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的初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梅 《南亚研究》2000,(1):91-96
莫卧儿帝国时期 ,印度谈不上有任何由政府组织和支持的教育制度。由于宗教目的和范围的狭窄 ,受教育阶层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在英国殖民统治的将近二百年中 ,英国所推行的西方教育 ,使印度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受教育的中产阶级专业人员队伍中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社会力量 ,从而对印度的社会变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75 7年 ,当东印度公司开始它在印度的政治生涯之际 ,无意中把一个西方化的教育制度强加于印度 ,既然东印度公司最初的动机只是为了贸易 ,就不希望以任何方式干预社会和宗教机构 ,而只是需要精通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的…  相似文献   

2.
朱明忠 《南亚研究》2002,(2):38-44,66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 ,是 2 0世纪上半叶印度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甘地试图用它来解决社会政治的各种矛盾与纷争 ,解决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争端与冲突。这种非暴力哲学既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与伦理学说 ,又吸收了许多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 ,可以说是一种东西方思想的融汇。 190 6年 ,甘地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中首先提出这种学说 ,后来回到印度 ,在开展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运动中又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它 ,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较为完整的政治学说。这种学说不仅对印度人…  相似文献   

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击中,商品经济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由此,昔日传统社会中地位卑微的商人群体逐渐崛起,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着眼于中国近代(1840-1919)商人群体,根据他们依附的对象进行分类,并结合当时的国家政策、文献资料,考察这个群体与国家关系的变迁,深入分析其中的政商关系及成因,并以史为鉴,探讨了上述分析对当下政商关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的著作《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贫困的源泉》为例,总结和批评西方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东方发展现实面前显露的局限性,并基于儒家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及已构建的简要的儒家经济学框架,对东方经济体的成功发展进行分析,以此进一步推动儒家经济学的构建。首先,通过东西方发展思想的比较,对上述著作的一般前提和方法论进行探讨;其次,进一步分析西方制度决定论存在的局限,比较东西方理论存在的重大差异,论述儒家理论中的经济概念的内涵,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东方发展制度的合理性;再次,分析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东方及中国制度的误解,这不仅影响了其对中国的认识,也影响了该理论自身的发展;第四,以日本的发展为例,论证了东方发展模式并非遵循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并根据日本发展事实总结了新的发展理论模型;最后,在进一步阐述新发展模型的同时,从更深入的层面分析儒家的发展和社会治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印度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自成体系,但不等于说是孤立闭守的。无论从陆路还是从海路看,印度都处在东西方交通之间,所以它很早就通过陆上或海上与附近国家进行商业贸易。科学文化也随之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天文学方面的情况亦如此。自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先后对印度的征服,“使印度暴露在西方世界面前,并建立了印度与地中海东部沿岸居民之间的联系。”此后,科学文化交流亦不断增加。如印度在星相学方面受到波斯的影响,也受到经希腊人传播的古巴比伦的影响。这就促使印度人更加重视星相学,以至著名的星相学家彘日说:“一国之君主若无星相学家,则如  相似文献   

6.
日本社会,无论从它的哪个侧面来看,都给人一种东方与西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感觉。政治制度、经济结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无一例外。来到日本,似乎来到了东西方的结合部、古今文化的交叉点。  相似文献   

7.
S·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1888~1975)是印度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他在印度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印度现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将东西方哲学相互沟通起来,融汇为一个整体。他精通东方(特别是印度)和西方两种伟大的传统,力图调和两种思想,创立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哲学。故人们称他为“东西方比较哲学大师”。西方学者乔阿德(C·E·M·Joad)在评述他的哲学立场时说:“……今天,拉达克里希南所起的唯一作用就是联络官的职能。他力求在东方传统知识和西方新的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走向”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东渐” ,即佛教不断地向东传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 ,的确是先传到中国 ,后传到日本 ,这句话如果表明了某种历史发展规律 ,佛教就会越过太平洋 ,传到美国。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 ,正如人们大谈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那样 ,如今人们又在议论美国佛教了。历史还证明 ,佛教完全可以很好地同其传播地的精神习俗融合 ,在该地区完成佛教的独特发展。印度佛教如此 ,中国佛教如此 ,日本佛教如此 ,美国的佛教也同样如此。其实 ,佛教不仅仅是向东方传播 ,也在向西方传播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讲…  相似文献   

9.
印度的“中国知识”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绸西去,佛学东来,印度与中国有2000多年交往的历史,但印度对它这个庞大的邻国的冷漠是令人吃惊的。现代印度突然对中国产生了非同寻常的热情,但热情并不能改变无知。在过去的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印度的中国形象先是逐渐被美化,充满政治浪漫热情,尔后是突然转变,丑化的中国形象表现着新生的仇恨与久远的冷漠。值得注意的不是印度的中国形象中的敌意,而是它的随意。冷战结束后,中印崛起,在敌意即去未去、善意将来不来的时候,冷漠依旧。印度的中国形象没有充分理性化的认知基础,没有是非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也没有独特有效的话语体系。在西方现代性的世界体系观念中,非西方国家之间是否已经失去了思考对方的意愿与能力,似乎只有西方人在思考世界,而我们只思考西方并模仿西方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最近,日本企业非常关心东欧情况。三菱银行、东海银行在东西方之间的要冲维也纳设立了专事收集东欧情报的驻在员事务所。东京银行在该地也早已设立了情报据点,又进一步在东柏林设立了事务所。富士银行通过美国的分公司海勒公司在匈牙利台办了金融机构。日本电力公司也准备在布达佩斯和华沙两地设立办事处。对东欧,日本企事业界关心的主要是出口和投资前景,井从日本方面来展望东西方贸易,一般来说有两点。  相似文献   

