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同人女群体有了新的发展动态。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访谈发现:同人女的年龄向未成年人发展的趋势明显;性描写是同人女阅读的一个兴趣点;网络文学的阅读以及线下活动是促使同人女向同性恋转化的一个因素。为此提出了加强网络净化、实行分级制阅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嵌入,各种各样的网络趣缘群体正在兴起,并为参与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自我认同的途径。本文选取同人女网络趣缘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人类学中的虚拟田野调查法,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对同人女群体的特征、互动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同人女群体中的认同,归纳同人女群体借助网络资源以何种途径、何种方式进行自我认同,并提出正确引导"同人女群体"的在虚拟生活实践的认知与行为,对建构"以人为本"的网络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网络社区兴起的同人女文化,是一种具有后现代性的性别亚文化。它的出现表明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充满了情感风险和多样化选择的时代,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3.
网络耽美小说以文学禁忌题材的形式迥异于传统文学.同性恋题材在现实层面造成了在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三方面的禁忌性.但网络耽美小说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事的文学性突围:在叙事内容方面,网络耽美小说通过对同性恋主体身份的高贵性设置、绑架宏大情感和将同性恋情感圣洁化等方式赋予自身合理性;而在叙事形式方面,网络耽美小说通过时尚动漫性文本和古典写意性文本两种形式获得了叙述的艺术美感.网络耽美小说在对边缘性生存经验的关注、对男性另类私密情感的探索以及对传统女性主义小说同性恋题材的扩展等方面的努力,都使其具有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耽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是依附于网络平台的,属于一种网络亚文化.它是女性通过观看唯美的男同性恋题材作品,从而满足自己对理想两性关系的期待,其背后反映的是现代女性的诉求.以5W传播理论为框架,对耽美文化的生产者、消费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影响作出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女性诉求以及青少年的性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冬,袁枚发起了一场“生挽”诗创作并唱和活动,在文坛上引起较大反响。袁枚之所以活着时便自作挽诗并索和,是为了排遣其病中心理焦虑、回应道士胡文炳的谶言和反叛浇薄世风。《续同人集》所收32人“生挽”唱和诗,集中体现了乾隆末期部分江南文人乖离于世俗的生死观、人生价值观。此次群体赓和之风,革新了“生挽”诗的创作方式和文学体式,且细化了“挽歌”在文学总集中的文体分类。探究这一文化现象,有助于厘清挽歌诗的文学发展,深入认识乾隆末期江南文人群的创作心态、品性情志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时代 ,女性“舞文弄墨”已属不务正业 ,若再陷溺于“不登大雅”的小说创作 ,则更易招致非议。直到近代 ,重差别、重等级的传统文化逐渐向包容性、平等型的新文化过渡 ,小说与女性文学不再受到轻视 ,女性创作小说的禁忌才逐渐解除。但女性文学创作突破“诗词”拘囿主要应归功于舆论引导 ,表明女性在体裁选择中依然有从众和依赖心理。近代女性小说不仅标志着女性小说史的开始 ,也预示了女性小说的自由运思之路将远非一条坦途  相似文献   

7.
冯雪峰认为,“文艺团体是一切作家,一切文艺工作者的自由结社”,“文艺上的团体,绝不能代替政治的结社”,也就是说,文艺社团的灵魂是自由的,文艺社团与政治组织应当有区别,这表明他对文艺社团高度政治化、政党化、行政化倾向的警觉。冯还认为,文艺团体的根本目的是为推进人民的精神自由服务的,这又表明其文艺社团观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作为一种理论预设,这本身就蕴含着不可调和的逻辑悖论。即一方面把文艺社团看作一切作家、一切文艺工作者的自由结社,另一方面又把文艺组织看作是革命斗争的工具。解放后的冯雪峰一度身居文艺界高层要职,既享受到体制化、政治化文艺组织给他带来的种种政治、经济上的实惠,又饱受体制化、政治化文艺组织给他带来的一系列灾难。虽说他和他的同道者们举办同人刊物理想的破灭了,但它对建国初期文学生态的体制化与反体制化、政治化与反政治化的双方力量消长,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 在女性文学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十七年”似乎没有女性文学,至少从主体意识到创作实际都未能显示出鲜明的女性文学特征,作为女性文学创作队伍的女作家群也没有形成……。的确,“十七年”没有象“五四”以后和新时期那样形成女性文学的高潮。但  相似文献   

9.
