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语言接触影响是一个历时的、自然的动态过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本文以青海汉话和青海蒙古语的关系为例,认为所谓"源语"和"受语"关系是可变的,语言接触影响的概念涵盖了方言与方言之间、方言与语言之间、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辐射、相互交织的一种复杂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3.
族群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族群的交往互动必然要以语言为沟通手段,族群互动产生语言接触。本文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结合该县各族群文化交往的历史和语言演变的进程,探讨族群互动中语言接触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建设诶话语料库的意义,诶话语料库的性质、建库方法和创新之处以及诶话语料库建设的主要环节及其相关涉的问题,希望本文能为中国濒危语言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共时层面上探寻广西平南上渡闽语和福建闽语莆仙话声母系统的异同点,并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上初步解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民族工作需要新的实践路径,通过对辽宁省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现状的梳理,借助于群际接触理论的四个维度,提出地位平等是城市民族工作的坚实基础;共同目标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群际合作是城市民族工作的有效形式;制度支持是城市民族工作的有力保障。进而指出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路径:要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加强民族工作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潮汕等其他族群妇女的嫁入,使得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的会中岭村出现了客家丈夫与其他族群的妻子组成的多族群家庭.在这种多族群家庭中,由于妻子与丈夫及其他家人各自的母语背景不同、采取的语言使用策略不同,家庭语言生活渐趋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8.
9.
陈刚  王烬 《民族学刊》2017,8(2):34-41,103-105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山苗族的饮食文化无论是在主食、副食、饮品等食材结构,或是饮食器具、食物加工方法等方面,不管是器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迁.这变迁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自然生态类型、社会经济因素、多元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除却看得见的变迁,隐藏在其后的则是关于饮食文化中性别角色、族群记忆与边界、饮食安全与健康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民族问题是民族政策的根基与前提,民族政策应随民族社会问题的演进而发展.立足现实民族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加快政策转型,是目前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根本出路.只有牢固树立、认真贯彻发展型民族政策理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实现民族...  相似文献   

11.
贺州地处萌渚岭中段、 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带,这里世居着壮、 汉、 瑶、 苗等族群.这些语言族群长期以来与汉语方言族群毗邻,随着经济、 文化的交往,语言接触互动成为必然.区域族群语言互动的原动力来自彼此的多层次需要,其差异根源在于族群文化内在的认知结构及文化语法.这种差异表征在语言上为语言符号的非对应性,族际互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互动的形式通常有语言互用、 词语互借、 语法互适,不管何种形式,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族群个体或群体认同的基础上.语言的彼此认同互动,有利于语言和族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分析了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由于文化要素的变化,族群边界变得模糊,族群认同也呈现出多重表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对民族互嵌社区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还要加强对具体民族互嵌社区的个案研究,从而为民族互嵌社区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在查巴奇民族互嵌社区的形成的三个阶段中,鄂温克人经历了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大转型。面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政府和个人层面都要积极主动做到文化自觉,在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民族互嵌社区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形式迎接现代化带来的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14.
以安徽小岗村合作史为个案,从微观研究层面出发,将中国农民合作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类型学分析,出于对中国的集体化历史背景、现实关怀以及理论界关于中国村落社会性质争论的多重考虑。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交错而居,两个民族长期相互接触,由于族体规模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文化传播中主要表现为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采借和适应,以致从外部特征似难将当地蒙古族从藏族中分辨出来。但细加考察,蒙古族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心理归属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藏之间仍然保持着融而未合、和而未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朱杰 《西藏研究》2007,(2):107-112
文章以实证方法为突破口,设计问卷,在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甘南藏族地区的大众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在田野调查中,以随机抽样和小组访谈作为调查方法,选择了具有典型性的科才乡为研究样本,对于该地受众状况、媒介接触、媒介内容选择、媒介与生活、信息传播场景等作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造包含民族文化观念的最优化决策模型分析发现,旅游通过两种方式导致梯田景观发生变迁,一是旅游与梯田农业争夺资源,导致梯田资源投入不足,梯田耕种方式被迫发生变迁。二是旅游破坏了传统民族文化观念,导致梯田景观维护和发展的机制遭到破坏。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源供给,适当限制游客数量,减少旅游资源过度消耗,能够减轻旅游对梯田农业资源的争夺,理顺分配机制能够减轻旅游对维系梯田景观的生态文化的冲击,从而促进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仪礼、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婚礼习俗伴随着  相似文献   

19.
朝鲜语是一种跨境语言。对于跨境语言来说,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异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语言接触环境下的中国朝鲜语词汇变化主要有两个外部来源,汉语和境外朝鲜语的影响。由于中国的朝鲜族与汉族长期共同生活,汉语对中国朝鲜语词汇变化的影响很大。境外朝鲜语与中国朝鲜语虽然从广义来说是同一种语言,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中国朝鲜语变体和境外两个朝鲜语变体之间存在差异。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后,中国的朝鲜语受到朝鲜和韩国语言的影响,从而词汇变化的轨迹趋于多元化。本文通过汉语和境外朝鲜语对中国朝鲜语词汇变化的影响,探讨了中国朝鲜语词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与变迁成为村落生存的外部环境诊断意味着村落后乡土特征的呈现,这促使村落以内部结构调整与文化变迁来消解来自外部环境之不一致带来的不适。少数民族村落空间的特殊性将村落与民俗二者绑定为一体,仪式民俗的展演是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实践结果。"报笨"作为布依族重要的仪式民俗,面对其社会空间变迁所呈现的式微值得关注。面对布依族村落后乡土时代背景下"报笨"民俗传承的困境,"报笨"民俗在村落变迁中呈现消逝和融合之外,亦可探讨其他可能性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