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一般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起点。但如果具体分析,1956年也应当算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是1950—1954年读大学本科,1954—1956年在北京作编辑工作。那时我所接触的老师、作者在欢庆解放之余大都还要经受“阶级斗争”的风雨,暂时还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地开展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当时除了供辅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刊物(如发行量较大的《学习》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外,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屈指可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几个研究所开始创办专业刊物,《光明日报》上设有哲学、史学、文学…  相似文献   

2.
广州的《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报道了姜建强同志的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我即撰写了《“应用哲学”即“无哲学”吗?》一文与其商榷,发表在该刊1990年第1期上。拙文发表后,该刊在1990年第4期刊发了吴忠同志《“应用哲学”是哲学吗?》与我商榷。这两篇文章均在1991午《哲学年鉴》列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3年我才有幸拜读此文。当  相似文献   

3.
余三定 《学术界》2001,(6):269-271
《学术界》自 2 0 0 0年第 1期改版以来 ,在全国如林的学术刊物中可谓独标一格 ,不同凡俗 ,其成就是丰富的、多方面的 ,然就笔者的阅读感受来说 ,我觉得其最突出的特色是率先全方位、深入地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本是去“研究”哲学及各门具体学科对象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 ,但在《学术界》 ,学术研究自身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学术界》对学术和学者自身进行回瞻、反思、研究和总结 ,从深层次显示了学术的自觉和学术的发展。《学术界》对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从下列一些方面着手的。一、开展学术批评。学术…  相似文献   

4.
回忆与祝愿     
回忆与祝愿卢权(广东人民出版社编审)1957年下半年,在杜国庠同志的关怀下,由杨樾、俞仲达、王干、何国文和黄佑琚等同志积极着手筹备出版《学术研究》的前身《理论与实践》。当时我正在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工作,与编辑部同在一个办公大楼办公。我...  相似文献   

5.
王坛浦和张政两同志(简称王、张)在《论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一文中(见《学术研究》1986年第3期),对我先发表于《哲学研究》,后收入《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一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问题》(简称《问题》)一文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同我商榷,对我很有启发和教益。我在该文中对某些问题的论证不够充分,未有展开,确实需要补充。但是,我对王、张的一些论点仍持有不同看法,现提出再作商榷,并就教于王、张和哲学界同仁,以便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政法制度、设施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这个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过去的一些哲学教材,往往把它划入社会意识的范畴。现在有的同志又把它们划入社会存在的范畴。邹永图同志就是持这种看法的。(《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初探》,《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以下简称《初探》;《对“社会存在”范畴的再理解》,《学术研究》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再理解》)但我不赞成把政法制度看成社会存在,仍觉得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我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面临着一个突出的困境:要想出版一本学术研究著作,难度是一言难尽。原因很简单,出版社既然得上缴利润,自然不积极于出版这些几乎肯定亏本的著作。这样一来,以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为己任的学术刊物的重要性就自不待言了。《学术研究》创办的时候,我在广州,《学术研究》复刊的时候,我更承担了主持刊物编辑工作的任务。虽然不久我就回北京了,但我对《学术研究》是有感情的。据我观察,《学术研究》是办得象个样子,也即是说挺有成绩的一份学术研究刊物。我觉得,办好一个学术刊物,首先的要求是扶持人才,发现确有成就的学术研究工  相似文献   

8.
《学术研究》1988年第4期《美国系统工程学者依·拉兹洛谈中国改革与哲学》中,拉兹洛提出: 由于“系统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当代形态,而中国目前的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所以,“中西方哲学应该而且很有可能在系统哲学中接近”,“用同样的思维方式——系统哲学进行思维”,或者说,“这就是我们之间对话和相互理解的哲学基础。”依·拉兹洛教授这番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既然“系统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相似文献   

9.
<正> 广东陈献章,别号白沙先生,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代心学的先河,在广东可说是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自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开始,直到现代中国,一直被视为“心学”、“唯心主义者”,没有异议.我的专著《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对这个几乎是“定论”的看法提出了异议.接着是《广东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发表了辛朝毅同志的《陈白沙哲学本体论的再认识》一文,就白沙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与我进行商榷.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不同意见的争鸣对学术研究是有利的.因此值得欢迎.  相似文献   

