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版的"中国威胁论"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不和谐的音符,是由于对中国崛起的过度阐释造成的。"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不适用于中国。叫嚣"中国威胁论"是不合时宜的,也注定是行不通的。中国梦的目标是和谐,表征了对和谐世界的追求,而不是对霸权的迷恋。假以时日,"中国威胁论"将会渐行渐远,中国机遇论将会成为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国际上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内容繁杂,有"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生态威胁论"、"意识形态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等."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的发展强大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曲解、冷战思维的继续以及用资本主义崛起的经验和西方国家关系理论来妄断中国的发展.事实上,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部分势力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企业的商业行为政治化以及"中国军事威胁论"升温.美国部分势力利用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的契机,重拾"中国威胁论",是为了打乱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现阶段,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其对华基本战略,但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部分势力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企业的商业行为政治化以及"中国军事威胁论"升温.美国部分势力利用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的契机,重拾"中国威胁论",是为了打乱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现阶段,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其对华基本战略,但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分子炮制年所谓的"黄祸论",攻击中国.面对殖民主义的挑衅,孙中山撰写大量文章,从道义、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对它们的反动论调进行驳斥,不仅在当时收到良好效果,而且为邓小平批驳"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崛起,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出对美国的挑战力量。对于中美关系而言,中国崛起导致中美两国深度的相互依存,中国成为美国的"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威胁者",所谓"中国威胁论"是建立在谬误基础上的。中美关系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美国对台军售、双方政治制度分歧和战略互疑三大问题。美国是一个正在衰退的超级大国,中国则是一个实力不断增强但却有软肋的大国,两国内在的问题决定今后的中美关系是并存与合作。中美两国合则双赢,斗则双输。中国崛起应以美国为鉴,在全球事务中争当老大是有责任和成本的,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盈满则亏。  相似文献   

7.
刘斌 《兰州学刊》2007,(8):41-44
近年来,"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论调有所抬头,美国、日本和印度是炮制和散播中国军事威胁的主要市场.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军事威胁论"是缺乏事实依据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军事上没有威胁世界和地区安全,美国、日本、印度三国鼓吹和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背后是他们妄图建立世界和地区霸权的图谋以及实施对中国的战略合围.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形式,二者之间有着影响与塑造的关系。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硬实力"上的不对称,又存在南海权益问题,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持有疑虑,尤其担心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会威胁其安全。这种疑虑削弱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互信,影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各项利益的实现。如何消除"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形象"去威胁化",是当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东南亚国家特别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增长,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手段以外,运用军事层面的软实力来消除"中国安全威胁论",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责任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其背后既有国际社会期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正当期待,也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约束中国崛起的阴谋盘算.准确理解"中国责任论"的复杂内涵,比较其与中国负责任大国理念的本质区别,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的国际责任定位,树立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国际责任观,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凸显,国际气候博弈在全球治理中日渐活跃.一些国家以中国不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为由,在国际上制造"中国气候威胁论".导入"内涵能源"概念这一分析变量不难发现,中国是内涵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净出口国,中国在存在巨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却存在着巨大的"生态逆差",所谓的中国气候威胁论存在着深层悖论.为此,中国要在国际层次上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外交,在国内层次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国际责任问题是继"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之后由西方国家最先建构出来的,是西方舆论和西方学者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一种应激式反应和外交对策。自此之后,中西方学者对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的建构和研究都各有侧重。全面梳理和回顾中国国际责任概念的提出与界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国际责任的认知与态度,对今后研究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的文献背景和线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重新崛起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新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壮大会对亚洲的稳定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挑战。我们在研究中国重新崛起现象的基础上,回应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从中国的历史记录和当今的表现,均找不到足以支持“中国威胁论”成立的基础。追求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和平,树立“绿色GDP”观念,内建“和谐社会”,外构“和谐世界”是中国重新崛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闫润鱼 《人文杂志》2003,7(1):97-102
在胡适派自由主义者学人中,胡氏最先动了组建"中国自由党",从事合法的反对党活动的念头.在酝酿组建"中国自由党"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胡适是同仁一致希望出面组党的最佳人选和新党成立后的党魁.但胡适却既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不抱信心,又放心不下他人的反对党活动,总担心其越出"合法"范围.加上蒋介石政权原本就没有为反对党提供生存的空间等因素,"中国自由党"最终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4.
"东方主义"与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话语方式”是萨义德所称的“东方主义”的含义之一。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国威胁论”——一个作为整体的有关“中国威胁”的理论和“话语体系”,是长久以来美国的“东方主义”的一部分。敌对的“二元对立式的”世界观和对至上权力的追求从深层次解释了后冷战时代美国出现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中国崛起的速度日益快速,无论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在国际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毅然地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又顺应当今时代潮流发展的和平崛起外交战略。也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上无论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日益快速的崛起产生担忧、疑虑,甚至是制造各种毫无根据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毁论"等过分言论,而和平崛起真是对这些种种不负责任言论的最有力回击,同时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政治学说认为大国崛起必然遵循"富国—强兵—扩张"的侵略道路。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部分势力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企业的商业行为政治化以及“中国军事威胁论”升温。美国部分势力利用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的契机,重拾“中国威胁论”,是为了打乱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现阶段,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其对华基本战略,但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7.
梁津伟 《南方论刊》2013,(10):18-21
自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大多数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逆势上扬,中国崛起在周边地区产生的鲶鱼效应也越发明显,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也被再度炒热,并在美国及其追随国的极力宣扬下在中国周边地区进一步发酵,致使相关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纷纷保持高度的警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国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厚 《兰州学刊》2006,46(6):99-102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的崛起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文章认为通过和平方式崛起是中国崛起的最佳战略选择;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支持,而东盟将在其中扮演十分关键的角色;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会惠及整个世界,而东盟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收益。  相似文献   

19.
黄仁伟  胡键 《社会科学》2007,105(8):4-12
本文从探讨硬力量和软力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中国软力量发展的结构性缺陷,指出这种力量失衡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产生的相关性;进而根据中国国情和其他大国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发展软力量的战略设想和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初,中国和平发展步入新阶段,中国崛起的国内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中国和平发展迫切需要外交创新开拓新局面,外交肩负着中国崛起的和平诉求、发展诉求和责任诉求。在和平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外交创新出现了新变化,外交策略更加奋发有为;外交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外交视野突出全球意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承载着实现中国崛起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有赖于外交理论、外交制度和外交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