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由之.原名唐昆吾。1951年秋,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院时,他给自己改名“由之”,取自《论语》的“大小由之,无使不可”,本意是:考取或考不取均可,或说做大事做小事均可,不强求。然而.1975年.生活态度“由之”的唐由之.因为给毛泽东主席成功地进行了白内障手术,49岁以后的人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2.
1974年,人们仍习惯于在新闻纪录电影里看到毛主席那熟悉的面孔,并不知道此时毛主席因为患白内障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看不见东西了。如何为他老人家安全稳妥地治疗眼疾,成为党中央一件大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筛选,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北京一位中医眼科大夫身上。那年冬天,48岁的中医眼科医生唐由之被通知到北京解放军305医院进行一次会诊,他知道,305医院当时是专门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看病的医院。这次会诊,光眼科大夫就来了七八位,唐由之是其中唯一一位中医大夫。  相似文献   

3.
光明 《老年世界》2010,(7):39-39
白内障 凡是晶状体混浊而导致的眼病都称之谓白内障。发生白内障的原因很多,有先天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青年性白内障和老年性白内障等。如果找不到白内障的发生原因,只是年龄偏大,就叫“老年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4.
王香平 《老人世界》2014,(11):18-18
毛泽东:“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毛泽东嗜书如命,以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均系不读历史之故”。他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  相似文献   

5.
“中共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相似文献   

6.
首都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门内影壁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相互辉映。据考证,除了在会议报告或讲话中多次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毛泽东还经常用“为人民服务”作题词,这是他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7.
陈新征 《老年人》2010,(7):38-39
作为一国领袖,毛泽东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作为一家之主,毛泽东同样肩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毛泽东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作风,他的子女也正是父亲这种“艰苦朴素”作风的继承者,这是毛泽东言传身教的结果。可以说,教子是毛泽东精心耕种的一块教育“试验田”。  相似文献   

8.
冯峙明  陈樱 《老人世界》2011,(11):12-13
贺麓成本名叫“毛岸成”,是毛泽东三弟毛泽覃之子。又因其母贺怡的胞姐是毛泽东之妻贺子珍,所以他既是毛泽东的侄子,又是毛泽东的外甥——贺是母姓,“麓”是湖南岳麓山之意,表示对故乡的怀念,“成”是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之意。他之所以长期用贺麓成这名字,年幼时因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姓毛会暴露他的真实身份。他成年后不姓毛,内中的原因与李敏、李讷不姓毛一样,因为毛泽东成了中国人民的领袖,他不愿意暴露自己与毛泽东之间近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今年夏天对我来说很不寻常。天气热,我心里比天气还“热”。老伴到上海治疗眼疾,先后摘除左右眼白内障并换上人工晶体。老伴求诊整个过程,我都陪同前往,当“保姆”及兼职“心理医生”,尽我所能为她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0.
韶峰碑林     
韶峰碑林文/李穹毛泽东同志的故乡韶山,层峦叠蟑,起伏绵延,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在群山中“拔起一峰,高入云霄,为诸山之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韶峰。它是韶山的象征,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相连。如今,韶山人民为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在韶峰山腰上建起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受到全党的拥戴.还在于他善于团结同志.即便是犯了严重错误的人。任弼时便是其中的一个。任弼时从反对毛泽东.经过自我批评.而成为毛泽东的得力战友。他不仅主持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重要的文件,而且成为中共五人领导核心之一。最为典型的要算是博古。毛泽东取博古而代之,成为中共领袖。博古经过自我批评,心悦诚服地在中共“七大”上发言.拥护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中外书摘》2014,(10):10-13
“一二·九”运动、地道战、武工队……北大才子黄敬文武双全,解放后被任命为天津市首任市长时才三十多岁,毛泽东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小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像章是指以毛泽东为表现主体的像章,简称“像章”“红宝章”。“文革”中,各大小单位都争相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毛泽东像章,佩戴、收藏、赠送、交换毛泽东像章,成为当时一种时尚。除了“黑五类”等被打入另册者不能佩戴以外,男女老少都得戴,  相似文献   

14.
凝聚万般情 收藏“红太阳”──记毛泽东像章收藏家刘启正文刘卓鲜一个身世坎坷、屡遭磨难、居于小城、收入不丰的普通退休工人,何以能耗资十余万元,收藏毛泽东像章二十余万枚,创下“世界之最”?“蜀国多仙山,巴蜀出奇人”。成都籍的中华毛泽东像章收藏研究会会长王...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2001,(7)
一间窑洞在红军转战陕北的一天深夜,部队进驻一个小村。由于村小房少,毛泽东和十几个同志同住一间小窑洞。房东大嫂走上前,忐忑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 毛泽东随着大嫂的语调说:“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 三句话对三句话,三个“了”对三个“了”,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一条毛巾 毛泽东的节俭,往往出乎人们想象。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只用一条毛巾,早上洗脸,晚上擦脚。说是毛巾,其实早就没“毛”了,像块麻布片。卫士长李银桥说:“主席领条新毛巾吧,这条毛巾实在太旧…  相似文献   

16.
杜林 《老年人》2007,(12):42-42
毛岸青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次子。虽然身为领袖后代,但他为人平和低调,勤奋朴实。这种处世作风的形成,除了他自身严于律己之外,更得益于父亲毛泽东“爱、严、励”的家庭“三字经”教育。  相似文献   

17.
马广志 《当代老年》2008,(11):29-29
最早创建的红四军,便是朱德、毛泽东两军会师后,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成立的红四军。这是红军史上第一个“红四军”,也是第一支打出“红军”旗帜的部队。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  相似文献   

18.
石海 《老年人》2013,(12):34-35
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处处严以律已,清正廉洁,堪为共产党人的典范。 “共产党人就要做难做到的事” 毛泽东生活十分俭朴,他总说:“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战争年代,毛泽东吃过南瓜红米饭,睡过稻草堆,和许多普通战士一样穿着缝满补丁的衣服。延安时期,毛泽东仅有三件衬衣,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破得实在不能穿了,就让人把三件衣服补成两件继续穿。在杨家岭毛泽东旧居前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大照片,拍的是毛泽东身穿打了大块补丁棉衣棉裤作报告的情景,这也是当时毛泽东艰苦朴素生活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9.
华实 《老年世界》2009,(11):4-4
毛泽东的遗物中有两副麻将牌,一副为牛骨质地;另一副为塑料质地。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对麻将作过评价。在延安期间,他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麻将牌”。“不要看轻了麻将……你要是会打麻将,就可以更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麻将牌里有哲学哩。”  相似文献   

20.
王震将军一旦接受任务,必蓄胡须,不完成任务不净面。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习惯私下称其为“王胡子”。 1949年10月,王震将军率部穿祁连,越戈壁,涉冰河,跨天山,挺进西北,解放新疆。之初,毛泽东于河北平山西柏坡约见王震将军,以红娘喻其进疆角色,说:“你到新疆去演红娘,既为配角,又为主角。要有很高的艺术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