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设置情报委员会是日本军国主义实现言论统制“一元化”的重要手段,该委员会成立于全面抗战前一年,并在卢沟桥事变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舆论调查与情报收集活动,其调查内容与日本对外宣传方针的形成密切相关。伴随着侵略战争的步步扩张,经由“时局同志会”而“内阁情报委员会”,“内阁情报部”而“内阁情报局”之变迁,其最终发展成一个集情报收集、媒体管控、舆论引导为一体的战时言论统制机构。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外部分“情报”定义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加引号的“情报”概念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它与地道的中国情报概念不是一回事。“情报”英文用information表示,俄文中的情报一词也兼有汉语的信息和情报两种意思。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单词表示它。国内外有关“情报”的定义,常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后,日本侵略者与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相结合,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在于培养日本侵略分子和“日奴”、蒐集情报、制造侵华有理舆论,以利于“大陆政策”的推进。其主要途径有四:一是通过东亚同文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二是通过同仁会开展医疗保健活动;  相似文献   

4.
:1 9世纪末美国海外扩张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以海权论者马汉与地缘政治学者亚当斯为代表的扩张主义思想家掀起了向中国传播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建立太平洋文明的思潮 ,并且认为中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斯拉夫文明争夺的舞台 ,“中国是战场”。马汉是“中国威胁”论与“文明冲突”论最早的炮制者。这一扩张思潮为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照会作了决策上与舆论上的必不可少的准备。“门户开放”是这一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对情报产业的划分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文章从“广义”的角度对情报产业的具体划分及其行业关系作出了一定深度的分析并提出我国情报产业化道路的四大走向.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6,(2)
这是一次准备已久的访问。潘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中国新生代政治家之一。因其家世、气度和才华,这位少壮派官员一直是颇受海内外关注的政治明星。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评出了这一年度的25位“亚洲之星”,他们不仅包括金融界、管理界及创新界的社会精英,还有来自社会其他领域的成功人士。  相似文献   

7.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渡过“出生”阶段进入成长阶段,内有印、俄、英、法、德诸国彼此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是竞争,外有美日的战略挤压。如何化解压力 ,将一系列竞争和诉求纳入一个长效共赢的合理轨道,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未来至关重要。从结构现实主义出发,将结构主义的理论内核和中国外交相结合,指出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面临大国实力对比和博弈带来的结构性制约,需直面现实、“防御”为主,一切以创造稳定发展环境为前提的战略定位,提出了通过加与印公路铁路合作、与俄的中俄—中亚三方共建、与内部发达国家成员深化金融合作和对美日占据舆论主动并趁“空虚期”快速推进项目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2003年,团省委和省少工委在少先队工作中有哪些工作要点呢?本刊特别行动组已将情报探到——首先,要组织开展“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主题活动。这项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收集资料、深入农村,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  相似文献   

9.
刘继兴 《21世纪》2010,(9):73-75
二战期间,一位曾留学日本的中国破译专家准确地破译了日军将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在太平洋战争后期,他又破译出山本五十六座机出巡密电,令不可一世的“海军之花”命丧黄泉。这位两创破密奇迹的中国“暗算天才”就是池步洲。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一直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力量。随着近代报刊的出现,一种报刊舆论之声开始形成。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报道,近代报刊有效地发挥了媒体舆论的监督、影响功能。《申报》对“杨乃武案”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提要]2021年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80年来,对外广播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革命之声”“国家之声”“改革之声”和“融合之声”阶段性地记录下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声音中的政治意涵亦清扫了战时舆论障碍,巩固了新生政权,推进了现代化建设,增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量。本文沿着声音与政治“互构”的视角系统梳理了人民广播对外广播的发展历史后提出,以“柔性”方式坚守国家站位、引领国际传播技术范式和依靠各级各类对外广播的合力,将赋予对外广播更多的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不少研究者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 ,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文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 ,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文学变革、文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 ,欧洲与亚洲之间、亚洲各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时 ,调和东西文化是欧洲和亚洲许多学者的共同期待。在亚洲 ,反应最强烈的是印度、日本和中国。印度和日本学者的呼应大大刺激了中国思想界 ,促使部分中国学者极力想找到中国在世界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而欧洲思想界的波动 ,则成为中国文化调和论者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如何了解一个地方的下情、民意,怎样评判一个官员的政声、政绩,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听取舆论。听取舆论各有办法,其中李白的“窃听舆论”,就颇有意思,值得借鉴。李白35岁那年,到山东济宁任城游历。多日后,在县衙门大厅板壁上挥就了大作一篇:《任城县厅壁记》。在追溯任城历史沿革、地势要冲、风土人情之后,诗人以较大篇幅记叙了贺县令“肃而教”、“惠而安”、“富而乐”、“宽猛相济,弦韦适中”的治政措施,实现了“农无游手之夫”,“机罕颦蛾之女”、“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  相似文献   

