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延敬出入禁闼几四十年,位极人臣,又典司文章,因此被康熙选中主持编纂了《御选唐诗》.他接此重任,殚精竭虑,非常重视康熙一以贯之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忠实践行其作为文学侍臣的本职工作.特别是具体选目上,陈氏等对于那些“倩丽纤巧”与“忧思感愤”等有违圣意之作,尽数剔除,使“和声以鸣盛”成为康熙《御选唐诗》的必然主题.  相似文献   

2.
张凤霞  张弘 《东岳论丛》2009,30(6):110-112
从文本体例的视角,审视《列女传》,则其特征主要有三:撰写准则的一统与多元,主题先行的材料组织形式,和谐统一的语言文字措辞。由此也更加确立了刘向为《列女传》编撰者的身份。《列女传》主要的价值与贡献,表现在史学方面,使传体史学获得了独立发展;体现在文学领域,则是促进了小说的发展,在表现手法等方面颇具艺术成就的同时,予后世文学以影响。另外,《列女传》的文本体例还开创了我国古代女训类著述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明嘉靖年间张之象编纂的《唐诗类苑》,是现存规模最大、分期最完整、体系较为完备的类编唐诗总集,具有独特的编纂体例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唐诗总集研究的整体热闹景象相比,张之象及其《唐诗类苑》的相关研究相对冷寂,其内在的学术价值并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和认可。通过对《唐诗类苑》刊行四百年来的传播情况、受关注程度以及2006年前后不同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一部体例较为独特的唐诗总集,《唐诗类苑》正逐渐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究,其在唐诗学史上的学术价值定能进一步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4.
屈宁 《东岳论丛》2008,29(1):122-126
《明史纪事本末》是清初一部重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取材广泛,体例成熟,对此后《明史》的修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大量的史论,重视表达总结历史经验、经世致用的撰述宗旨,也颇具特色。系统考察此书的编撰特点和文献价值,既有助于准确评定其历史地位,对于研究明代历史也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乾伟 《兰州学刊》2012,(10):90-94
新世纪以来,《玉台新咏》研究编撰者直指为女性的成果一改传统定论,这就为女性视角切入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和空间可能。中古时期,以宫教为编撰目的带有女性化或者女性特质的诗集《玉台新咏》选录了一些女性诗人作品,细腻表现女性孤苦酸楚相思、向往美满婚姻的爱情诗章,更有大量寄寓女性题材感慨人生身世的诗作,由女性主义视角观之,诗什无非是满足"四德"规驯女性的男权体现。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以目录提要的形式对有唐一代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评论和考证,可以说是一部简明扼要的唐诗史。它善于从诗歌史的角度把握唐诗的发展流变,强调诗人的独特创造,通过“推源溯流”、“比较批评”等有效批评方法,准确地概括唐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和特征,既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唐诗的总体风貌和艺术成就,也能从诗歌史的角度给诗人以准确的历史定位,考辨精微,评价公允,体现了清代唐诗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古典形态唐诗学的总结,对现代唐诗学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目录文献,开图书目录体例之先河,对于后世的目录文献体例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其体例由总而分、自成系统,尤其是文中作者对各类学术的评论更是当代研究者应当仔细研读的较早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8.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为实现民法法典化、收回领事裁判权,先是由法律编查会起草完成了《民律亲属编》,而后又以《大清民律草案》为蓝本修订了完整的民国《民律草案》。与清末的《大清民律草案》相比,民国《民律草案》确立了统一的民法价值原则,立法技术和制度内容方面均有较大改进;该草案的立法成就对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民法典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制定得极为匆忙,民国《民律草案》有许多未尽妥善之处。  相似文献   

9.
《三体唐诗》原本无注,或为"四卷"。大德九年(1305),圆至注付梓。今存元刊《唐三体诗说》二十一卷本,应当最接近圆至注原貌。后来又有残缺的二十卷本刊行。元以后,我国版刻的《三体唐诗》主要为圆至注二十卷本系统。至大二年(1309),又有裴庾注本。至少在元代,已出现了两种既有圆至注、又有裴庾注的注本:《诸家集注唐诗三体家法》和《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皆三卷,后皆失传,赖日本翻刻本知其原貌。清康熙间,出现了两种删改圆至注二十卷本而成的新注本:盛传敏、王谦《碛砂唐诗》三卷本和高士奇《唐三体诗》六卷本。高氏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后何焯据明内府刊圆至注二十卷本还原、评批朗润堂刊高氏本。何氏批校本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泸州盐局朱墨套印出版。  相似文献   

