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荣 《老友》2010,(2):51-51
南京梅花山无论是植梅的历史、规模,还是数量、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的南京梅花山,在全国众多赏梅胜地中可谓数一数二。南京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面,有"梅花  相似文献   

2.
扬州梅花名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是古代艺梅的一大胜地。隋唐以前扬州治在江南,南朝梁何逊法曹咏梅之事不在今扬州,但却成了扬州梅事的一段佳话。宋以来梅花欣赏、种植风气高涨,扬州是其中一个重要地区。著名的赏梅胜地有南宋真州梅园、扬州梅花岭、蜀冈"小香雪海",康乾之世盛极一时的扬州园林也大多有梅景营建。  相似文献   

3.
老生 《山西老年》2011,(3):43-43
时下,正值初春,恰是赏梅的好时节。梅花以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每年惊蛰前后为赏梅的最佳时机。梅花的类型、花型、株型各不相同,因此,赏梅要有“三知”。  相似文献   

4.
四九香雪     
早些时候,广州近郊罗岗的梅花是很有些名气的,每到花开季节,游人蜂拥而至,煞是热闹了好一阵。偏偏那梅花是很性情的,耐不得那么多俗人的气息,不用多少时候,也就暗淡了,凋零了。近年,赏梅的人又换了去处,据说最为热闹的是从化。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没有不爱梅的,踏雪寻梅成了一种境界。“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最寒冷之时,所有的花都开过了,所有的叶子也都凋零了,唯有梅花。梅花也就因而得了万般宠爱,千般娇怜。现如今赏梅的并非只有文人骚客,也大多不吟诗作对,他们寻找的显然是梅花以外的东西。现代人被都市挤压得透不过气来,他们纷纷逃离,“玩失踪“,从人间蒸发。不过那一次慕名寻到从化,感觉却并不怎么样。那么多  相似文献   

5.
李程 《源流》2020,(2):96-96
“梅花端的种梅州”,叶剑英元帅的梅花诗如三春暖阳,让梅州乡亲胸膛热流激荡。纯朴的客家人既有“心如铁石”的坚忍不拔,又有“玉骨姗姗”的和衷共济。因此,梅州人乐意以梅花自喻,而且喜欢植梅、赏梅、咏梅。梅州境内,遍地梅花,但花魁当推“潮塘古梅”。2018年暮春,潮塘古梅荣膺“中国最美古树”,是梅州唯一入选的古树。潮塘古梅树龄千年,广东树龄最长之古老花梅,填补了我国野生古梅分布之空白,以生长地为命名为“潮塘宫粉”,录编入《中国梅花》。  相似文献   

6.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0,(12):46-46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梅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梅花有关,在这踏雪探梅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明代才子解缙曾撰有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联中的"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的"梅"、"桂"又与"玫瑰"谐音。同时,"蒲叶桃  相似文献   

7.
梅赋     
王万然 《源流》2016,(4):58-59
梅,是花,更是魂。当你置身梅海,梅已不是花,人也幻成魂。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只海鸥,在梅海中翱翔。我分不清哪是浪花,哪是你的身影。我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小小的蜜蜂,在花蕊间游荡,粘一身花粉,嗅一腔花香,吮一口花蜜。我也不是我,我是一朵梅花,在和煦的阳光中摇曳。陆河有梅,号称十万  相似文献   

8.
久雨的天终于放晴,加上正好是星期天,于是我们几个朋友凑到一块儿,前往郊外踏青赏梅。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梅花山,寂静的梅林却让我们失望,那一片片应是繁茂的梅花已经被前几日的猖狂风雨吹打得七零八落。虽有几枝残朵幸存在树头,却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韵,给人一种萎靡不振的感觉。找寻一会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的梅花词《清平乐》描写了她三个不同年龄段赏梅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青年时期的咏梅曲:自豪、幸福;中年时期的咏梅曲:忧痛、复杂;晚年时期的咏梅曲:凄苦、悲凉。李清照的梅花情结说明,她是通过写梅来写她自己,写她曲折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就自然物的人化而言,梅花的人化在中国是最普遍的,梅花的人化是最全面的,人化后的梅花具有最丰富的人类情感,也具有其他植物所没有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梅花被人化的程度是最高的,梅文化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刻的一种自然物文化。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著名的苏州邓尉“香雪海”梅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明确的文字记载则始于元代末年。明代以来邓尉梅花迅速发展,从明中叶嘉靖年间开始呈现繁盛景象,直至清乾隆年间。其中从明万历至清康熙的一个半世纪,是其极盛期,面积之广、游人之多、名声之大都空前绝后。大约从乾隆后期开始,邓尉梅花因当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而逐步衰落。邓尉梅花的兴盛,与当地湖滨丘陵地区果树种植之地理优势及产业传统密切相关。邓尉梅花是由大片果树种植而形成风景名胜的典型个案,是我国历史上种植规模最大,盛况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为深广的梅花景区,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栽培梅花发展的顶峰,无论是在中国梅文化发展史上,还是在风景名胜及旅游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小华 《山西老年》2012,(12):54-54
梅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花卉,梅花情贞雅逸,幽峭超然,气韵清香,冰肌玉骨,与兰、菊、竹被古人誉为花卉"四君子"。历代文人雅士、诗人词家乐于以梅喻志,抒发情怀,赏梅赞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咏梅诗词。南朝诗人陆凯一次遇见送文书的公人,想起远在长安的朋友范晔,便折了一枝梅花连同诗文托驿使带给范晔。诗句虽短,却情深意长,深  相似文献   

