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过手机数码基因化的影视艺术——手机影视,不仅仅是为影视艺术增添了一条传播途径,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较之传统影视,手机影视无论是本体特性还是其它显在特征都有了质的变化,它已然超越了传统影视艺术的生存模式而呈现出一种全新艺术形态。其叙事特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能指大于所指、对视觉进行修辞、碎化主题中心、强化消费以及虚实空间不断转换等新的叙事特点,都对传统影视艺术的叙事方式进行了延宕,使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玄言诗与宫体诗中的物象是从山水到美人的演变,是从追求本质真实到执着现象真实的转换,这充分表明了东晋到南朝物象地位变迁的轨迹。玄言诗中的自然山水以象征化、简约化的形态彰显自身,宫体诗中的物象具有鲜明的感官化、唯美化的新变特征。主体的不同心态促成了二者各异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当代影视创作中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纪实倾向,它表现在被吕新雨命名的“新纪录运动”纪录片创作中;在一些“纪实”性电影故事片;更多的体现在许多电视台制作的大量“纪实”类电视节目中。这些作品体裁样式、表现形式、手法、内在规律各个不同。但是它们却共有一种“纪实”观念:那就是对过于明显建立在观念上的主观真实的否定,希望去除人的主观介入;对原生态生活本身的强调和重视,力求忠实表现原生生活本来的状态和流程;并在技术上充分利用摄影机(摄像机)记录客观现实的能力和一些具体的纪实手法试图达到一种对原态生活的“纯记录”;实现对“真实”的承诺。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种纪实倾向就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是在宣称其具有一种不可能获得的特质,以期获得一种普遍的叙述合法性,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后现代文化的怀疑倾向。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瓦解“真实”和普遍合法性的迷雾,不但在影视具体的制作手法上,而且在“真实”和“纪实”观念认识上获得了解放,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认知领域。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风气日益盛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影视改编来了解文学作品.由于文字向影视媒介转换难以完整呈现原著的原貌以及影视改编的主创人员在影视作品中“二度创作”的痕迹,使得影视改编与文本文学呈现出内容上的差异.以李少红新版《红楼梦》为案例,找出电视剧与原著内容的差异,探究文本文学原貌在影视改编中的呈现程度.  相似文献   

5.
新疆新时期汉语小说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乡土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新疆不同文化背景下“乡土社区“生活及联系着乡土的传统文化或批判讽喻或礼赞讴歌的揭示,或表现出传统文化遭遇到现代文明的独特思考。这种整体性的文学创作景观因于新疆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也由于新疆作家对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创意实现的复杂化促使作者选择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的创作。但在决策与执行自动化的现实背景下,时间与空间相分离的数智化之维正在改造着合作创作的基本形态。这一过程中,不同创作因子的“结合”或“融合”所形成的合作作品,其著作权共有结构面临着主体、客体样态的逐渐转变。著作权法中对于“合作作者”与“合作作品”的规制在这一维度下是否仍具有现实效用,需结合规范的基本形态、合作创作关系的基本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尽管“合作作者”与“合作作品”在数智化之维中实现了革新,但“合作创作”内生的复杂问题在本质上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7.
"游戏化"电影改编与"后现代"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化"的电影改编是当前大众文化思潮和现象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它与社会文化转型、消费文化繁荣和影视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也与日益明显的"后现代"思潮有直接的联系."后现代"不管作为一种理论或文化运动,反传统、反权威和消解精英文化一直是它们共同的精神内核,而日益走向大众文化和民间生活.在文化工业和商业法则的机制中,"后现代"的可视性特征更是与现代影视创作生产结合,使电影的商业性和文化商品特征格外突出,精神层面也体现出大众文化中无深度、平面化和游戏性的特质,导致了电影或影视活动中对经典(正统)作品的游戏化改编改写.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语境中,剧场化行为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生就如演戏一般,个体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呈现他人所期待的自我。教师教学行为具有剧场化的特征,在学校这个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的剧场内,教师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呈现出双向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剧场化具有维持教学“情境定义”、唤醒“具身认知”的诗意身体、满足师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塑造“立美育人”的审美境界等教育功能,丰富个体的生命体验,促进师生双方共同进步和发展。但教师教学行为剧场化也常常会陷入“单一化”的角色世界、“程式化”的教学流程、“神秘化”的师生关系、“独白化”的课堂互动等误区,使人们产生诸多偏见和误解,导致其正向功能得不到彰显而被遮蔽。教师教学行为剧场化误区的匡正路径在于:转变社会角色期待,提高教师职业认同度;培养教师自我意识,不断完善自我状态;回归质朴教学艺术,激发真实教学活力;注重课堂主体交互,促进师生双向发展,从而彰显教师教学行为剧场化的育人本质。  相似文献   

