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西毛南族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色彩的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主要集中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两个领域,成为建构毛南族生态保护意识的文化基础.基于毛南族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形成的现代与传统的伦理思维差距,需要从产业、消费、农村等多个角度进行毛南族生态伦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慈悲伦理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爱众生"、"利乐有情"是藏传佛教伦理思想的纲要。"慈爱众生"的伦理观具有生态道德的价值,也是佛教生态伦理的重要内容。挖掘和梳理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及其实践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藏传佛教传统生态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3.
人类已有的生态维护都是从具体文化出发所做出的。生态安全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不同民族对生态理念内涵的界定也因文化而异。以至于我们今天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也需从具体民族入手,对其传统生态知识进行发掘与整理,激发各族人民对自己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信,不断地提升该区域生态知识技能,充分地发挥该区域各民族生态知识价值,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  相似文献   

4.
基诺族传统信仰具有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内涵,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建立其上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对土地和森林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的实践、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等,与生态伦理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给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诸多的启示,并为生态伦理的现代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传统信仰的"解构"与基诺山生态问题的出现、以及种种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不尽如人意表明,"天人和解"有赖于传统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达地乡水族传统文化中有关"水"的地方性知识,表现为当地人对于水资源认知和合理利用的"集体意识",在自然灾害中,曾是水族居民防灾抗旱的有效工具。然而,在现代性的影响下,这些有效贯联文化与生境的地方性知识,此时正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危机。地方性知识的散失已经成为自然灾害发生中,社区的又一重脆弱性表现。对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与生态适应和保护有关的地方性知识的传承和推广,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方生态哲学的反思,在哲理层面,寻找生态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中发掘出对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生态伦理思维有所启迪、有所裨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贵州省三都县水族传统服饰的艺术设计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三都县水族传统服饰具有以深色为服饰色彩基调、采用宽松简洁的服饰造型与夸张抽象的服饰纹样三个特性。在此基础上从设计社会学的角度,立足于三都县水族传统服饰的特征分析服饰中蕴含的社会价值。首先阐述了在三都县水族传统服饰设计当中,秉承着"设计为民"理念。其次论述了三都县水族民众通过服饰设计能够维系民族情感、认知教化后辈以及传播民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建立沟通关系,具有促进三都县水族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吞口"是古敢水族源自于古敢乡补掌村一带民间传说的特有民俗崇拜。为适应国家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繁荣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并更好地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依托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现代舞蹈艺术,以《双鱼拱葫芦》等5个篇章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是舞蹈与传统民俗有效融汇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9.
"吞口"是古敢水族源自于古敢乡补掌村一带民间传说的特有民俗崇拜。为适应国家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繁荣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并更好地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依托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现代舞蹈艺术,以《双鱼拱葫芦》等5个篇章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是舞蹈与传统民俗有效融汇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藏族先民丰富的生态伦理传统,并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体现出来。通过研究史诗所蕴涵的生态伦理传统,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生态意识,这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秀水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情形为例,试图阐明现代生态旅游给地方"家园生态"纽带可能造成断裂的后果.并以此反思现代旅游在乡土社会中所遇到的矛盾和挑战:对于游客来说,生态旅游意味着到一个生态良好的环境中去休闲;纵使游客具有很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只能说明旅游行为一个方面.而对于旅游目的地,特别是东道主社会,他们在生态旅游方面的准备,包括知识、意识、行为、规划等都可能存在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情形会更严重.这种不对衬的交流,通过金钱和权力所实现的现代旅游,可能会给"自然生态"带去"人为生态"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范雨涛 《民族学刊》2018,9(2):52-58, 114-116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尤其是“5?12”地震后羌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羌族传统文化生态遭受极大的冲击,面临着文化空间退化、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及利用不足、传统村寨凋敝、包括羌语、羌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趋势加速以及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亟待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基于文化的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狭义传承和广义传承以及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框架等理论视角,在分析羌族传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维护羌族传统村寨的传统文化生态;恢复和重建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羌区城乡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和拓展羌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借助新媒体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手段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建立羌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及其与社区的互惠和回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类及其所创造的知识不能与其文化或地理环境隔离开来,离开其产生的背景,任何知识都难以理解。本研究认为,地方性生态知识是各民族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认识其所在环境的结晶。对地方性生态知识的正确理解与认识,无疑对国家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计划、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音乐等苗族口承文艺中,蕴含着丰富的山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这些生态思想是苗族人在山地生存环境中的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将其生态伦理观略作归纳,并指出其生态伦理精神在指导、规范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三方面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与现代意义,即确立生态文明的天人和谐理念、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三都水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绝活,以马尾线和丝线作为主要原材料而制作的一种特俗刺绣品,它是水族妇女们对生活中的物象进行抽象化和意象化的产物,其制作工艺独特,图案造型精美,内容丰富多彩。在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各学术界的关注,水族马尾绣图案具有不可限量的艺术价值。为了进一步研究水族马尾绣图案的传承,以及在现代设计境遇中的应用,作者提出水族马尾绣图案元素再创造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在具体设计应用的方法,希望能对马尾绣图案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构建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在数千年以后的现代社会中,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依然发挥着其积极作用,如仁民爱物思想下的生态保护观、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生态道德观、取物有节思想下的生态发展观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三都水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绝活,以马尾线和丝线作为主要原材料而制作的一种特俗刺绣品,它是水族妇女们对生活中的物象进行抽象化和意象化的产物,其制作工艺独特,图案造型精美,内容丰富多彩。在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各学术界的关注,水族马尾绣图案具有不可限量的艺术价值。为了进一步研究水族马尾绣图案的传承,以及在现代设计境遇中的应用,作者提出水族马尾绣图案元素再创造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在具体设计应用的方法,希望能对马尾绣图案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构建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体现在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崇拜等多个方面,蕴含着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并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体现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俗。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侗族的民间宗教信仰是他们生态伦理观和环保习俗的内在动因,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生态和谐,这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议榔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社会制度,以往学者往往把苗族、布依族作为议榔制度的研究对象,殊不知水族也曾长时间存在议榔、榔约与榔规,并具有其完整性、有效性与民族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制度层面,议榔对水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内部团结产生过重要影响,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当今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