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这种对民俗文化前所未有的关照,体现了我们党关注民众、贴近民生,服务于民生的取向;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必将从根本上提升民俗学科的整体地位,显现出一种人文色彩;弘扬民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也隐含着谋求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彭城自古列九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生成和流传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2008年6月14日,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徐州市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是习惯于"走一步看一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模式,缺乏一种全局观念。"非遗"的保护离不开相关法律的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立法属于"艺术法"体系的一个分支,正如民法体系、商法体系等一样,只有建立了全局观念的"艺术法"体系,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丈化,它直接表达着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行动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在文艺史上有着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他是第一个用对立统一规律解释悲剧冲突、揭示悲剧实质的人。然而他的悲剧理论掺杂着不少的唯心主义偏见,他没有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悲剧冲突根源,否认冲突双方的阶级对立,混淆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我们在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7.
繁衍生息在蒙古高原上的骆驼是蒙古族在早期的游牧生活中驯服饲养的"五畜"之一。在"五畜"当中骆驼以耐寒、耐渴、耐饥、耐劳著称,并被蒙古人誉为"沙漠之舟"。蒙古人驯服饲养驼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有关骆驼的民族民俗文化。随着游牧文明的衰减,各种与蒙古人有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异化或者直接消失。尊重文化与历史的人们尝试着将这种民族的民俗作为文化遗产保留给后代子孙。本文中蒙古族的有关骆驼的民俗也是我们所要保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今的遗产事业已然成为世界的大事件、大事务。我国在各类、各种名目、名录的“申遗”实践中,成绩斐然,世界瞩目。然而,我国的遗产事业迄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有遗产,无体系”。所谓“有遗产”,指各种类型、名录数量都无愧于“遗产大国”的称号;所谓“无体系”,指我们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遗产体系。我们相信,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义理。笔者尝试以“生生遗续”概括,它既可为体,亦可为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积极参与其保护,并探讨了政府在文物的保护规划、法制建设、资金投入、教育培训及博物馆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和使命。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甘肃特有民族,其历史文化遗产是这些民族智慧、情感、个性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见证,它的保护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外来信息传媒的冲击,加上法律的滞后、政府管理的不当、人们观念的缺失和经济的落后,这些民族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由此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建立更加适合这些民族情况的依法保护长效机制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论明式家具及其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具是人类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和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明式家具以其典雅、简洁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家具民族形式的杰出典范和代表,是我们民族传统中不可多得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通过明式家具这一物质对象来研究凝结于其中的文化艺术内蕴,是家具史研究和艺术品鉴赏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智慧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当羌笛、羌绣、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应该加快释比戏、许家湾花灯戏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向上申报、争取抢救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学初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化遗产是指由先人创造并保留到今天的一切文化遗存,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世界遗产运动的推进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实践对象和研究领域,建构“文化遗产学”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文化遗产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产业遗产、文献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学科的特点具有综合性、贯通性和应用性。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它的建构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诸多学者长期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反映了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历史、当代和未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追求社会平衡与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全方位思考,代表着一种新的历史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观,是文化科学与历史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与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与人文精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非物质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这是在甘肃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传承的一支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质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伦理价值、道德情操发生着深刻嬗变的时代,非物质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检视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民俗学一方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民俗学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公元1247年,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阔端王在凉州举行会谈,以和平方式解决了西藏地方的归附问题,这标志着西藏地方正式归附中央王朝。凉州白塔寺见证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演进,至今依然屹立于凉州,作为一处神圣的文化遗产接待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白塔寺不单是一般的旅游资源,还担负着满足不同群体内心的不同需求的重任。运用民族学、人类学、遗产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并结合田野调查,对凉州白塔寺的相关情况展开研究,能为白塔寺遗产的保护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情感,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联系着世界的人类智慧,是广西各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传承各民族文化根脉的宝贵资源财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这一原则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重庆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际联系办公会为领导机构,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工作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利用科学研究指导保护实践方面,重庆市将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立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重庆文化遗产学院,由此构建了"政府主导、学界介入、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庆模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及学术研究齐头并进(参看牟延林、谭宏《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以"重庆模式"为例》,《求索》2008年第1期)。2008年10月8日,重庆市政府在重庆梁平组织召开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方佳军和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汪俊在会上分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了重要讲话。我们选编这一组发言稿,希望借此为全国兄弟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潜能和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蕴藏着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巨大潜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0.
白族传统的水磨、水碾、水碓技术是一种普遍存在过的粮食加工技术。从文献记载和大量的民族学调查资料看,这种技术既传自汉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又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今天在某些白族地区还保存着。通过分析这个正在消失的农业应用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的功能、结构和科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