10.
我对《学术研究》的回忆与期望雷强(中山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教授)说起《学术研究》,我认为还应该先讲一下《理论与实践》杂志。好几位曾经当过《理论与实践》及《学术研究》的编辑同志对我说过《理论与实践》是《学术研究》的前身。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1958年1月...  相似文献   

11.
《学术研究》复刊追忆张绰我与《学术研究》这个刊物,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50年代我在南方日报担任政治文化学术部副主编时,就经常参加省社科联和《理论与实践》的一些活动;60年代我任光明日报驻广东记者站负责人时,也经常和《学术研究》编辑部打交道。没想到7...  相似文献   

12.
蒋祖缘研究员蒋祖缘,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男,汉族,1929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至1960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毕业后任广东省社科联历史学会秘书、《学术研究》编辑。1975年,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奥秘是人,哲学以人为主题。哲学的出发点、前提和立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理解。一定意义上,人学是哲学的核心。韩庆祥教授最新推出的《思想是时代的声音》(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7月版,以下简称《声音》)一书,既是作者对20几年学术历程的清理与总结,也是作者学术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和能力问题研究的综合性成果。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从哲学到人学再到人的能力问题研究的转换,既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学术研究的基本历程和学术思想发展的大致脉络。”由于作者在思维方式上的突…  相似文献   

14.
《学术研究》连续编发了关于“应用哲学”的争鸣文章,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借此机会,我也发表下列看法,以就教于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同志。一、应用哲学不是哲学应用学一般认为,专门研究如何将哲学这最一般抽象的理论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便构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即哲学应用学。它所揭示的是哲学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活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六日,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与《羊城晚报》理论学术部、《学术研究》、《开拓者》编辑部联合邀请十多位青年哲学工作者,着重座谈了哲学研究如何更好地为改革服务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同志认为,改革不仅是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之一,也是世界性的潮流。改革的伟大实践,给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显身手,又使它得到更大的发展。然而,正如许多同志指出的,当前我国的哲学研究与改革的形势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哲学内  相似文献   

16.
张江明同志在《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探讨》(载《学术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中仍然坚持“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概括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对这个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再探讨”。对于张江明同志“再探讨”一文中一些主要观点,我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同张江明同志“再商榷”。不对之处,敬请张江明同志和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批评指正。 (一) 我认为,首先要把哲学问题同哲学命题区别开来。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是一个短语,它不是一个哲学命题,不是哲学判断。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史上唯  相似文献   

17.
容纳百川活跃学术赵春晨(广州师院历史系教授)我是《学术研究》的一名热心读者。记得60年代我在北大读书时,就曾被《学术研究》上所刊登的一些理论文章所吸引,从此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在研究室里做事,还是在学校教书,手边总离不开这份杂志。...  相似文献   

18.
○韩教授,你从事哲学研究已有二十多年,发表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促使您投入哲学研究并乐此不疲的动力是什么呢?●从事学术研究是我最大的兴趣和爱好。我之所以热衷于哲学研究,原因就在于我对哲学的理解:哲学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生产思想的,哲学是提供理念与方法的,哲学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哲学是注重怀疑、批判、超越和建构的,哲学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独立思考、批判和超越精神。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虽无近用但有远用,虽无浅用但有深用。我喜欢“思想”,喜欢深究问题和独立思考,喜欢寻求事物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您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将这一研究与您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点,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最近您发表的《反对制造马克思》、《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当代西方思想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评述》等相关文章,在社会上和理论界都引起了较大反响。您是否可以大致勾画一下您的学术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迎接文艺创作自由、学术研究自由的三月阳春,来自中央、各省、市、自治区四十家报刊的四十几位负责人和哲学编辑会聚在福州和厦门,举行建国以来首次全国哲学编辑座谈会。会议是由福建省委党校《学习月刊》编辑部和中央有关报刊共同发起筹备的。会议中心议题是探讨如何通过学术探讨自由以繁荣哲学研究,如何以基础理论的研究带动应用研究;讨论如何提高哲学编辑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