10.
《选》学从隋唐开始就成为显学,纵观《选》学史,大致经历了隋唐的兴盛、宋元的衰退、明评点的繁荣和清代的全面复兴。考察其兴衰,发现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沿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之象是明代中后期东南文坛上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他出身于上海龙华世家,博综群籍,诗文高绝,孜孜不倦地参加科举考试三十余年,却屡试不第,官场不遇,以著述终老。他编纂于嘉靖中期的《唐诗类苑》,篇幅巨大,内容宏富,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分类唐诗总集,不仅对于明清诗歌总集和类书的编纂影响甚巨,而且对于唐诗学史的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毛诗正义》撰者及编撰时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正义》虽作为《诗经》注疏史上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但其撰者及编撰时间学界说法不一。本文详细考辨了《毛诗正义》的编撰、修订次数及具体时间 ,缕析了《毛诗正义》的各次参撰者 ,以期有益于对《毛诗正义》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徐海容 《云梦学刊》2012,33(4):69-73
中唐诗与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联袂与分流的历史演变轨迹,这是俗文学潮流的推动所致,也是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考察《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可以见出,中唐小说与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互动生发关系、传奇小说的诗化倾向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汝登是明代后期阳明心学的重要传人,他的《类选唐诗助道微机》传达的是以心为本,融通儒释道三教的道。书中对治一类最有特色,与佛教的念死法门相通。微机揭示非无思非有思、无善无恶的观点。周汝登选诗的目的在于借诗修心,体现了诗能助道的诗歌观。这一读诗视角新颖,有启发意义,但忽视了诗歌的审美特性。类选的方式别具一格。目前此书学界关注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田金霞 《殷都学刊》2013,34(1):68-72
《瀛奎律髓》是唐宋诗学的重要著作,曾引起明清时期诸多诗评家的极大重视。其中,许印芳编选的《律髓辑要》,辑《瀛奎律髓》之精华,并详加评骘,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家。许氏之选论,在三个方面成就突出:精于诗歌编选,改原书以类选诗的方式为按体分卷,删改诗歌以求完璧,并重定组诗之编排去取;重视讲论诗法,在诗歌的章法结构、诗题、用典等方面部有精彩的分析;再论律诗新变,对方回"变体"说的重新审视和对律诗声律新变的阐述,都表现了独到的见解。然而这些方面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全面重视,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研究唐宋以及清代诗学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炳汉 《船山学刊》2000,(2):110-112
手捧李元洛先生的新著《怅望千秋——唐诗之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10月版)在灯下阅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多年来我已很少有这种感觉了,于是随手拿起笔,记录下心中的感受。 先生是位享誉全国及海内外的诗评家和散文家。在文学理论批评界有“北谢(冕)南李(元洛)”之说,中国社科院新编《中华文学通史》对先生成就有专门论述。先生出版的《诗美学》等诗学论著10种和散文集《书院清池》等3种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先生在诗歌艺术鉴赏方面的深厚造诣和文彩飞扬的洒脱典丽文笔,是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18.
围绕道光《福建通志》展开的纠纷是福建学术史上一件重要的公案,在清代修志史上也较为典型.以往对此事的研究都仅局限于对当事人私人恩怨的分析与揣测,实际上,若从当事人的学术背景与主张出发,联系嘉道阃福建学风转变的特定背景,对纠纷双方的言论行为进行深入、客观、冷静的分析,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嘉道年间的福建学术界,正处于学风转型期,作为主导人物之一的陈寿祺,将其学术观点贯彻到他所总纂的道光《福建通志》当中.但是,他的编撰思想并未被坚持传统闽学地位的学者所认同,加上陈寿祺与为首反对《道光志》的梁章钜等人间多少有些私人恩怨.最终导致了道光《福建通志》未能顺利刊行,造成毁志之祸,甚至险些散失.由此不难看出,这场围绕《道光志》展开的纠纷,实际上根源于嘉道闽省汉宋兼蓄新学风的形成过程中复杂交错的学术门户之争.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与莫砺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定广 《学术界》2007,(5):75-81
莫砺锋先生在《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发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考证出《唐诗三百首》所选张旭名篇《桃花溪》实乃宋朝人蔡襄所作,题为《度南涧》,造成很大影响,几欲成为定论.本文对莫先生的全部证据以及论证过程提出质疑和辨正,认为莫先生的论点不能成立,《桃花溪》等三诗的著作权应归张旭.  相似文献   

20.
《唐诗品汇》编成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历来,人们多重视该书保存唐诗之价值和宗法唐诗之功用,而对其编纂思想本身较少注意。总的来看,《唐诗品汇》编纂的思想资源大致有三方面:(一)南宋以来宗唐抑宋的文学风尚;(二)闽中本地的诗歌创作批评传统;(三)对早前唐诗诸选本之借鉴创新。而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编选体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