知道,他已经写成更好的书,还没有面世,那只好留待以後再说了。《鲁迅传略》问世,朱正年方二十五;无幸被扣“反党宗派小集团”的帽子,才是他二十年坎坷的开始。他写的第一本书是《鲁迅传略》,写书的背後是不堪回首的磨难1950年,朱正从《新湖南报)}调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就是在这里,他犯了“滔天大罪”。事情的起因是:抗美援朝时美国搞禁运…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是个最普通不过的中国老人。生活上极其将就,一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只要有时间,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我们兄妹几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早早失学,连中学都没上成,“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能全考上大学,不能不说得力于父亲的这种潜移默化。 父亲爱读书,有时又过于书卷气。“文革”中也就是顺理成章地不合时宜。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在“文革”初期,母亲因所谓的历史问题被押到学校批斗。当时的父亲却似乎胸有成竹般地冷静,他让我们围坐在他身旁,拿出一本小册子,以肯定的口气说,中央号召红卫兵要文斗不要武斗,你妈不会有事的。可事实却是母亲被打成了重伤。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我  相似文献   

7.
李敖 《今日南国》2013,(10):42-42
我的本领很多,看家的本领是什么呢?看书,看书的巧妙各有不同。英国文学家、思想家、诗人Coleridge说看书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海绵型,读书的时候他可以把看到的内容全部吸收,然后又几乎原样吐出来;第二种是沙漏型,看了和没看一样,一无所获。只消磨了时间而已;第三种是滤袋型,精华的部分全漏走了,剩下的都是糟粕;第四种是大宝石型,他读书不但自己能够得到好处,还能把这个好处传播出去,使别人也受益。这种读者很稀少。很难得。  相似文献   

8.
朱敏琰 《社区》2011,(8):56-56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书,但是却找不到多少书来看。我那时候看的书很杂,只要找得到,不管哪方面的书我都喜欢看。我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当个图书管理员,或者就算做个业余管理员也好,那样就可以一直有书看了。可惜这个愿望一直没有机会达到。  相似文献   

9.
我爱阅读     
我爱阅读,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我都攒起来买书;每逢生日,爸爸问我要什么礼物,我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书!”一有时间,我就钻进房间看书,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0.
四面八方     
《成才与就业》2013,(24):62-62
观点我前两天坐高铁,在车里溜达了一下,想看看有多少人读书。真不幸,我那车厢里就我自己拿一本杂志,剩下的人拿的不是手机就是iPad。那大家是不是拿着iPad看书呢?我过去一看,基本上都在那儿"切西瓜"。—近日,在"第六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馆长马未都谈起了阅读问题。在他看来,今人读书,可以吸取古人的做法,把读书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以前读书好奇心重,什么事越看不懂就越想看,为了看书我写了一个小册子,专门教人家读文言文。当时《诸葛亮集》、《三国志》对我影响很大。现在看书,跟以前看书很不一样,现在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夜总会里看经典,你能看进去吗?看不进去,一会上啤酒,一会音乐来了,你看什么经典都看不进去。小时候那会儿没什么干扰,什么都没有,灯光也没那么亮,拿一本老书,什么时候也不困。你困了它还醒着。那时候的环境对我读书挺有帮助,相当于在山洞里读经典,多安静!那时候经常有年轻人往山洞里跑,彻夜读书。  相似文献   

12.
书中日月长     
胡洪侠 《社区》2014,(35):13-13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这样一想,我们就很容易分清两类读书人。将书籍当做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他们希望有了书的照耀,生存道路上的艰难可以像冰一样迅速融化,前进的障碍、陷阱可以一一跃过或者躲开。有了书的帮助,他们能看见自己想看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还想看什么,还想要什么。他们歌颂太阳。只是因为太阳给他们光明;他们喜欢书籍,只是因为书籍帮他们走路。太阳不是闲来无事挂在天上玩的.白天读书的人也不大会读闲书或无用的书。他们只要阳光,只要书中有用的东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华虚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相似文献   

13.
李祖泽本身就是一本书。他脑海里有好多好多动人故事,经他娓娓道来,辛酸的、欢快的,远古的、现代的,均会把你逗得开怀大笑,随手把他讲的许多故事申在一起,就可大体勾勒出他的人生,当然主线是书,是与书唇齿相依的出版。生还战乱,童年头簸,李祖泽为来读书,还镶边教,开创7一片李祖泽生逢战乱,童年生活就在颠簸苦难中渡过,没办法正规读书,他曾在12所小学、6所中学就读,校名也记不清。1952年发生的“三·一事件”改变了他的一生。所谓“三·一事件”,指的是当年轰动一时的火烧东头村後,港府勒今文汇、大公两报停刊事件。事件过…  相似文献   

14.
张栋 《社区》2012,(2):4-4
司马光珍惜书籍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藏书甚丰,据说,各种书籍总数在万卷以上。他读书甚勤,但这些书仍簇新如故。原来,司马光对书非常爱惜,他每次看书之前,一定要把几案擦拭干净,把书放得端端正正的,然后坐下看书。他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制方板,每当他要一边踱步一边看书时,  相似文献   

15.
儿子总不能静下,心来看书,就是强迫他看,他也只是看诸如画报、漫画之类多少带有直观色彩的书,而对于我买的大百科全书、童话选、简易历史读本、地理书籍等则是“不屑一读”,更不要提唐诗、宋词之类的书了,任凭我磨破嘴皮子,甚至是严格限制每天必读一些唐诗宋词百科类,否则“家法伺候”,他也是我行我素,继续搭他的积木、看他的《猫和老鼠》、玩他的奥特曼,对此我是恨铁不成铜,有好几次还真的“家法伺候”,但几天过后一切照旧,真是拿这小子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16.
夏立群 《社区》2008,(17):16-16
贾平凹说自己的读书比较杂,对喜欢读什么书说不上来。“因为读之前也不知道这书到底好不好,适合不适合自己,读了才知道。这就跟探矿一样,有些地方你费了很大劲,折腾了半天,却发现没有矿,但有功劳。至少知道了这个结果。我看书是乱看,有些书看过即忘,有些受用终生,就这样不断地淘汰,不断地选择。”  相似文献   

17.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回答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书中的人物往往会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书香世界也就会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毛周林 《社区》2010,(23):8-8
年近而立,许多事情渐渐明白。比如读书,一个人喜欢读什么样的作品往往跟他的生活阅历、志趣爱好、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然而无论一个人喜欢读何种作品。也不管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目的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想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或者陶冶情操.在心灵上得到愉悦,亦可能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大象看书记     
森林里新开了一家图书馆。小花猫听说图书馆里五花八门的书可多了,就约上好朋友小狗和小乌龟一块儿去看书。他们各自选了自己爱看的书,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正当他们看得如痴如醉之时,突然传来“嘭、嘭、嘭……”的响声,像地震一样,整个图书馆都晃动起来。图书馆里的人们都惊恐万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挤到门外一看,才知道是大象伯伯正用长长的象牙叩门呢。大家忙叫住他,异口同声地问道“:大象伯伯,你为什么撞图书馆呀?”“我想进去和你们一起看书,可就是钻不进去,急得我……”大家听了也很着急,怎么办呢?如果让象伯伯…  相似文献   

20.
孙源 《新少年》2011,(Z1):60
你说我为啥就那么爱看书?几乎一分一秒都不愿离开它,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记忆最深处的童年时代,就是看书。因为有了书,我就觉得童年充满了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