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爱梅 《社会科学》2022,(2):170-17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收录的《吴命》,残缺严重,给全文的编连、缀合和释读都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意义群分析"和"关键词系联"的方式,对《吴命》原简重新进行了缀连编排。依据新的缀连结果,结合传世文献资料,可以认为《吴命》就是公元前484年吴国使臣献功于周的告劳之辞,主旨是表白吴国出兵陈国、维护周王至亲之国的功劳。《吴命》补充了《左传》哀公十年"吴救陈"的细节,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吴、楚两国在该地区激烈的争夺。《吴命》的文辞反映出,吴国想仿效齐桓晋文先例,走"尊王攘夷"的争霸路线。此外,《吴命》"记言"的性质非常明显,在表述中人称转换频繁,更符合吴国方面向周王汇报时的原始完整表达,其原始性很可能在《国语》之上。  相似文献   

2.
王晖 《人文杂志》2012,(3):115-124
新出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7册《吴命》所记内容系楚国伐陈而吴军救陈的两君使臣对话与吴君使臣向周天子的告功之辞.其事迹亦见于《左传》哀公十年.楚竹书《吴命》所述时间是公元前485年,亦即鲁哀公十年、吴王夫差十一年.此年楚国因陈国亲附吴国而出兵伐陈,吴国则出师相救.但吴军为了北上讨齐争霸,对抗楚援陈采取了高姿态的和解议案并撤离了陈国,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吴国著名的贤大夫公子季札,因典籍记载缺略,所以其重要的事迹,如让国、隐居延陵、救陈等皆暗而不明,引发学者长期争讼。近年面世的上博简《弟子问》、《吴命》篇内容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弟子问》载孔子盛赞季札为"天民",即先知先觉的圣人,可知《春秋》不贬季札。《吴命》"吴走陈"的简文印证了季札救陈的可信性以及正义性。季札精通礼乐,是春秋时期深研诗乐的第一人,他是先秦时期吴文化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4.
《左传》记载了楚大夫陈公穿封戌擒拿郑将皇颉,王子围与之争功的故事,但《史记》却记载陈公为公子弃疾。由于史料不足,学界对相关传世文献中"陈公"之记载差异等问题关注不足。上博楚简《申公臣灵王》可与《左传》对读,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相释证,为厘清相关史实提供了新的思路,《左传》"陈公"乃"申公"之误,"申""陈"二字音近互通,左氏把申公事迹混淆到了陈公身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诗经》中"极""罔极"的用例统计可以看出,《诗经》中"极"字的基本含义是道德标准和准则;相对而言,"罔极"之意是无德。《诗经》中的"极"是一个与道德心性相关的重要范畴,这个范畴上承西周初年的"皇极"范畴而来,但却消解了"皇极"范畴宗教属性的逻辑内涵,代之以社会道德和心性思想,成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评价标准。《诗经》中就是以此为标准,用"罔极"对无德之人进行批判的。这个标准体现了周代文化中社会道德实践的人文精神,是上古中华民族道德自觉的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6.
春秋后期吴楚两国争雄是春秋时期霸权迭兴历史上的重要一章。以往学者对于吴楚争雄多关注吴国破郢入楚这样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对于有重要影响的州来之争却很少注目。上博简《吴命》篇所揭示的相关内容使人们对于州来之争这个尘封已久的历史事件有了重新审视的机会。《吴命》简的内容可补相关史载之不足,其重要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西周战事稀少,战国的战术又大多上承春秋,因此,这篇小文就将楚国的战术条陈如下,或许对于冲破中国古史研究中重北轻南的偏见,有所帮助。征引的资料,凡未作特别说明者,一律来自《左传》。1、用间。《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用间,“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用间,包括离间与乘间。《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记楚武王攻伐随国,楚大夫斗伯比表达了他的担忧,说:“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棋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有鉴于此,斗伯比主张乘间,他说:“仇有衅,不可失。”(语出《桓公…  相似文献   

