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卉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117-119
正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现状(一)家庭养老时期。家户型的生产方式使家庭养老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养老保障模式。儒家"孝悌"的伦理思想又从文化层面强化了家庭养老模式,加上家国同构的制度理念,使政府避开了应担的养老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到土地后有了固定的粮食来源和经济收入,家庭逐渐有了物质剩余,大大提高了农村家庭的养老能力。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五保户供养和优抚制度,对老弱孤寡残幼  相似文献   

2.
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居民养老支持力系统模式是缓解我国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新农保的出台填补了政府缺位的状态,弥补了政府支持力的短板。然而,以新农保为主的政府支持力在高参保率的“泡沫”褪去之后产生了参保老人福利水平不升反降的“倒逼效应”,导致农村老人获得的来自政府的支持力水平大打折扣。其背后的机理在于新农保制度设计中关于集体经济是否参与养老支持的自愿机制设计和新农保缴费中家庭参与强制机制设计也即捆绑缴费制度。建立弹性的集体经济强制参与机制,壮大农村居民社会养老支持力;发展地方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给予家庭自愿机制下的政策经济支持,夯实家庭养老支持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支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着力点;逐步做大财政直接支持的力度,真正起到兜底作用。  相似文献   

3.
家庭养老特别是家庭对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功能值得高度关注.唐朝给特定老年人配备年轻人以照料其生活的给侍制度,有政治目的鲜明、保障范围广泛、责任主体明确等特点.从社会政策视角观照,它是唐朝政府对家庭养老提供政策支持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古代社会政策实践的典范,是政府对家庭福利的积极干预,是中国古代的发展型家庭政策.立足于家庭养老,本着“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应该是当今中国养老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给侍制度对我们今天应如何给家庭养老提供政策支持仍然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现代社会常态的当下,一种介于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之间的互助养老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悄然兴起。互助养老模式以其老有所为、活化资源,互助互爱、自立自治,参与共老、共享伴老等特质,为老年人营造了一个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共同体,使其展现了自我价值,减轻了家庭的生活负担,节约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也达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四个层面的多赢效应。应通过政府支持、社区主办、老人集中居住、互助服务等路径,有效实现"积极老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民办养老机构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主体。本研究采用社会支持理论,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个案,对该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办养老机构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综合服务支持、专业服务支持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应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家庭多元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相似文献   

