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残疾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照顾。照顾者长期承担看护特殊儿童重任,在特教学校(机构)、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疲于奔命,身心健康遭受较大损害,对这类家庭提供政策支持成为应有之义。喘息服务的价值在于,对照顾者进行生活帮扶、经济支持和心理辅导,家庭得以舒缓压力、放松休息、重燃希望。政府要探索支持特殊儿童家庭照顾者的有效路径,建构标准喘息服务体系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让特殊儿童家庭得到有力支撑并得以存续;发挥社区服务终端功能,营造关爱残障儿童氛围,使照顾者感受社会关爱和人间温暖,提升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高翔 《晋阳学刊》2013,(3):95-100
儿童照顾问题关乎儿童及其父母的发展,与整个国家人口素质的提升紧密相关。在中国,儿童照顾问题尚未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梳理和介绍了美国有关政策,并且对完善中国的儿童照顾政策进行了反思。在美国,儿童照顾政策是反贫困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低收入家庭为目标人群,致力于支持父母就业与促进儿童发展。美国学术界的经验研究发现儿童照顾政策对母亲的就业有正面的影响,同时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智识和行为发展也有积极作用。然而,其儿童照顾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覆盖率低、行政和财政缺乏有效整合、对提高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够、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间差异。这些方面的不足影响了政策的效果。综合来看,美国儿童照顾政策的发展为中国解决相应问题提供了行政、财政、以及服务管理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父职是通过个人、代际传递/伴侣、工作单位/同辈群体/社区和社会政策/文化价值观念等共同构建的。西方现代父职变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开启而开始,并呈现三种主要模式——社会民主主义、市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工业国家开始推动新型父职的构建,给孩子提供大量日常照顾的新型父亲重新理解了家庭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发展出男性化的照顾子女方式。西方新型父职的经验对于我国儿童、家庭和社会政策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性别因素对脆弱儿童的长期照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父死母嫁的情况下,女孩更容易被带入新的家庭,融入新的家庭中,成为其成员;而男孩则更容易被留在原生家庭中,形成与祖父母之间的隔代抚养关系。第二,在收养方面,女孩更容易被收养从而进入正常的家庭环境。以上这些状况的形成与亚洲地区男孩的性别偏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对于目前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照顾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政策。如:通过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对祖父母—孙子女的隔代抚养关系给予支持与照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为脆弱儿童提供支持与保护;充分发挥儿童福利院的作用,为脆弱儿童提供专业支持和心理、情感指导,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共同为脆弱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从家务劳动社会化到21世纪之交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再到最近十多年来与家庭政策和儿童照顾政策相关的政策工具和内容,中国支持母亲就业的诸多社会政策建议隐含了对母亲就业问题的认识从单一的解放女性劳动力到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再到工作与家庭平衡、经济与社会整合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以来,母亲被视为"理想照顾者"、男性被视为"理想工作者"的文化规则逐渐形成。支持母亲就业的支持政策要回应此性别文化规则带来的各种问题。对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促进女性就业的效果及其经验进行梳理,对两家企业在应对"理想工作者"文化规则方面的实践进行分析,从政策理念、政策内容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提出破解"理想工作者—理想照顾者"文化规则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老年照顾需求及实现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老年照顾需求逐年增加且呈多样化特点,家庭养老及社会机构养老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社区照顾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由之路。在解决老年照顾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资助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区照顾机构,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义工组织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建立起社区老年照顾体系,以解决老年社区照顾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7.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和流动儿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至今,对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问题缺乏深入反思,也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反映出长期以来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权利的被忽略状态。从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遇险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被多方忽略,可以用整体性忽略概念来概括这一现象。今后应该通过发展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态系统,从而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失能老人的配偶、子女等家庭照顾者,为履行看护职责心力交瘁,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和援引社会支持进行介入性干预。喘息服务可缓解照顾者疲劳,是应对家庭养老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良策。国家层面要重视喘息服务和家庭政策议题,建构支持网络、丰富服务供给模式、做好照护和医疗转介,让失能老人接受居家照料或机构暂托服务,使得照顾者身体得以休憩、压力被缓释;拓展以社区为主体的喘息服务载体和路径,建设照顾型社区和进行适老化改造,利用智能化手段和护理机器人等提质增效,营造家庭、社区和社会有序衔接的友好照顾氛围;规范喘息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技术,促进失能老人照护、养老、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开展广泛覆盖的社会帮扶、经济支持和心理辅导,提升家庭照护能力、摆脱全天候照顾责任羁绊和降低社会风险,形成恩慈、有爱、恒久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6,(4):51-58