8.
《〈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将考古学上龙山至夏商时期的有关资料,拿来与《禹贡》"九州"部分的各州区划与风土物产相对比,得出"九州篇的蓝本很可能出自商朝史官之手,是商人对夏代的追记……九州篇蓝本的出现不迟于西周初年"的结论。该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一些人誉之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篇章",也得到不少著名学者的首肯与赞赏。但检视该文的主要观点与方法可以看出,作者混淆了考古学上的人文地理区系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文化交流上的密切关系与行政统治上的从属关系两对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方法上也多有牵强附会与主观臆断之处,尤其是将考古发现中的某些物事不作论证就直接比附、指实为文献记载中的物事。因此该文没有证成《禹贡》"九州篇"蓝本成书于西周之前的观点,反而彰显了考古学古史研究目前情况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月》为周大夫刺幽王致使宗周灭亡之作,《雨无正》为携王余臣的暬御之臣表达自己面对"二王并立"政治格局时怨忧情绪之作,此五诗皆作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骊山之难、西周覆灭、卫武公率兵救周、平王宜臼与携王余臣"二王并立"之初,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之前;《都人士》为周大夫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时万民麕集、观者如都热烈场面之作,《鱼藻》为周平王大夫美平王自西申归镐京后宴享群臣之作,此二诗当作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之时,在东迁洛邑之前,当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顷。上述四诗,皆作于西周覆亡之后,平王东迁之前,即平王仍都于镐京之时所作,皆属西都之雅。  相似文献   

10.
道与吾/我     
陈亚秋 《船山学刊》2007,(3):119-121
《老子》中的一组重要概念"道与吾/我"的关系在老子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一研究对于揭示《老子》的理性的"道"的概念在汉代被赋予人格神的意味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老子》思维模式,叙事结构和言说方式几个方面来探讨道与吾/我的关系,以期探寻《老子》之"道"在汉代被改造成为人格神是否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纪年可由《史记.鲁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所见的鲁国纪年上溯到西周初年。推求西周王年,现存鲁国纪年仍是最基本、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以鲁国纪年与西周王年贯通考证,可为西周史及鲁国史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具体而可信的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12.
"风骨"之意涵不仅以《易传》的乾阳"刚健"说为其理论来源,对它的诠释还应上溯至西周的雅乐乐奏。西周雅乐是一种庙堂典礼音乐,其主体结构是打击乐。打击乐重节奏而轻旋律,审美倾向是偏于刚健的。《乐记》是西周礼乐实践经验的总结,其雅乐理论为西周雅乐与"风骨"的中介。通过《乐记》的影响与渗透,《文心雕龙》为"风骨"提供了宏阔的理论背景;《风骨》的"风力遒"与《乐记》的"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在外在风貌上完全一致;"骨髓峻"与《乐记》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在形式的简洁质朴上有着内在关联。以审美超出政治教化之上,源出于更高的本体世界,又是《风骨》与以政治标准为唯一的《乐记》雅乐理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道与吾/我     
《老子》中的一组重要概念"道与吾/我"的关系在老子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一研究对于揭示《老子》的理性的"道"的概念在汉代被赋予人格神的意味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老子》思维模式,叙事结构和言说方式几个方面来探讨道与吾/我的关系,以期探寻《老子》之"道"在汉代被改造成为人格神是否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王英 《理论界》2012,(12):104-105
张载《西铭》中"天地之塞,吾其体"与"天地之帅,吾其性"互文为用,说体已赅性,说性已赅体。这样,"天地之塞"与"天地之帅"也可互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气"与"志"的关系。"天地之塞"所塞已经不是张载那里的形而下的气,而是张载所谈的形而上的气,它的最高状态是一种浩然之气,已经具有精神属性。由此可知,张载这里的气具有朱子那里的气所没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言周幽王被杀后,"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是为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随后,晋文侯立周平王于京师,立三年乃东徙于成周。按照此段文字之语法关系与语序,"周亡王九年"应理解作攜王被晋文侯杀后,周王朝乃有九年无王,而周平王是在无王九年后方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引《汲冢书纪年》云,在攜王立前平王已以太子身份先立,并被称为"天王"。攜王被立后,出现"周二王并立"局面。可见《系年》实际是不承认攜王在位时平王先已被立为王,而《纪年》则强调平王之太子与"天王"身份。二者所以发生差别的原因,应是缘于各自所本记述此段史实的史官之立场与史观之不同。依照《系年》,周平王被晋文侯拥立时间与史载晋文侯及与晋文侯共同辅佐平王的郑武公等人的生存年代有悖,《系年》所云攜王二十一年被晋文侯所杀,很可能是晋文侯二十一年之误,与一说古本《纪年》自殇叔四年(即周幽王元年)后以晋纪年合。  相似文献   