15.
公共关系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差不多30年,公共外交与公共关系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某些方面是趋同的。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心,全世界为之瞩目。但是,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和实际的中国差异很大。近期,西方主要报纸关于中国的评论题目有很多,比如德国《世界报》的题目是:“中国即将崩溃”;《纽约时报》跟它相反:“中国前景光明”;《华尔街日报》的题目是:“中国将拖垮世界?”英国《金融时报》则是:“为何看好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由此可见,世界舆论对中国的评价有的偏向消极,但也有积极的,看法十分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乃至世界声乐界,总政歌舞团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用他粗犷、豪放、透明,宛若金属般的嗓音,打破所谓“民族文化的隔阂”,实现了让中国人的歌声征服世界的梦想。不少中外权威人士称他可与“世界十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抗衡,是“中国的帕瓦罗蒂”。尽管程志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就是帕瓦罗蒂,我只是中国的程志”,而舆论  相似文献   

17.
《亚洲学术杂志》是1921年秋成立于上海、由一群遗民在讲学研究组织“亚洲学术研究会”基础上创办的一个学术刊物,该会及刊物立足于“亚洲学术与世道人心有极大关系”之主旨,极力宣传亚洲旧有学术,杂志的出版在学人阶层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共鸣,同时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争议。从文化思想倾向看,杂志肯认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精神,批判西方文化、称颂东方文化,反对机会主义新思潮、批判新文化运动,呈现出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杨度为实现其君主立宪政治主张,寄希望于袁世凯,视“洪宪帝制”为契机,向袁世凯进献《君宪救国论》,为其登基称帝提供理论依据和舆论准备,从而加速了帝制实施的进程。《君宪救国论》集中反映了杨度在“洪宪帝制”时期极其矛盾的思想,也突出体现了其帝王之学与君宪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此消彼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期在孙中山的研究方面刊登了彭树智教授的《孙中山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一文,此文与上期发表的张岂之教授的《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虽然探讨的角度不同,但人们不难从中看出,孙中山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本文是作者近著《现代民族主义思潮》一书中的一章,主要研究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亚洲民族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作者从世界历史一体化的宏观史学角度,考察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比较了它同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的异同,探讨了它对苏加诺主义的影响,认为它以“革命民主型”的风貌而置身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之林。孙中山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革命民主型”的风貌,在于孙中山是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于他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于他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他的“大亚洲主义”就是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对“西欧中心”和“世界主义”的反帝的民族主义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观,与整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超过了同时代亚洲的民族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借助《申报》数据库全文检索1872-1911年间我国政治方面的关键词的词频,是验证学界有关清末我国政治定见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在政治体制方面,"民主"比之"民权"更经常被提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保皇派在20世纪才为国内舆论较多关注;清末推行预备立宪缺乏舆论准备,操之过急。在国家存亡方面,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影响巨大;甲午战争的影响不容高估;1905年是清末的关键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