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引介和传播诠释学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联想性反思,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的丰厚资源能否得到开发和利用?如何把西方的诠释学和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思想表达结合起来?能否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诠释系统?这些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思考,不同路向和方式的理论建构工作也悄然展开.本文从西方诠释学的发展理路和当代境况入手,分析了中西"诠释"观念和系统的差异,认为中国传统的资源多半只能划归到"前诠释学"的形态,不能和当代诠释学同日而语.且就诠释的资质而言,因与自身传统的疏离化,使得当代的中国哲学在寻求诠释系统的建构时,资源并不显得丰裕.这种困境,加大了面对西方诠释学时有效理解和吸收的难度,使问题的处理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诠释学作为理解的哲学,它对诠释问题的研究,一般是在理解与诠释的关系考察与阐发中进行的。在诠释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诠释意义的把握和对诠释的态度就体现在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关系之中。本文旨在探讨西方诠释学传统中理解问题的起源与发展问题,主要从五个层面阐述理解与诠释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西方诠释学传统中诠释观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实验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并曾长期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而整个现代科学则基本上是近代自然科学传统的继续和发展.因此,鉴于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必定存在有冲突.或许,上述认识作为基本思想动力之一,致使五四时代的先驱们在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鼓舞下,兴起了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规模反省与检讨的运动.不过,那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与检讨,是在以整个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由于所处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具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是一种以儒家政治思想为源头,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宗法等级制及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以家—乡—国三位一体为社会秩序格局的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则建立在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西式民主社会基础上,是一种独具资本主义特色的民主文化。科学理性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关系,做到科学辩证批判、否认,科学借鉴和吸收,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为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有批判与摒弃,也有发掘与继承.胡适所代表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并非单向度的西方影响的产物,而是中国传统脉络与西方进化论交汇、融合的结晶.五四斯文学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重新估定传统文学的价值、整理国故、梳理白话文学史与发掘民间文学,是新文学阵营向传统寻求支持的重要举措.鲁迅与郭沫若等作家的创作乃至人格中都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新文学作家不可能切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只会借鉴外国文化重新认识传统,进而以融会中外的个性创造来充实与发展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西方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存在根本的差别。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强调“言不尽意”,主张“得意忘言”、“得意忘象”,西方诠释学普遍认为语言是诠释的前提,是“存有之居屋”。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和思路为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应立足自我,超越西方哲学的体系、框架和具体概念、范畴,从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智慧和义理思维中,开出新路。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降 ,中国传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中 ,中国传统经历了从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的逐步退却 ,几近断裂 ;反传统因应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改革开放后 ,传统开始复兴。在稳定发展的当代中国传统理应获得重新定位。即 ,在当代中国并存的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 ,马克思主义文化是灵魂 ,西方文化是工具 ,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本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学的研究,必须首先改变现代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特征的思路,回到中国传统自身原有的思维体系中去.只有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本作"整体性解读",才能真实了解中国传统政治学自足性的体系特征,进而进行"创造性诠释".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解读古典文献,具有尊重文化传统和崇奉文化经典的倾向.训诂学就是基于文献解释的需要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曾处于显学的地位.20世纪以来训诂学的研究适应了语言文字学发展的需要,同时在阐释传承经典文化的传统上也有某种失落.历史启示我们,任何时代都需要民族经典文化的启迪.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站在世纪的新起点上,以当代意识解读古典文献,发扬光大我们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融入现时代,在新的世纪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