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因为对笔下人物的刻画细腻、真实 ,注重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原因来描写事件 ,亨利·詹姆斯被人们冠以“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本文以亨利·詹姆斯的创作手法为切入点 ,指出心理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内在关联 ,以及与意识流小说在创作技巧、表现等方面的不同 ,从而明确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感觉印象,是现代派文学心理描写技巧之一。它通过纪录人物的瞬间感觉和意象来展示人物的心灵,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在意识流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品中,经常看到使用这种技巧的范例。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必须找到心理活动过  相似文献   

3.
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本世纪初著名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她的作品着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叙事结构又迥异于伍尔芙、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金丝雀》通篇采用内心独白,但作家在意识流动中通过不断变换视角、精心营造意象、多层次进行对比呼应,使现实主义描写与人物内心世界刻画获得有机整合,因而小说在深刻表现主题的同时亦获得诗一般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库切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在叙事技巧上大都有别于传统文学。其小说《耻》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动,运用了象征性描写,文体新颖但主题晦涩,表现了与以往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运用象征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手法(形式)来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等方面(内容),使形式和内容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结合,因而受到了世界文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5.
意识流是风行于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独具创造性的文艺理论与创作方法。它完全脱离传统的轨道 ,摒弃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 ,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本文通过对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精品《达洛卫夫人》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的阐述 ,表明意识流小说并非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 ,而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表现现代人内心感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揭示灵魂的真实的创举  相似文献   

6.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她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完美体现。本文采用功能语言学的语篇意义研究方法,对小说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片段进行及物性分析,发现显性心理过程和隐性心理过程的使用使人物心理活动对象化,物质过程的使用使景物描写和社会现实心灵化,并得出结论这种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在表现小说心理现实主义理念和强化小说象征意义方面有突出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库切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在叙事技巧上大都有别于传统文学。其小说《耻》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动,运用了象征性描写,文体新颖但主题晦涩,表现了与以往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运用象征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手法来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使形式和内容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结合,因而受到了世界文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8.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王蒙同志在小说的创新和探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了象《春之声》、《风筝飘带》、《蝴蝶》等等这样的一些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评论者的关注。这些小说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艺术描写上把焦点凝聚在人物心理的发展过程上,着意于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有些评论文章,把心理描写归之于“意识流”的专利,称这些小说为“意识流”小说。我们认为,王蒙同志的小说,并不是舶来品,而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继承了我国  相似文献   

10.
享利·詹姆斯(1843——1916)是西方心理分析派小说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对欧美现代小说,特别是对他以后的诸如詹姆斯·乔伊斯和费吉尼亚·沃尔夫等意识流作家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詹姆斯的作品概括起来说,一般包含两个主题。第一是“国际性的题材”,即美国和美国人与欧州和欧洲人之间的关系;第二是无辜与腐蚀的对立,即美国的无知单纯与对生活的渴望受到欧洲的世故诡诈的腐蚀。而《螺丝在拧紧》The Turn of the Scfew)  相似文献   

11.
王蒙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带有东方意识流色彩的小说,是他自觉对新时期文学进行的有益尝试,这种"东方意识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意识流有着明显的区别和自己的特色:基本不涉及"泛性欲"的心理描写,始终围绕在东方伦理道德范围之内;人物的意识流动是按照心理时间来进行的,少有西方的"无意识""潜意识"描写,且通常有秩序、轨迹可循,显得更为"理性";东方意识流扎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反映人物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区别于西方意识流对于现实的抗拒与脱离;东方的意识流描写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叙事模式,区别于西方意识流对于传统和古典的极端反叛。同时,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其置于汉语新文学这一概念中,更能发掘其作品广阔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为作品中的人物作特殊命名在中外文学创作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中的“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16世纪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历史剧《亨利四世》(Henry IV)中的Sir John Falstaff,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小说《八月之光》(Light of August)中的主人公Joe Christmas以及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尼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心理描写大师著称。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以成功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特殊心理,准确、细腻、生动,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说节奏是小说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对现代意识流小说尤其如此。英国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吴尔夫在其小说《达罗卫夫人》中 ,通过主导意象海浪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 ,从而创造了诗一般的小说节奏 ,使得整个小说像一首人物情感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5.
《阿拉比》是爱尔兰现代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收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由于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意象,该小说被西方认为是乔伊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还被选入很多文艺作品集和大学教材。乔伊斯是意识流大师,但这篇作品,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叙述、动作和对话来概括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特征。这也使这篇作品更容易为普通读者所接受。 与《都柏林人》中所有的故事一样,这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作品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三位女性人物是《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康普生(Caddy Compson)、《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仑(Addie Bundren)和《圣殿》中的坦普尔·德莱克(Temple Drake)。试图诠释福克纳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作家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境遇的深切的同情,体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7.
心理描写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著名小说《红字》的重要特征。霍桑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剖析 ,把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与场景的描绘、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的衬托有机地结合起来 ,层层深入地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秘密 ,并运用各种手法把人物变幻莫测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心理描写 ,不仅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而且在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上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而司汤达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他以惊人的艺术直觉和卓越的审美超前性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艺术革新,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以法国作家杜雅尔丹的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为标志,意识流小说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这宛如一条波光闪耀的长河,汇集着众多文学天才与文学杰作。施尼茨勒是奥地利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由于他惯以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手法的运用见长,并创作了小说《古斯特少尉》和《埃尔泽小姐》,所以,言及意识流小说,必也言及施尼茨勒。当然,施尼茨勒和意识流小说的关系是由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内质上的联系所决定的。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核心内容。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现象,其概念的内涵与实质曾引起过复杂而激烈的争论,但在有…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又一次的美国移民的高潮,美国犹太文学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犹太小说,主要都是由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创作的。这些小说大多聚焦于大都市郊区的美国犹太移民生活,集中反映了犹太人和反犹主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的《尾舵》(1962)和索尔·贝娄的《牺牲品》(1947);以及美国小说中哈克贝利·芬的犹太变体,如索尔·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新生活》(1963)等。与此同时,不涉及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的另一种美国犹太小说正在悄然兴起。从1930年起就一度从美国小说中消失的犹太移民形象,又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出现了。这种新的移民小说,既不同于盛行的美国犹太小说,也不同于早期的移民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