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卓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94-96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公司是一个重要的主体。但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弊端,公司有时会出现僵局现象。如何对公司僵局进行救济是公司法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立法中对解决公司僵局的方法体现在《公司法》第183条及其配套的司法解释当中。本文将在介绍公司僵局概念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公司法》体系下公司僵局的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
杨帆帆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5):41-42
公司僵局理论在英美法系已经相当成熟,这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度不无关系。随着我国商事活动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公司僵局问题日渐引起关注,而我国立法实践相对迟滞。如何在借鉴欧美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理论成果推进立法实践进程,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彭春凝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2):75-78
调解应为解决公司僵局的必经程序:一是公司僵局非当事人所愿,共同发展是自愿调解的基础;二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封闭性最适合采用调解来解决;三是公司僵局的起因是长期矛盾的积累,具有强烈的私人关系的特征,适用于调解来处置。 相似文献
4.
公司僵局与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僵局是公司运行发生障碍、停滞,导致公司瘫痪,进而威胁股东利益,它与公司或控股股东对小股东所为的公司压迫不同。公司司法解散是解决公司僵局的逻辑结果,我国确立和完善这一制度具有其价值考量,它是公司僵局和股东权益保护的必然结果,也是各种价值平衡与协调讷产物。 相似文献
5.
马秀群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
公司的僵局对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损害.由于我国公司立法上的缺陷--未规定公司的司法解散,导致公司和股东的权益在受到损害时得不到法律救济,这一问题已日渐严重.另外,国外公司立法均规定了司法解散,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务中有法人的司法解散的萌芽与经验,学理上有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理由,因此,我国<公司法>应确立司法解散,赋予股东申请法院强制解散公司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周德荣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6):53-57
公司僵局被称为是公司的"自杀"行为——公司意志无法形成,运营陷入瘫痪,不仅严重损害股东权益,公司债权人、管理层、员工等相关主体的利益也无从保证,同时也对公司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司法作为化解利益冲突的最终途径,介入公司僵局并提供救济具有深厚的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等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徐新意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7-20
公司治理需要法院的介入。许多国家的公司法规定了公司各个主体能够通过司法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 ,我国公司法对此问题几乎没有涉足。我们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的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朱声敏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3):49-52
有限责任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公司僵局严重危害了股东、董事和公司的利益,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从一则典型案例入手,先介绍当前法律对于公司僵局的处理规范,接着对公司僵局案面临的法律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法院判决中存在的遗憾之处,最后对于完善有限公司僵局的救济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映雪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2):21-25
公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兼具资源整合与经营效率于一体。公司僵局法律救济制度的构建,是我国立法、司法活动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的公司组织形式发展较晚,对于破解公司僵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够具体与全面,给司法实践造成许多困难。而目前规定的司法解散制度,暴力地解决了公司僵局问题,却阻碍了挽救公司存续的可能,并且该制度在实践中适用的标准不一,难以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0.
李畏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16,49
公司解散意味着该公司建立了基于其业务损失的能力。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解散中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解散的两种情况:自愿解散和强制解散,虽然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司法解散公司的措施,但该项制度还不完善,导致大股东滥用权力或是公司事务陷入僵局,其他股东的正当权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救济。而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在国外早已风靡发展,到现在可谓是相当完善化了。现通过现有立法和借鉴外国立法给予股东以公司司法解散请求权为核心,从而提出构建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之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1.
李邦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9):135-137
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之分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即 :分权制衡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和司法效率理论。审判与司法行政之分离的立论根本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中 ,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的职能分工不明 ,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双重价值目标。司法审判的本质是判断。实现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 ,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 ,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进行改革 ,将法院的司法鉴定业务、裁判文书的强制执行权和法院内部的其他司法行政事务分离出去 ,主要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 ,以便法院能够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 相似文献
12.
公司僵局是公司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丧失,它给公司、股东、员工、公司债权人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了支持司法对公司僵局的介入,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的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来予以论证,各国学者所提出的诸多相关理论特别是关系合同理论、期待利益落空理论、股东间的信托义务理论、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及救济先于权利理论,对我国公司治理理论及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方立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6):108-116
职权活动的随意性、浓重的地方主义意识与诉讼的拖延及生效判决的执行不力,加之司法官员腐败案件的频发,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司法机关的权威与尊严,动摇着人们对于法治国家的信心。司法公正的实现有赖于相当力度的司法改革,革新现行的司法人事制度与组织系统,创建有限独立的司法体制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何永军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5-46
回到事实本身是澄清能动司法相关是非的基础和前提.能动司法既不是新发明,也不是舶来品,中国当下的能动司法是司法改革政策调整后人民司法传统复兴的产物.能动司法强调的是司法中人的作用,其本质上是一种贤人司法.最理想的社会治理图景是在拥有法治的同时也拥有贤能的司法者,故作为贤人司法的能动司法具有普世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和使命是建立和健全一套符合法治精神的现代司法制度,能动只是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应当固守的一种道德优势,如果在还没有实现法治之时就将主要精力用于追求司法者的贤能上则是改革的错位和跑题. 相似文献
16.
王佳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137-143
司法大数据是司法活动与大数据科技的结合及其在司法领域的积极运用。司法大数据以裁判结果为载体,融合了立法与案例的多种信息与数据资源,为法官审判案件提供了可依据的数据支持,可帮助法官形成对案件的认知和判断,对司法公正具有积极的“正功能”。但司法大数据在提升审判质效的同时也会因为数据科技的缺陷给司法公正带来“负功能”。因此,应重视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建设,提升司法大数据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消除“数据陷阱”,让大数据切实助力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司法改革的目标与司法模式——基于政治与司法关系的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金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政治与司法的关系是宪法的基本命题,是世界各国司法改革的基础.中国司法改革应当立足于政治体制层面,着眼于改进政治与司法的关系,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政党与司法的结构关系,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确立司法改革的走向和司法相对独立的目标,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司法多元化模式、司法相对独立的内涵和违宪审查制度的政治特征,赋予政治与司法关系以宪政意义,从政治的全局与宪政的高度审视、构想和推进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8.
葛卫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43-46
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是我国司法制度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保障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实现,可从推进和完善司法独立、注重程序和完善监督制度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9.
说明判决理由不仅是判决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判决结果正当化、司法合理化和法的妥当性的重要指标,是法官思维水平、专业知识、法律素养以及裁判水平的直接体现,要求法官的思维要符合证明逻辑规则,在判决时做到事实清楚,法律依据充分,是对自由裁量权的有效制约,可以防止法官个人的主观臆断,增加判决书的理性色彩,使判决书具有更高水平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说明判决理由关系到司法判决的正当性和法院的公信力,体现了应然性的价值取向,对于保障审判公开,对于司法审判进行监督、遏制司法腐败,对于沟通国家、社会与当事人的关系,说服当事人接受判决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帅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60-63
一人公司的出现,对传统公司法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其独特的制度吸引力,西方主要国家大多在立法上承认了一人公司.但一人公司也存在不足之处.针对我国一人公司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在立法选择上应首先明确承认一人公司,同时加强对一人公司的规范,从而使一人公司在严谨的法律体系下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