11.
杨文武  朱莉 《南亚研究》2010,(3):155-159
印度的中国形象建构史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西方对中国的形象建构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热点,而学界就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显得有些冷清。这在目前中印关系日益升温、中印文化交流逐渐增多的时代语境里显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2.
肖向前 《日本学刊》2001,(4):143-144
读过高增杰同志的新作《东亚文明撞击——日本文化的历史与特征》(广西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版 ) ,回味作者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 ,感受颇多 ,浮想联翩。目前我们正处在 2 1世纪之初 ,回顾激烈动荡的 2 0世纪 ,各种文明的撞击十分深刻。世界格局在近百年来多次发生巨大变化 ,日本本身及其同相邻各国的关系也曾经出现过很大改变。日本认为它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亚洲的一员 ,而在经济发达程度上则排入西方 (以欧美为主 )的行列。自从明治维新以来 ,日本主张“脱亚入欧”,学习西方 ,主动纳入西方轨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日本加入西方帝国列强队伍…  相似文献   

13.
印度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在前两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多数国家的形势下,印度所受冲击相对较轻,但核爆炸引起的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制裁却使印度对外经济雪上加霜。为了走出困境,印度进行改革和调整,努力改善与一些国家的经济关系。一、对外经济形势恶化(一)出口增长率下降,贸易逆差扩大据印度商情局的统计,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印度1996—97年度出口增长率降为5.3%,进口增长率降为6.7%,1997—98年度出口仅增长1.5%,进口增长4.2%,逆差增至67.99亿美元。由于国际商品价格疲软,加上西方经济制…  相似文献   

14.
战后,在东西方对立的政治格局的制约、“捆绑”之下,日本与苏联、东欧(以下简称苏、东)的经济关系一直停留在异常低的水平上。以日苏贸易为例,这两个GNP分别占世界第二、三位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仅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1.3%(1987年数字)。与之相比,美国、南朝鲜、西德、台湾与日本的贸易额分别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30.4%,5.6%,5.0%,4.9%。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苏禄作为南中国海东南部海域的商贸中心,成为欧洲国家商业势力和殖民扩张的竞逐目标。苏禄为发展海洋贸易和维护国家独立,周旋于欧洲商业殖民势力和中国清朝之间。为抵抗西班牙的殖民侵略,苏禄恢复已中断数百年的对中国的朝贡关系,甚至向清朝提出“输诚向化,入附版图”的请求,试图在朝贡体系下寻求清朝的保护。在被清廷明确拒绝以后,苏禄接受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商约的要求,与英国人缔结同盟,以提供海上航运便利和出让贸易垄断权为条件,争取军事外交上的援助与支持。苏禄的左右逢源与外交转向,既体现了朝贡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也反映出近代早期东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俄美公司是18世纪中叶俄国占领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以后,于1799年建立的。它是沙俄政府在这一地区的忠实可靠的代理机构。1867年,俄国将阿拉斯加连同阿留申群岛一并卖给美国,俄美公司遂于1868年停办。如同英国政府为了控制印度,在东印度公司名义的掩护下,进行了二百年的战争一样,沙皇政府在俄美公司名义的掩护下,对太平洋沿岸进行了几乎一百年的激烈争夺。 18世纪70年代,在东洋经商的俄国商人格里戈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希印文化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希腊、古代印度,是世界古典文明中的两颗璀灿明珠。它们虽然相距遥远,但从印度的吠陀时代与希腊的荷马时代起就交相辉映,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谱写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篇章。因此,对以元以前东西方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之间的文化关系进行纵横考察,对于我  相似文献   

18.
纪廷许 《日本学刊》2003,(3):90-104
20世纪 90年代日本大众意识的内向化在东西方冷战体制及泡沫经济崩溃的背景下产生 ,而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事件对日本大众意识造成巨大冲击 ,说明当代日本的社会结构疲劳已深刻到不得不进行重大改革的程度。针对“国民”的现代西方市民意识的蔓延 ,构成了日本大众意识中十分突出的对现有政党的抵触心理 ,以及对传统官僚体制为主的政治结构、经济关系及利益分配体系的“市民性”反感。“亚文化”现象及搞笑型“民主”又凸显出大众政治意识的流动化与情绪化特征。日本进入了政治文化及大众意识上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19.
美印核能协议的签署,结束了印度民用核计划30多年的国际孤立。印度迅即与国际上拥有先进核能技术和丰富核燃料储存的国家开展双边合作,其中与日本的核能合作最受瞩目。日印启动核能协议谈判,是双边战略关系内涵不断深化、美日印三边战略互动、地缘政治因素和经济利益考量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日印核能合作损害了国际防扩散机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促使美日印三边战略互动更为密切,使日本在全球核能技术中的领先地位更为稳固。日本在巨大经济利益与不向非NPT国家出售核能技术的道义原则之间难以取舍,是导致日印核能合作步履缓慢的主要原因。日本国内也存在反对与印度进行核能合作的民意压力,但民众的包容性在逐渐增强。印度核能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日本参与印度核能合作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引言日本近代化(或称现代化)问题,不仅在日本史上,就是在世界史上也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整个东方国家到了近代,绝大多数已失去在古代那样光辉地位,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唯独日本一国绕过暗礁,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一跃而实现了近代化,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在东方一直保持工业强国的地位。为什么同样的国际环境,甚至更差的岛国自然条件,却能保持国家的独立;相反那些强大的文明古国(中国、印度等),却成了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对这个“谜”,近百年来人们就在探讨,期望找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