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位英国人这样对记者说:“你真该去采访一下王宁,他是中国人的骄傲,别看他年轻,但他的名字在世界拍卖行业都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第一大拍卖行──苏富比拍卖行建行255年来。他是第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文物鉴定、征集、拍卖的专家,了不起。”8年前,在旧货充斥的英国一个小镇的跳蚤市场,王宁用6英镑买到一件中国古董“灯笼尊”,然而拍卖行的英国专家仅通过照片就明确无误地告诉他是赝品,这使王宁认识到自己对古董知识的浅溥,洋人都能对中国古董说出一二三来,我为什么就不行呢?凭着一股钻劲,他立志成为一名古董鉴赏家宁的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2.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裹挟下,1992年,随着京城吉祥号码拍卖和文物拍卖最后的“一锤定音”,同时也就意味着“拍卖”——这个在我国曾经一度被取消的古老行业——再度复苏。为此,首都某报曾经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题为“梦醒时分,中国进入拍卖季节”的文章,就此种竞价售卖方式做过专题报道。然而与此同时,在神州大地悄然兴起的另外一种“拍卖”却被人们忽略了。特别是那些终日忙忙碌碌的城里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如今就连户口这玩艺儿,  相似文献   

3.
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繁多,其中最不得人心的就是釜底抽薪、挖人家的人才。诚然竞争是严酷的,是不讲情面的,既可“明争”亦可“暗夺”,但不管怎么说,若不讲道德、不讲手段,黑着心地去整人,来个军中夺帅、先乱人阵脚,此类人物决不是光明磊落的企业家,倒象当年招兵买马的旧上海滩的“跑江湖”者;而跳来跳去永无定所的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决不是人们所称道的“人才”。人才应是有德有才之人,怎能哪里有钱就往哪里跑!为钱而“跳槽”,这还是人才吗?  相似文献   

4.
人才与用人     
注重人才,已是当今各类单位共同的理念。一时间,大学生、硕士、博士、博士后一类的有识之士根本不愁没有饭吃。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事业的发展,人们的人才理念发生了悄然变化。 一个企事业单位,都用上高级人才,甚至让教授去看门,应该说是人才济济了吧。可是这样的单位运行顺畅吗? 一味的高学历,花十万、几十万请来的高才生.难道都能得心应手,让企业财源滚滚吗?如今,高级技工成了四方争夺的香饽饽,难道,我们不要为这种”人才的偏食”吸收教训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仅仅是一座大厦的高级材料。而如何有层  相似文献   

5.
路济平 《人才开发》2002,(11):10-11
传统的定义 “你是个人才吗?如果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任何一个中专毕业生或一个普通技术员,恐怕多数人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但是,我们能够找“标准答案”。各地、各部门在统计人才数量时,凡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都被“理所当然”地纳入了统计范围。 于是,我们明白了,“人才”的概念,就这样被确定,学历和职称是“硬指标”。 这,就是当今通行的“人才”定义。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时代的最强音,都是一种召唤,一种引领,一种鞭策。随着“人才强国”这个催人奋进的时代鼓点强有力地敲响在当代中国人的心头,人们开始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才的春天到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7.
你到过位于北京秀水街的美国大使馆吗?你听说过美国“签证官”的“拒签曲”吗?每年每月至少有数百位出国申请者被拒签,其中不乏那些来自北大、清华、复旦或科技大的学子们。是的,别说普通人了,有时连国际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有被拒绝签证的经历。被拒签后你咽不下这口气,怎么办?可否诉讼?很难。即便管辖权不成问题,即便法官愿意受理,胜诉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问题出在自由裁量上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自由裁量上。什么是自由裁量?自由裁量并不见于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之中,而是由法院的判例所界定的。这倒不是因为两个机构对…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三则     
欢迎来我院工作 毕业生去某医院应聘.院长问:“某人额头上被蜜蜂蜇个包,怎么治?”毕业生甲:“很简单,在患处涂抹点消毒液就可以了.”院长摇头.毕业生乙:“至少需要住院治疗一周,分别查血液、脑电图、心电图、彩超、核磁共振.”院长:“欢迎你来我院工作!” 捐 大清早,一个大学生哥们对我说:“看新闻了吗?出六级英语试卷的专家被劫匪绑架了,劫匪让拿一千万赎人,要不然就用汽油烧死.现在正募捐着呢,咱也捐吧.”我说:“好,大家伙儿一般都捐多少?”哥们说:“有捐2升的,也有捐10升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定义 “你是个人才吗?”如果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任何一个中专毕业生或一个普通技术员,恐怕多数人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但是,我们从目前各地的统计中能够找到“标准答案”:凡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都被“理所当然”地纳入了统计范围。在此,“人才”是与学历和职称画等号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个炎热的早晨,离大河口不远,水牛正在大树下休息。这时飞来一只阳雀,落在一棵树上,亲切地同水牛打招呼。水牛乐了:“你喝水也值得到大河来,随便一滴水不就够了吗?”阳雀却笑着说:“你这样想吗?我喝水比你喝得多呢。”水牛哈哈大笑:“怎么可能呢。”阳雀说:“不信咱们就比比看,你先来。”它知道河水马上就要涨潮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而自豪。殊不知,这种“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五个人吃着三个人的饭”的做法是一种虚假繁荣。当市场经济的澎湃巨浪 荡涤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这一脆弱的表象便最终被打破——包括一部分有专长、有较高学历的人才在内,如今失业、下岗等已无情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 人们不禁要问:凡是下岗,一般由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所招致,由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排斥所形成,由企业经营机制僵化带来效率低下所造成,按理说,甚富竞争力的企业人才不应在下岗之列。那为何作为职工中的精英力量——一部分人才也同样成了下岗大军中一员呢?  相似文献   