6.
家庭养老是我国大多数人首选养老模式,家庭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家庭养老问题尤为凸显。研究以河北省W县为例,对该地区家庭养老现状进行了调查,从政府支持,社会组织及社区支持方面梳理家庭养老社会支持政策现状,剖析存在困境,并在多层面提出完善家庭养老社会支持系统的对策与建议,为家庭养老社会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是在新时期我国转变政府职能和提升政府民生治理能力的背景下,进一步划分政府、家庭、市场等养老主体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边界,强化政府“兜底线、保基本”的养老保障职责,增强老年人的普遍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制度探索。然而,当前基本养老服务政策内容较为薄弱,相关理论研究也较为匮乏,本文以系统梳理基本养老服务发展脉络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形成的政策逻辑,详细阐释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内涵与特征,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风笑天 《河北学刊》2006,26(3):83-87
当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现实社会已失去了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父母老年保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依靠与期望的传统观念, 全社会在提倡尊老、爱老、养老的同时,还要开展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从观念上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居家养老是将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优势相结合后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新模式.老龄化逐年加速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目前我国是“9073”养老分布模式,其中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当前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主要方式.文章对西安市九个区县居家养老工作进行了调研,将“实地座谈方法”、“个案访谈方法”、“横向比较方法”、“德尔菲方法”有机结合,对目前西安市居家养老的现状及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财政支持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持续增长的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变“高龄补贴”为“老龄补贴”并实现个人直补、完善养老服务券的政府购买的优化方案和保障措施,力图最终实现社会福利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9,(1):56-63
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随着流动老年人的增加而发展起来。通过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调研发现,老年人异地养老以家庭养老服务与市场养老服务为主,政府与社区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缺位,老年人在流动过程中福利受损。为此,应构建由政府、市场、社区、家庭多元供给的异地养老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现行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完善及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的成功为这一多元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行性,但同时应看到,在构建异地养老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过度市场化和家庭化、信息不完整等困难,应采取政府协同等措施促使这一体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文幸运用社会政策分析视角,以社会政策价值评判分析框架为理论指导,通过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6个基本政策要素进行分析,指出现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未能恰当“符合”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解决:在政策目的与目标方面,缺乏社会价值指导基础上的明确的政策目的以及缺乏统一、明确、长远的政策目标;传递利益与服务形式,实际上是将原本属于补偿权范围的一定数额的货币补偿与原本应由政府向公民提供的、用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货币补贴混为一谈,规避或减轻了政府责任;适用权益的规则随意化、粗略化;既有服务提供的组织结构下,政策监控不足导致背离“自愿原则”,片面执行养老保障政策以及部分政策执行失真;既有筹资方式下,强化了个体的筹资责任的同时也存在着资金安全隐患;缺乏有效的政策要素互动载体,导致各政策要素间缺乏良性互动等等.改变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政策取向,建立起社会政策意义上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的新范式,是完善既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伍海霞 《江淮论坛》2014,(6):142-146
文章从“家内”与“家际”视角分析了城乡家庭养老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家庭养老支持存在显著差异。亲代的居住安排、对孙子女的照料、在子女婚姻花费的贡献,以及亲代与子代配偶关系等因素对亲代的养老支持产生了影响。城镇地区多数子女与父母在空间上形成了“分而不远”的状态,在代际支持上表现出“分而不离”的特征;农村子女在与父母分开居住后,亲子代问代际交流减少,“家际”方式下的养老支持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进入世界最快国家之列。社会化机构养老模式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抉择得以应运而生。目前,我国社会化机构养老模式尚处于萌芽阶段,还存在若干发展误区、问题与短板。鉴于社会化机构养老模式是医疗机构的参与、生态环境的支撑、保险制度的优化、开发企业的转型、交通通讯的便捷、税费杠杆的撬动、土地政策的支持、投入资金的催化、现代服务的配套、职业人才的培育等十大要素集成与协同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至少应该在“规划”、“投入”、“规制”等三大方面为社会化机构养老模式给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湖北宜昌城乡老年人口状况问卷抽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子代与父代间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发现代际支持在父代与子代之间产生了“选择效应”,认为在现代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肯定和发挥家庭的基础养老功能,积极发展以子女代际支持为核心的家庭支持体系,进而构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失独父母”是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群体,其产生有着特殊的背景,“失独家庭”的养老,无论是生活照料、经济供养还是精神慰藉,未来都面临重重困境,需要政府、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养老困境,具体提出解决“失独家庭”困境的原则和方式.  相似文献   

16.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内容、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此通过重新陈述“家庭养老”这一概念来分析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养老保障是公共产品,政府应当是主要的供给主体。但长期以来,农村养老却主要依靠家庭。而农村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使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使农村养老不仅成为政府的"后顾之忧",而且已经是"燃眉之急"的社会问题。所以,弥补农村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角色缺位,在制度设计、有效监管、完善相关法制、实行财政兜底等方面重新定位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角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能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能力,是指农民在退出劳动力市场以后或者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能够从政府或社会得到帮助以抵御养老风险获得基本生活和健康生活的能力.通过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能力现状、问题以及成因的分析,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能力不足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探寻路径.创新与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经办能力不足以及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从而提升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9.
建立青海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社会中家庭养老已无法适应农村的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保障的作用弱化,农民自身的意识和经济水平的欠发达无法适应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因此,青海省有必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与此相对应,政府应从提高保障水平、提高土地保障的功能、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让农民自己选择养老金的支付方式、承担有限的积极的财政责任、制定法律政策和监督管理职能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青海省尽快建立和实行适应经济发展的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人口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危机,家庭主导养老和社会主导养老都不能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基层农村创造性探索的家庭——合作养老,作为一种过渡性养老方式,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动员了乡村的养老资源,通过变通的方式既保持了乡村养老传统,又满足了老人离家不离村、继续感受家庭亲情、乡情和子女照顾的需要。这一方式的乡村社会环境支持,还面临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传统养老文化的自身现代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