留守儿童受照顾权得不到保障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解决留守儿童受照顾权的保障问题。保障留守儿童的受照顾权,要努力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成本;要强化监护人的监护责任,规定不得让未满18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独自生活,要求监护人树立"一切以孩子为主"的监护观念;要规范委托监护制度,明确监护责任转移的条件,明确合适受托人的标准,明确委托人与受托人的责任分担;要建立国家监护制度,建立监护监督、监护人惩戒与国家直接监护制度;要加大财政支持,可提供免费火车票、免费午餐,开办寄宿制学校,投放儿童津贴等;要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发挥社会和市场资源的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其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种尝试.本文在实地调研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沈阳寄养工作的基本状况、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沈阳家庭寄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儿童社会学从社会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儿童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主张对儿童施以良好的教育,从而促使儿童健康地成长。在本期专题中,我们侧重于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方面的研究。朱季康与孔祥德(Hsiang Kung)对民国时期学者之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儿童保育理念的引介情况进行了研究,涉及幼儿基本养护、幼儿身体素质分析、幼儿生长阶段及生理心理反应、幼儿与周围环境关系及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我们认为,这些引介内容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范逢春则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切入留守儿童这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伴生社会问题,从留守儿童整体性治理的目标出发,重申国家与政府的责任,经由责任分层、主体整合、制度化和操作化的路径,构建留守儿童问题的整体性治理框架,为治理的主导者提供系统有效的对策建议。行红芳认为,调整现行的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实现福利供给与需要的平衡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社会福利政策的角度对儿童福利政策及服务进行探讨与分析,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儿童福利制度,预防"脆弱儿童"事件的再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21-227
当代美国联邦政府在促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表现主要有联邦政府逐步完善立法,促进社会公平;对儿童保护政策的制定向支持家庭功能倾斜;强化社会福利设施的服务性和教育性,不断满足儿童多元化的需求;实施政府为主导的福利服务质量监测,确保儿童福利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主要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住房与家庭、义务教育、医疗健康照顾服务共六个亚体系组成.社会福利服务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部分.国家福利性质、公民法定权利、以长期照顾依赖和弱势群体为主,去商品化服务、国家福利财政,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主要服务人员等制度特征明显.因政治本质属性,儿童与家庭福利服务处于国家福利服务体系基础和最高层次.福利服务国家性主要体现为社会福利财政制度,"去商品化"服务状况最能反映国家福利责任承担状况.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立法、以公民权利保护为基础福利服务和社会福利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最重要的是,现代、"中性"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最基本制度和本质要求,又是现代、开放、多元、民主、高风险社会最佳的社会安全阀和社会稳定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佳的制度体现.  相似文献   

14.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其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种尝试。本文在实地调研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沈阳寄养工作的基本状况、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沈阳家庭寄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多数城市目前还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儿童看护机构与服务形态以补充家庭的亲职功能。儿童看护服务的缺失会造成妇女就业率下降,加大妇女照顾负担及角色冲突,加剧社会性别不平等及损害妇女社会地位,造成婚姻满意度下降、家庭冲突增多影响家庭稳定和夫妻关系,也导致生育意愿改变及生育率下降,更严重的会导致儿童意外事件增加、死亡或致残从而给儿童家庭造成致命打击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通过开展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和实施就业及家庭政策,初步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教育、医疗和发展问题,但是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基于社会保护理论的视角,有效解决"河南模式"困境与不足的路径是实现从一元到多元、从个人到社区、从生存到发展、从需要满足到权利本位的转向,重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保护取向的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7.
熊跃根 《江海学刊》2014,(3):96-103
儿童的福祉与社会保护是社会福利领域的一个核心主题。在欧洲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中期以来,针对未成年人的福利津贴项目、社会服务和社会政策是政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有关儿童保护的价值观、伦理及实践方面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加上文化与社会观念的差异,欧洲各国针对儿童保护的政策与社会服务在理念、模式与实践方法上不尽相同。比较分析不同福利体制类型下的儿童保护制度与社会政策,将为我国在社会加速转型与家庭变迁背景下,发展与实施社会儿童保护制度与政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8.
林闽钢 《东岳论丛》2011,32(5):13-19
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标和寻标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走向"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支持制度",目标定位要从原来的"收入定位"走向"收入(财产)+类别定位+需求定位"。在"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支持制度"中,集成"基础+分类"的救助目标,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类救助,家庭分类救助的对象是面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同时通过设计和实施:贫困家庭的"儿童抚养补助金"、"残疾人照顾补助金"、"老年人照顾补助金"和"单亲家庭补助金"等等救助项目,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蒋月 《江淮论坛》2014,(4):126-131
自近代实行个人独立自由以来,个体不再从属于家庭。家庭抚育模式的根基变更。家庭中,成员关系平等化、结构规模小型化、传统功能弱化及外移,加之人性弱点,致使儿童抚育和病弱伤残者照护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成为国家责任。基于人权保障需要,当代国家越来越深地介入家庭,为其提供扶助、资助和服务,干预严重损害个体尊严和安全的行为,必要时直接照护个体。当前,儿童抚育和老年照护责任重。个体自我利益实现与病弱者照护责任承担的冲突时有发生。国家作为个体照护的总责任人,应当完善家庭福利,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政府应设立儿童福利局,建设"社区之家",发展多层次养老护理体系,实行家庭照护补贴和放假制,引入护理保险制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陆地区社区照顾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照顾是介于家庭照顾与机构照顾的新型服务模式,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在我国大陆地区,其人性化理念和独特视角符合当前我国现实需求,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兴趣。通过梳理现有文献资料,从社区照顾的内涵定义、内容与功能、开展的可行性与意义等角度综述我国大陆地区社区照顾研究成果,据此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构建和完善我国本土化社区照顾体系,实现人们的福祉,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