12.
你去过钓鱼台国宾花园吗?你看到过中国五角大楼——“八一”国防大夏吗?墙面色彩瑰丽,映托看大楼的雄伟壮观。当看到这鲜艳的色彩时,不由使人们想起制造墙面粘合剂的上海曹杨建筑粘合剂厂厂长金爱华。她在上海竞争白热化的建筑行业里披荆斩棘,研制出高科技含量的涂料、粘合剂、树脂三大系列的拳头产品,一举独占鳖头,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她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双学双比’女能手”、“上海市‘三学’状元”,“上海市实施发展成果优秀企业家”,连续4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  相似文献   

13.
美国麦肯锡公司曾把现代世界各国对各类专门人才的争夺称之为“人才大战”,在这场战争中,发达国家各使绝招,把眼光牢牢盯在了发展中国家。据国内人才研究专家估计,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0万专门人才流向发达国家。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硝烟,人才究竟是怎么被“抢”走的?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近来潜心做了番研究,总结出了全球“人才大战”的10种形式,让我们来浏览一下各国是如何把握“筹码”的?  相似文献   

14.
没有“名”而“买名”者,并不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是人们公认的、具有真才实学之人,焉会请孔方兄出来帮忙走进“名人录”及各类“辞典”之中?君不见有些出版社广征名人,只要肯拿出票子来或愿意购买10本书,就可委你为“名人”,甚至一个字未写,只要肯包销几百册书,也可当上编委、乃至副  相似文献   

15.
面对着新课程,西华园小学的美术教师虽有着极高的热情,但也心存疑虑与不安:“单翅的鸟儿”能“飞”起来吗?因此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如何尽快地由单科教师转变为一名艺术教师,成为我们全体艺术组成员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入世”后,中国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才择业和人才争夺将出现零距离竞争。中国各层面上的人才将何去何从?又有哪些人才将是知名企业的首选?到底哪些行业将是中国几年后的热门?面对WTO,中国人才准备好了吗?中国人才战略将如何实施?这是中国人才的思考,这是中国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五、六十年代,国际超级摇滚歌星曾雄踞流行乐坛的排行榜首,在他们故去多年之后的今天,又震动了风平浪静的拍卖市场。流行摇滚乐的纪念品拍卖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像吉米·亨得利克斯、猫王和滚石乐队这些巨星的音乐会节目单、演出服装、吉它和汽车都以上万英镑的价格得以拍卖。伦敦索斯比拍卖行的史蒂芬·梅考克说:“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觉得这种现象很荒唐,但还有许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人才效益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人才错位”也就成了议论的话题。不时可见到这样的报道,招聘一般的工作人员要求是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招聘营业员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等等。对此,众说纷云,有的说这是浪费人才;有的说这是企业为了提高人员素质.建立企业形象,保持企业后劲;有的说这是“双向选择”,无须第三者多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因此,对“人才错位”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人才错位”现象认识的深化。 “人才错位”实际上是指人才个体不能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不错,正是各种各样的人才保证了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如何才能高效、便捷地配备好自己公司的人才,同时所花成本又能保证最低?如何在需要一些临时性或项目性的岗位时,可以不用费神地解决问题?在单位员工休假时,又如何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顺利地接替位置?人才派遣会让他们得到满意的答案。人才派遣亦称人才租赁,是由派遣单位和被派遣单位签订派遣合作协议,派遣单位和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型用人形式。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年营业额上百亿人民币的市…  相似文献   

20.
荞麦的启示     
荞麦启示着老年人有所作为。 那些耽误了春播的人,还能有收获吗?那些在青、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造就的人(例如“文革”……)晚年还能有所作为吗?我们的回答:能。 这,使我多次记起了荞麦。 荞麦,在晚秋或初冬才收获的农作物。它在立秋前后播种。我的故乡冀南有农谚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我的童年记忆最深的事情之一是:1943年大旱,华北平原、山东、河南,赤地千里。一直到了三伏才下了透雨。这时种谷子、高粱(现在多种玉米代替)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种荞麦了。我家凭着村西那二亩二分地种上荞麦活命。地邻们也都种荞麦。到了秋末冬初,在那“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季节,它却充满着生机。那雪白的花,那粉红的茎,被微风吹拂着,就有红浪、白浪滚滚来的美景,它在我心目中是天下第一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