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他们基于市场经济的经济现象,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后果。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都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消灭则意味着经济危机的消失。斯大林就曾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这个基本矛盾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当前研究这一理论对于应对当今世界金融危机、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实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等进行解读和剖析,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梳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逻辑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主要呈现出三种路径:第一种是病因学解释,即单一论与多因论之争中的解读路径;第二种是思想史深描,即还原马克思本人危机思想发展的语境化路径;第三种是从多领域拓展,即多维度理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路径。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什么”的探寻铺开了一条争论之路,引发了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如何发展”的回溯,纵向上有利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深化。但更重要的是,追问“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应往何处去”,这为我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既缓和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同时又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发展到对抗程度的产物,它根源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这一固有矛盾,一方面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使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间的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产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社会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马克思生产理论既遭遇严峻的挑战,也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精神实质,如何看待马克思生产理论在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推进马克思哲学当代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从生产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精神实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廓清生产问题认识上的迷雾,并在实践中促进社会的总体生产与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对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进行系统地研究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地尝试。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理论产物。它向我们展示了生产研究的一个总体性视角:即生产的社会结构总体性和历史总体性的统一。这可以被看作是在时代境遇中生产研究的一个总体性视角。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考察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中心是说明社会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和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开放经济下的马克思再生产模型及实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体现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多年来我们一直以这一模型揭示的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指导社会主义再生产实践,把握对积累与消费的客观制约。但是,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是科学的理  相似文献   

8.
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剖析是马克思经济学完整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对商品过剩、资本过剩和信用制度下隐蔽的生产过剩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发生机制,阐明了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扩张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影响。这一分析工具在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仍然有效。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其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不断导致危机产生的内在矛盾全部揭示了出来。但是,由于经济危机问题的复杂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单独设列篇章加以论述,这种叙述安排导致有学者认为《资本论》中没有整体性的经济危机理论。事实上,在三卷《资本论》的全部理论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考察,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危机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内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危机理论像一根红线贯穿《资本论》的整个论述和全部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把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为华尔街的贪婪,美联储监管缺位,金融衍生品的泛滥,透支消费的过度,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等等。这样的分析范式只是一种就现象论现象的直观解释模式,而掩藏于这些表象背后的本质根源并没能被科学地揭示出来。在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当代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以美国为主导,由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与居民过度消费和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这种分析范式通过层层剥离各种表象的包裹,揭示出当代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和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1.
当前把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归结为中国储蓄率过高等说法不过是霍布森消费不足论的变种而已。能够从根源上解析此次经济危机的理论武器依然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解决危机的根本出路则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等经济危机理论。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巨著《资本论》的最初手稿。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比其他任何著作都更详尽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比其他任何著作都更明确地把消费确定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此,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的呢?一、消费是再生产的内在环节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离开社会关系的生产一般,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表现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之中,既表现为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也表现为分配、交换、消费中  相似文献   

13.
从交往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是马克思理论逻辑的重要转变,也就是从生产关系再生产入手,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运行机制的科学解剖,从根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颠倒性的内在根源。但他既不是从外在的人性尺度来痛斥这种物化现实,也没有停留在交换关系物化的层面上,而是将其推进到生产关系的高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出发,实现了对资本主义颠倒和物化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奠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之上的批判历史观,单纯地立足于交往关系或主体间性来解释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4.
徐蕾  易辉 《理论界》2009,(9):58-60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立这一理论,马克思花费了数十年的辛勤劳动。在《资本论》各卷,阐述再生产理论的第二卷手稿是最后写成的,直到逝世前两年马克思还在修订。恩格斯非常中肯地说:“只要列举一下马克恩为第二卷留下的亲笔材料,就可以证明,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以前,是以多么无比认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最早见于1851年3月题为《反思》的一篇手稿中,后来,在著名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这一思想得到显著发展。但是,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完成是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这一理论的系统论证;它的完成形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7.
值此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基本建设投资与再生产现论的关系,作为学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体会,以纪念伟大导师马克思。 一、基本建设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再生产?马克思下了一个完整的确切的定义,他说:“生产过程不问它的社会形式如何,总必须是连续的,要周期不断地重新通过相同各个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浪费,它也同样不能停止生产。所以,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只要是不断联系中,作为一个不断更新的流通来看,便同时是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第619页)。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中生产的物质资料总和,叫做社会总产品,它必须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阶段,每经过这样四个阶段,叫做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过去后,又必须重新继续不断地通过下一个周期。这种周而复始、永不间断的过程叫做社会再生产。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观问题。其要害,是分析和阐  相似文献   

18.
党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有着直按的联系。它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从经济上阐明整个社会生产如何发展的理论。它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此如:关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的原理,关于再生产过程是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国当前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理清消费所具有的内涵。马克思消费原理是人们审视社会转型时期消费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它主要包括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的基本逻辑。在历史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的形成经过了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个阶段;在理论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关键性因素和合理的消费观;在现实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消费活动的不合理性,并对未来社会消费作出科学预见。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消费基本原理,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构建科学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评萨缪尔森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由于当前这场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出现了深刻的范式危机,被迫将自身理论体系的反思摆上议事日程。如何更加严肃地看待过去一个多世纪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批判,是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萨缪尔森作为对世界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特别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形问题批判的学术影响依然存在,对这笔遗产需要不断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