9.
《故事新编》和《青铜时代》在文体特征上都表现出“狂欢化”的美学特质。具体表现为作家创作心态的极端自由和放纵以及由此而来的“越出常规生活的狂欢时空”和对描写对象“狂欢式”的表演,其中,“游戏”、“恶作剧”是理解“狂欢化”的两个十分重要的词。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与原初的现实主义并无本质的区别,不过是一种极致化的现实主义,其核心品质是真实客观;生理学、遗传学等科学眼光,正是在科学及人类自身认识新发展的条件下真实、客观地摹写自然的必然取向,是观念变化的结果,而非方法有别;根据左拉的《实验小说论》、《论小说》等原文研究可知,左拉不仅强调人的生物性把握,同样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揭示,还强调作家创作的“个性表现”,这与其创作实践基本一致,并非过去认为的理论与创作相背离.自然主义“三大罪状”客观看来正是它基本可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返璞归真是指去掉事物的外饰,还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在森林审美的不同层次中,“真”的表达各不相同。在森林景观层次,“真”表现为审美对象的客观存在性和真实性(情为景生);在森林意象层次,“真”表现为人的真心真爱和真实情感(情景交融);在森林意境层次,“真”表现为人的真性情和真感悟(天人合一)。“真”既是森林审美的逻辑起点,又贯穿于森林审美的全过程,体现审美的形式、内容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对灵魂与肉体、物欲与信仰、生命本能与机械文明等二元对立生命观念和生命悖论的深切体验和尖锐批判,给艺术和人生带来强烈震撼和启迪。深入解析劳伦斯对生命一阵论的深切体验和批判,深入体察劳伦斯以生命之火的力量撞击片面生命观念和生命悖论的电闪雷呜,以及他以生命之火化解生命悖论,在点亮生命之火的过程中彰显人生真谛和生命意义的艺术思想,会使人们发现一个超越“无意识”解读模式的劳伦斯,发现一个超越片面生命观念的艺术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阐释学关学认为:理解具有历史性,阐释者具有“偏见”,理解的过程是理解者和文本的视域融合,理解活动是一种游戏。一个文本没有确定的真实,只有不断被阐释的历史。反映张玉良传奇人生的艺术作品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作品阐释出了各自不同的张玉良。在不同的视野中,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张玉良现身为不同的面貌。当我们凝视这些历史流传物的时候,也获得我们自己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论运用刑事证据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的一系列活动是围绕着证据展开的 ,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证据的价值判断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 ,即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说 ,就现代刑事诉讼的证据理念和发展趋势来看 ,刑事诉讼证据应当选择法律真实为其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孙犁把"真"当做文学的生命.他的"真"的艺术手段,分为虚与实两端.孙犁创作的"实"包含有事、人、景、思想感情4个方面.虚笔的表现则有两类,一是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二是点到为止,不做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本文力图从话语主体,即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的角度,结合<桃花扇>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来揭示<桃花扇>这一历史剧创作主旨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祈使句的构成、预设及恰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深层结构着眼 ,在阐述祈使句构成的四要素及各自语用特征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祈使句的预设和恰当性。祈使句本身通常没有真假 ,但存在是否有意义的区别 ,预设的真是确保祈使句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有意义的祈使句仅为实现祈使目的提供了一种可能 ,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 ,还必须满足在表达上的恰当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鲁迅强调改造国民性,强调立“人”和珍重当下个体生命的价值;而这强调的结果使得他不得不面临黑暗和虚无的深渊,他的思想不由陷入深深的矛盾和冲突之中。然而有着惊人清醒的鲁迅在“真”的导引下,终于完成了其思想的转换,迈向了更为坚实的抗战和抗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论以求善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但随着儒家思想自宋明理学起的变迁,中国出现个体意识觉醒的倾向,随之带来文学审美价值以个体人性意识为中心向求真的转变,与西方文化形成的西方现代文论以求真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趋同。于是,伴随着20世纪初的西论中输,中国文论自身在求真的价值基础上与西方文论快速融合,出现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性初构。  相似文献   

2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企业迅速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针对目前会计信息失真较为普遍的情况,严重地影响和干扰着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并从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入手,对会计信息真实性进行分析,寻找对策,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