16.
《周易》筮辞本是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占筮记录,由西周初年的卜官选编整理而成。卜官对占筮记录经过精心挑选、编排和加工制作,甚至撰拟了某些筮辞,把自已的世界观注入进去,使它具备了多方面的思想内容,从而反映出西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本文限于讨论其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德治论和发展观。 西周初年,统治阶级的宗教世界观的陈旧体系中出现了非宗教的崭新内容,它反映在《周书》中,反映在彝铭中,也反映在《周易》筮辞中。这崭新内容之一就是德的观  相似文献   

17.
王晖 《殷都学刊》2003,2(1):6-9
殷墟卜辞中帝辛卜辞确实是存在的.黄组卜辞王廿祀的资料可分为两组按文字分,"王廿祀"之祀,一作"祀",一作"司";按事类分,一为周祭祀典组,一为"在上(比吾)"组."王廿祀"用在周祭祀典组,"王廿司"用在"在上(比吾)"组.卜旬加周祭祀典的"王廿祀"卜辞应为帝乙时期,"(辶必)于上(比吾)"、"在上(比吾)"的 "王廿司"应为帝辛时期.  相似文献   

18.
《陌上桑》为汉乐府名篇,前有论其原旨为"刺淫"与"辨洁"。但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共赴"秦氏有好女"形象的塑造。因此,"好女"才是《陌上桑》三重主题的中心,《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塑造了秦罗敷这一"好女"形象。"好女"即美女,罗敷之美与前代文学描写不同,而具有了汉代妇教更为突出的"德言容功"的时代特点,并以姓"秦"谐音"情"字,为千古的美女描写作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使《陌上桑》成为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的名篇,后世唯曹植的《洛神赋》堪与方驾。但《洛神赋》是浪漫的事,《陌上桑》更加贴近现实,溯源应是《诗经·硕人》,而下影响到唐宋诗词与清代《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是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史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卷八○二收舞柘枝女《献李观察》一首 ,并附李观察翱答诗 ,二首题署并误 ,且属重出。按 :二诗均出自《云溪友议》卷上《舞娥异》 ,据此 ,所谓李翱答诗乃殷尧藩所作 ,而舞柘枝女《献李观察》等则是舒元舆赠李翱诗。文曰 :李八座翱 ,潭州席上有舞柘枝者 ,匪疾而颜色忧悴。殷尧藩侍御当筵而赠诗曰 :“姑苏太守青娥女 ,流落长沙舞柘枝。满座绣衣皆不识 ,可怜红脸双泪垂。”明府诘其事 ,乃姑苏台韦中丞爱姬所生之女……亚相为之吁叹 ,且曰 :“吾与韦族 ,其姻旧矣。”速命更其舞服……延与韩夫人相见。顾其言语清楚 ,宛有冠盖凤仪。抚念…  相似文献   

20.
《洪范》的成书年代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清代之前,一般人根据《洪范》本文,认为西周初年箕子正式作《洪范》。近人有认为《洪范》系儒者伪托,当成于战国中、后期。其实,《洪范》多少有箕子的思想成份在内,同时又不完全是箕子的。它的流传与成书有个过程,很难确切说在某一年。例如《诗·小雅》中的思想在《洪范》中有所反映,而《小雅》大约作于西周后期、东周初期,那么《洪范》的成书不会早于这个时期,至多也是同期。另外,《洪范》的言语,又被《左传》所引用,《左传》有三处(文公五年、成公六年、襄公三年)引《商书》上的话,都出自《洪范》。因此,《洪范》成书的年代最晚又不会迟于《左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