13.
林长华 《华人时刊》2005,(12):55-55
上世纪初,国民党宣布了“梅花是中 国国花”之后,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 “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尤其是台湾上 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首叫《梅花》的歌曲 在东南亚大流行,一唱就令一些人神经紧 张起来。其实,梅花作为台湾的标识并非台 湾的“专利”。六朝古都南京市1982年宣 布“梅花是南京市花”,并确定每年2月底 3月初举办“国际梅花节”,广邀海内外宾 客来“赏梅探春”,以繁荣当地旅游经济。 可以说,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 文化。正如每一个省都有她的省花一样,梅 花作为我国台湾省的代表花毫不奇怪。 说起台湾同胞喜欢梅花,与其地理气 候有一定关系。台湾气候暖和,虽有冬季, 但与北方那样普遍银妆素裹却有很大差 异。所以,梅花在台湾并没有像祖国大陆北 方那么多,只有台东、嘉义以北有一些,每 年10月便开花,而且花香远不如大陆北 方。历史上台湾不但有著名的梅花产地(如 南投县雾社梅峰等),而且台湾不少地区经 常出现冬天未临梅先放奇观。2001年中秋 节过后,台东的肥池上乡、关山镇、东河乡 山区,就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梅树开花,簇簇 梅花迎风摇曳,颇有清静高雅之美。对这种  相似文献   

14.
青岩 《社区》2014,(17):18-18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未到扬州之前,住在苏州。他在苏州城桃花巷东头开了一家画寓,以卖画为生,在桃花巷的西头,也有一家画寓,画寓的主人名叫吕子敬。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他标榜自己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那意思是说,他画得如同真梅花一样。  相似文献   

15.
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名花之一,素以傲雪凌霜,一树独先天下春的高贵品质而倍受人们所喜爱。自古以来,人们在植梅、咏梅、赏梅、画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梅文化。在梅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梅作为一种客体对象,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先后经历了功能符号、情感符号、象征符号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意味着人们对梅花已由用到色,由实到花,逐渐确立了其客体的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6.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①池头树:水池边的树。头:指具体位置。②个个:即朵朵。墨痕:墨的颜色。痕:此处当颜色讲。③乾坤:乾为天,坤为地,指天地之间。导读这首咏物诗借墨梅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真意浓,令人钦佩。王冕喜欢画梅,也爱种梅、赏梅。梅花在他心里分量很重。这天他看见洗砚池那头的梅树上,绽开了许许多多墨色浅淡的梅花时,诗情顿生。诗句朴实致极,就如说话平平道来,而直白的"我  相似文献   

17.
中华梅审美首先可以分为果的时代与花的时代。对前者而言,梅首先是基础性调味材料,因而在中华早期饮食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梅果才作为旺盛生命之象征而得到先民赞誉。先秦乃中华梅审美之萌芽期,作为比兴之资,它已然进入先民之精神生活。魏晋时期的南朝乃中华梅审美之自觉期。在本时期,梅花成为梅审美之焦点,社会上出现了赏梅、咏梅、画梅,乃至折枝赠梅之习。在客观的路径上,梅审美围绕梅花之形色气味与梅早花耐寒之生物特性展开;在主观的路径上,梅审美表现为以梅喻人和借梅抒情的传统。在自觉期,梅审美已从自然审美拓展到工艺审美和艺术审美两大领域。以特定具体审美对象为主题的专题性微观美学史研究可以成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史自我深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古曲《梅花三弄》原为晋桓伊所奏之笛曲,传说由唐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是中国著名十大卉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古琴曲谱有广陵派据《焦庵琴谱》所奏的“老梅花”与溥雪斋所奏的“新梅花”两种。  相似文献   

19.
《梅花喜神谱》是我国第一部诗画谱,作者为南宋江湖诗人宋伯仁.全书以一百幅图呈现梅花从萌发到凋亡的过程.作者根据梅花的不同开放阶段及俯仰向背的姿态,将其命名为所似之物,如植物、礼器、历史事件、动物器官等,继而"题以古律".诗句往往并不涉及梅花,而是围绕所命名之物展开,且多以儒家道德义理为意义归属.在此过程中,梅花被一再涂改和遮蔽,梅花的所指,甚至能指,都滑行在延异的途中:视知觉中的梅花形象被感知为形态相近的他物,并呈现为图像、被命名,即"名其所肖";所题之名或所似之物被敷衍为五言诗,并在其中纳入种种典故与教义.而梅花与他物的形象的联系和遮蔽,图和文的并置与裂隙,也是其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这么多的梅花,是代代的种梅人前赴后继,苦心栽培出来的。“我们运用梅花‘穿插造景、典故造园’,在我们普通大众印象里.梅花的性格是“不怕寒,不怕旱”,而她竟然也有“死穴”——怕水。在细致的种梅人劳作主下,由于造景需要,有些梅花必须临水栽种,对于临水的梅花他们给予“特殊照顾”,垫高30厘米土层,防止水淹着梅花的根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