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厦门理工学院教授、一级作家刘芝凤的《闽台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是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之一。根据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时间定位,该研究搜集整理的闽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历  相似文献   

2.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秋香等人出版的《闽台传统居住建筑及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是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之一。作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重点对闽南特色民居建筑与居住习俗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厦门理工学院黄金洪教授出版的《闽台传统人生礼仪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是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之一。作者带领的课题组成员走访了闽东、闽北、闽西和闽南的部分市、县,采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收集保存了珍贵的人生礼仪习俗文化遗产资源并纠正相关研究中的一些资料文  相似文献   

4.
在节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节会正在由民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大量的节事活动、节日民俗被包装成可出售的旅游商品。侗族因其特殊的物候与历史条件创造了大量民间节会,具有丰富的节会文化资源。一方面侗族节会旅游取得成功的品牌效用,另一方面侗族节会文化符号在商业开发中被大量盗用而丧失了"本真性"。对节会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认侗族节会标志性符号代表物、科学施用节会资源商标注册、科学确认节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客体,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5.
民间美术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包含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民间美术造型的产生和演变与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间美术造型创造是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而存在的,民俗文化观念决定了民间美术造型的面貌。可以说民间美术各种造型多产生于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中,同时,民间美术造型又服务于民俗活动,增添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它们互相依存,同生共长,和谐发展,从而形成蔚为壮观的民俗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6.
和其他民族的谚语一样,维吾尔民间谚语也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意义,是维吾尔语言文化的精粹。其内容涉及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着维吾尔族的思想信仰和精神素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从民俗文化角度论述维吾尔民间谚语里所反映的民俗文化现象,以求交流。  相似文献   

7.
民间民俗文化作为源于民间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文化类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表现,从而有效推动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民间民俗文化作为源于民间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文化类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表现,从而有效推动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因类而宜,实施各不相同的分类保护方法。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可在合理开发民俗旅游中盘活民俗文化资源,创建民俗文化保护区,利用高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宣传推广和开发利用其资源。对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要营造好文化生态环境,提高民间艺术工作者和艺术骨干的素质和水平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主要应做好优秀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使他们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湖南瑶族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文脉传承”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璐 《民族论坛》2007,(8):23-25
跨入新世纪后,旅游业的文化特质显著增强。文化寻根、文化体验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旅游热点,民俗文化资源也因此倍受旅游开发者青睐。湖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怎样延续民俗文化文脉,这是评价瑶文化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在探讨开发瑶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文脉传承的策略及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11.
刘洋 《西藏研究》2022,(1):25-32
对西藏民居壁画多层面美学梳理与学理分析,综合藏汉民族的历史文献和民俗审美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论述。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以及藏汉民族在民俗文化上的同构共性和艺术样式上的“类质同象”性,显示其象征意义的美学内涵和自古以来藏汉民俗文化间就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当代民居壁画等民俗文化是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题论。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关于民俗文化,似可这样定义:民俗社会中民间风俗、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的总和。如年节文化、婚丧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诸文化形式及其所包含的诸多内容均属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虽然与官方倡导的官方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但仍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人民群众出于一种完全的自觉自愿,自发地创造、应用这种寄托思想,表达愿望的文化形式,并使之世代相传。在传承中依据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演变。民俗文化对社会成员具有特定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其传承与维系取决于心理信仰、传承力量、习惯势力和从众心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古敢水族《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把水族民间观念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和游艺民俗等多种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既体现了古敢水族"吞口"崇拜的独特民俗,又以此为载体将水族更多的民俗事项融入舞蹈之中,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多元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形象已渗透在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和信仰文化之中。多元民族文化源于生物多样性,并反作用于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刘锡诚的论文阐释了民间信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民间信仰不是"烫手的山药",而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民间信仰弥散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中的精神布帛,这种状况是历史的必然存在。他主张以民间信仰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观念而置换"迷信"的背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民间传统文化是宝贵资源,能给艺术与设计的再创造提供大量的素材和养分,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本文以"糖话"品牌包装为例,尝试在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灵感,应用多元化的设计语言及理念来探寻现代设计方法,通过设计的途径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物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相似文献   

17.
土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班斯纳得那"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有些土族聚居地,还保有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班斯纳得那"的文化蕴含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现在的"班斯纳得那"中尽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但仍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土族文化成分,对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建设呈现散而弱的局面,跟不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文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就民俗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发挥文化生产力、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建设呈现散而弱的局面,跟不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文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就民俗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发挥文化生产力、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一个鲜活的民间档案文献,经过历史人类学田野经验的解读,这些文献马上就可以"活"起来,而"活"了的民间档案文献有助于"文化中国"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