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瓶梅》中出现的"一僧一佛一神仙"人物形象组合,也称"超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描写有关,显然具有儒道交融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基础;超情节人物的描写具有相当的叙事功能作用,这体现在叙事主题能传递果报思想和完善小说结构上。这种超情节人物设置对明清小说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物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佛斯特划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申丹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心理性人物",本文则将其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功能性人物是指在文本的叙述中起着一定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人物.人物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叙事情节中的功能和在人物关系中的功能.审美性人物是指文本在叙述中突出其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审美性人物包括描述人物外在行为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心理人物.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的代表作《母亲》运用了与新约《福音书》类似的叙事结构。本文从情节结构、人物两方面对《母亲》与《福音书》进行比较,揭示二者之间的平行象征关系。首先,以巴维尔、耶稣为主人公,运用结构主义"功能"理论、叙事循环讨论二者的共同模式;其次,用行动元理论结合传统人物分析方法解读巴维尔耶稣形象的象征意义。《母亲》的显性叙事是现实主义革命叙事,隐性叙事为《福音书》宗教经典叙事。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面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季节叙事是时间叙事的一种类型,是指剧作家通过季节的流转表现特定的创作意图。《樱桃园》是契诃夫的经典之作,其季节叙事手法具有代表性。契诃夫从季节叙事的视角出发,将《樱桃园》中的"春、夏、秋、冬"与戏剧剧幕分别对应。季节叙事对人物情感的外化、冷热笔法的运用、戏剧结构的构建、抒情功能的展现以及舞台美术的设置,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功能"与"审美":人物解读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通常粘附在一起,只不过不同的作品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将功能性人物的分析方法和审美性人物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策略是解读叙事作品中的人物的一种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红柯小说人物有两类值得关注一类人物在与自然相通中走向神性,因失却历史文化渊源与现实关系,成为"孤独的神";另一类人物是具有某种历史深度与复杂现实关系的"历史的人".在这两类人物中,红柯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对"孤独的神"的刻意叙写,使红柯在吸取现代叙事艺术的基础上,形成感觉间离叙事的独特方法,由此,使其小说充满"诗性化".  相似文献   

8.
仪式化书写通过对叙事中仪式行为、仪式情境的提炼,形成一种以主题为中心的叙事。从仪式化书写的角度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能够更为明晰小说的叙事目的,进一步挖掘文本在塑造人物心理时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幼时对家庭的牺牲到年老在音乐中达到永生,表现出人物心理活动与社会行为的矛盾和统一。仪式化叙事和象征功能是小说展现文化历史的重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仪式叙事的视角能够帮助读者深入文本、贴近人物,继而获得更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叙事小说中的元语言功能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语言是把语言本身作为指称和描述对象的语言。Jakobson认为元语言功能是语言的对等解释功能。文章分析了叙事小说中小说人物话语的语码突出、人物言语行为过程描写和隐含作者的语言评判等元语言手段,指出元语言在叙事小说中不仅仅是解释功能,而是叙事话语中的元话语,有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也是叙事小说的一个重要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电视广告是最精练的电视叙事形态。电视广告中的声音主要有画外音、人物语言、音乐和音响。电视广告的叙事离不开声音,声音是是对画面的补充与延伸。电视广告运用声音叙事也是由广告本身的传统与特性所决定的。本文将结合个案,从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叙事时限、叙事扩展等方面对电视广告声音叙事的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古代汉语文字教学中的疑点 ,该文认为许慎所论“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假借为造字之法而非用字之法。从教学实践出发 ,兼及主要学者学派的观点 ,该文将“假借”概念分为广义假借与狭义假借。词义引申而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看作广义假借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造字假借应看作狭义假借。它是古今字产生的基础之一 ,是表意字与形声字之间的桥梁 ,在汉字发展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构型分析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结构,和世界上许多线性排列的文字有习得模式上的差异,留学生在短时间内在头脑中构建此结构难度极大,本文先对汉字结构进行分析,以末级部件为基础生成合体汉字的方式类推教学。针对"独体字+符号"和"符号+符号"的汉字构架提出了广泛系联和音节转化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  相似文献   

15.
"○"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16.
论新时期小说的普通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大量普通人物形象。普通人物就是过去一度受到批判的所谓“中间人物”。普通人物形象在新时期各文学创作思潮中分阶段地发展,并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肯定普通人物形象并不是提倡“反英雄化”。  相似文献   

17.
“六书”的语源学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源学新视角审察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问题,认为前三书文字所表语词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形声、转注实为一书,皆以现成文字记词并添加辅助符号,本质上与假借表词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飞白”辞格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辞学中的“飞白”辞格是一个留有较多研究空白的课题。“飞白”作为辞格的名称来源于“飞白书” ,而其中“白”的内涵是指中别字、俗语等 ,“飞”指凭空而来或故意使用的含义。书法的“飞白”与修辞的“飞白”在修饰作用上有沟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汉字有超方言作用”这一观点现在盛行于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经考察源于早期西方汉学。由于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对汉字作用的看法、新化运动时期对汉字的批评及构拟中古语音和方言调查中运用汉字系统进行研究的经验暗合,故为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普遍接受。其实,这一观点完全违背语言理论中口语与字间关系的定论;持此观点对此所作的解释--汉字具有特殊导也不能成立,从汉字上不可能读出方言词汇、语法和真正纯粹的方言语音。因此,汉字没有所谓超方言作用,起超方言作用的是汉字这一书面符号系统所反映的汉民族共同语。汉字的方言读音是“蓝青官话”--不规范的共同语语音。  相似文献   

20.
"婁"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文不成义,不敢强解"。分析认为将小篆"婁"自下而上读作"女中毋",其意为女子身中空无一物。"秋"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禾榖孰也。从禾,■省声"。"婁"字究竟何解,"秋"字声中是否有义,容尝试解说,认为籀文"■"字,绘出了一幅禾穀成熟,蟋蟀鸣叫和大火流移的秋天图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