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罗兰对音乐、绘画和诗歌都有着特别的爱好。这种爱好在其创作艺术风格方面表现为:音乐美、绘画美和诗意美。从罗兰的艺术创作风格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在文学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领域中一种艺术可以通过对其他艺术的“借用”,达到增强这种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漱石文学中的女性与日本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 ,他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漱石对女性在主观上虽然存在厌恶与恐惧的心理 ,但是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美 ,女性的哀 ,女性的苦 ,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女性群体。而这些女性蕴蓄着已内核于漱石思想中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漱石文学中的女性表达了作家对“爱的真实”的追求 ;二是漱石文学中对女性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樱花飘香”技巧 ;三是漱石文学中的女性明显地体现出了日本民族审美意识“哀、闲、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网络同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现代人自我表达的载体,网络同人文学的一系列社会行动不仅反映了现代人自身的意识,同样也是一种被赋予意义的自我认同实践,成为现代人缓解自我认同危机、获得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是以政治伦理为特征的。受其影响,文学成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教工具;儒家中庸思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道家关于“道”的论述,为文学本体论的建立奠定了哲学基础;道家“虚静”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自由翱翔的空间;道家以自然为美的思想开创了以自然质朴为美的审美观。儒道不同的思想决定了中国文学的两种性格,在文学的发展道路上,它们融合互补,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依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所提供的编年系地作品数据,元祐年间是北宋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元祐二年是整个北宋文学创作的峰值年,苏轼文人集团是元祐文学创作的主力。在各体文学中,元祐散文成就最为突出,“元祐更化”引发的政治剧变是元祐散文创作的催化剂。元祐诗歌数量优势不如散文,但宋调特征最为明显。元祐词坛表现一般,杭州是其创作中心。就空间而言,京城开封是元祐文学创作的绝对中心。元祐期间,随着苏轼的活动重心由京城转向地方,京城作为创作中心的地位渐次瓦解。通过对元祐文学图景的定量分析,大致可以得出元祐文学是“高峰文学”“散文文学”及“京城文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夏目漱石青少年时期接受汉学教育情况;结合他一生的创作来探讨中国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贯穿夏目漱石作品的是一种入世的、重实际的、侧重于道德与伦理的文学观,这种经世济民、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与中国文学的思想根源——儒家思想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的“地下写作”依然坚守着艺术的自由领地。“地下写作”与主流文学相比所具有的重大而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对人性的弘扬,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女性品格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16.
赵莉 《南都学坛》2008,28(5):72-75
女冠是唐代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的生活、思想与传统闺阁女性大不相同,她们的地位较之世俗女性有所改善,可以以独立人的身份(如作为道师、道观主持人)接人待物,应酬世事,其生活的自由度较之传统女性高。女冠特殊的生活使她们广泛自由地与文人名士交往,一起宴饮、集会、郊游、酬唱,唐代文人的文才风流、浪漫情趣大大触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作为创作主体,女冠们不仅写出了别具特色的赠答诗,而且也写出了不同于传统特色的爱情诗。同时,特殊的地位、频繁的社交,形成了女冠见多识广的人生阅历、与众不同的心理框架和洒脱旷达的思维方式,这使女冠们对世态人情、爱情婚姻、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较之世俗女性更深刻,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为唐代文学添写了绚丽的一笔。作为创作客体,女冠的身份行为也影响了男性文人的小说创作,使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传统,为唐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女冠的创作在唐代文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近代湖南世家中文学女性群体规模较大的有郭汪璨、周系舆、左宗棠、李星沅和曾国藩家族。世家女性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作品体裁以诗为主,作品风格随作者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世家女性的文学创作是她们追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也促进了近代湖南文学的繁荣发展。探讨世家女性的文学创作对研究湖湘地域文化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家族家庭与作家之间的关系、近代文学和妇女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刺史群体是唐代文学创作的一支生力军。观察刺史与文学的关系,既要重视在任刺史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也要关注以刺史为中心的各种文学活动。唐代刺史群体创作了大量富有文学或历史价值的作品,丰富了唐代的文学宝库;唐代刺史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更大的范围产生了影响,促进当地的文学或文化事业的发展。研究唐代刺史与文学的关系,加深了我们对唐代的历史与社会风貌的认识,这也是研究唐代刺史与文学关系的历史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女性至上”,“女性崇拜”的思想是谷崎作品的一贯风格,同样《春琴抄》这篇作品也不例外。本文试图从“美”这个角度出发来欣赏这篇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文学欣赏伦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伦理学是对文学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研究对象有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文学创作伦理、文学欣赏活动中的文学欣赏伦理,文学欣赏活动中涉及专业读者及大众读者,所以有文学批评伦理和文学阅读伦理之分.文学欣赏伦理讨论的一般问题是作品阅读与读者类型划分,以此来确立在应用伦理学的视阈内文学伦理学可能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