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米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基于社会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以进化论为依托,提出了一种从社会秩序出发的研究方法,成功地分析了语言的机制。通过对语言符号的分析,不仅揭示了人类心灵的生成与本性,而且阐释了具有心灵的人类有机体,在社会交流过程的角色扮演中所形成的自我,以及由自我依据语言交流原则所形成的人类社会,体现了他对改造社会生活的语言交往功能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米德社会理论的时间向度,是我们理解米德社会理论的关键所在。如何可能从米德零散的文本出发、从唯我式绵延一端出发,但又能够建构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时间观?我们将米德的时间思想理解为“关系现在主义”(relational presentism):既基于自我的绵延观念,重视“现在”,同时摆脱唯我论的问题,建立对“现在”的关系式理解,以记忆与期望分别联结过去与将来。并且,将自我中的主我与客我都理解成关系式概念,与期望和记忆分别呼应。由此,进一步指出时间与自我的关系性,这构成关系现在主义的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3.
4.
仲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7):44-46
米德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中,勾勒出自己有别于传统观点的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轮廓,主张从行动、社会交往出发研究心理现象。在此从该著作出发,就米德的"自我"概念进行分析,重点说明了自我的产生、发展阶段以及结构层次,并指出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杜威米德的心灵概念的产生,有着希腊哲学家的世界观的哲学背景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科学背景。在笛卡儿的世界图画中,心灵和世界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灵没有发生学的问题。而在杜威那里,心灵是从世界中演变出来的,由此心灵具有发生学的自然维度。在米德那里,心灵的问世和语言密不可分,心灵的本质是社会交往过程在个体中的内化,这种内化借助语言得以完成,并随着社会交往的变化,心灵也在不断变化。由此表明,心灵具有发生学的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6.
自我研究最近在心灵哲学中异军突起,经历了语言学、认识论和现象学三种转向的洗礼,当然一般都不回避关于自我的形而上学。当前正上演的是最低限度自我论、叙事自我论、索引词方案和生态学自我论等的角逐。西方学者尽管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但空白、问题很多,因此这是我们能为世界心灵哲学做出我们的奉献、填补国际学术空白的极好契机。要推进这一研究,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比较研究,把被比较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有关思想弄清楚。自我的秘密就在意识之中,因此重视意识的深度解剖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弗洛伊德和米德的心理学说分析,本文探讨了它们二者之间的方法论及其要求下的研究方法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方法论的层面上难以统一,但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可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历史时间观反映了人类对既往历史、当下境遇与未来命运的态度。西方学术界努力超越线性历史时间观念,以话语分析方法探索多元历史时间观的可能性。这既涉及对现代化、全球化历程时间表现的思考,也是在探索一种能够解释当代世界变局的历史时间体制。人类世成为这一探索的当代语境。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与史学语境,可以历时性地区分出六种历史时间类型:原型时间、循环时间、线性时间、近代史学时间、全球史学时间、人类世史学时间。基于当代学术界关注的议题,有必要从中西史学比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整合、共时性地比较中西有关历史时间问题的认知与思考,阐释其中的共性与差异,辨明其史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历史的三种时间量度与三种理解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应在自然时间量度、社会时间量度和心灵时间量度中针对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意义建立实证、理论和解释这三种基本的理解范式,在多种学科界面的有序而多层的研究基础上,实现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价值性,达成对历史科学、有效、合理和完整理解的研究目的,从而使历史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得以真实地复现并昭示全部历史的文化价值,促成历史研究对现实主体未来的人文关怀和超越设计,有效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林劲博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3):15-18
个体自由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不断被探讨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人与人的依赖关系逐渐被剥离,个体呈现出了“原子化”的特征,也因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逐步加剧。针对这一问题,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位结合者,基于他对于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多重分析,从人道化社会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对于人的重要作用。而其思想路径也彰显了探索人与社会关系动态平衡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3.
自我问题既是哲学探究的永恒之谜,又是现代性语境之中最为根本的显题之一。马克思将自我置于"社会—个人"的二维关系框架中予以探讨,在他看来,个体自我始终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自我与生俱来地栖居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之中。真实的生活世界为自我建构并确证其自身提供了可能性场域,而对象性活动即实践则成为自我实现其本真性理想的现实途径。马克思对个体自我的解读与构建,为其破除近代以来"实体化自我"提供了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4.
15.
16.
麦克道威尔对康德自我问题进行了强有力的批评。他认为,康德的形式自我与时间不相容,不能与经验世界发生联系,应该剔除自我的先验含义。由此,麦克道威尔提出经验自我是康德形式自我基础的观点。但麦克道威尔的论证过程,存在着对康德的误读,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蔡英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3)
在西方哲学史上,奥古斯丁是第一个提出“时间是什么”的哲学家。奥古斯丁对时间做形而上学反思,固然出于宗教理由,但只要读过《忏悔录》就会看到,他是把时间问题作为困扰人类智慧的真正哲学问题来探讨的。在他看来,时间不是永恒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存在者,也不是物体的运动;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是人的心灵的延展。从奥古斯丁经康德到海德格尔,时间日益脱离客观的物理性质,由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变为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卜长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莫里斯在1948年出版的《开放的自我》一书中,把西方世界社会病的根源归结为“封闭的自我”,从而导致“封闭的社会”,人们只有争取实现“开放的自我”并建立一种“开放的社会”,才能摆脱这种局面,莫里斯这些思想强调在人类自身发展中要保持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平衡,提倡积极进取和乐观精神,揭示人的身体特点对自我创造的影响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供我们借鉴。但由于他是用实用主义哲学观点去研究人和社会问题的,这就不能不使其理论具有抽象的人性论、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中的自我认同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社会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以一种虚拟的方式首先突破时空的局限性并进入普遍交往的境地 ,但它同时亦包孕着人存在的“信息在场”与“人身在场”、“网我”与“真我”、“自由个性”与“失个性化”的内在紧张 ,隐藏着引发人的自我认同危机之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哲学是集笛卡尔以来各派研究之大成 ,他的划时代功绩就是创立了批判哲学 ,用先验的方法把自由领域从自然领域中划分出来 ,从而厘定了自由和自然的界限与各自职司。在自由领域 ,他区分于现象界的本体概念 ,区分于感性自我的理性自我 ,实际上关涉到了社会存在物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领域 ,为日后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 ,特别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