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拉卡托斯的“科学史的理性重建方法”是其“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科学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该方法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相结合 ,不仅对科学哲学的进步和科学史的深入研究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从新的角度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都把交往作为其哲学历史观的重要理论范畴,并依据各自的交往理论,沿着不同的理论路径来阐释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发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马克思是以全球视域的交往实践观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哈贝马斯是从语言学与释义学出发所建立的交往理性观作为主要理论基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因此,应从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语境与交往理性观的当代话语的对话中,重新解读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验语言形式及其"实在性"就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过程而言应该是自明的"事实",这种"事实"既无法由先验语言形式单独加以确立,也无法由经验的语言现象单独加以确立;在理性存在的条件下,先验语言形式作为纯粹的理性形式不仅是先验的,而且是实践的,语言现象因为实践的必然发生而秉承先验语言形式的决定;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对立和统一因为回到理性存在过程而成为可能,理性存在的事实所确立的既是关于语言现象的实在性,又是关于其先验形式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哲学视界是从关注"思辨理性"或"抽象自然"回归到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它的本体论形态就是"社会存在论".在"社会存在论"中,设定评价尺度的内在根据获得了本体论解释,这种解释本身展示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解释的新的解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超越于"理性存在论"的崭新的解释模式.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对评价尺度的"社会存在论"解释是一种反历史非决定论的解释或一种尚历史决定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康德将道德的实践法则称为"理性的事实",引起了两种误解,要么把它混同于经验的事实,要么把它混同于理论的事实。其实Faktum一词有"做"和"事"双重含义,是作为能动活动的事实,它的实践法则和它的有效性是同一的、不受经验限制的,康德在《论俗语》中阐明了这个道理。后世胡塞尔、海德格尔的Faktizitt正是立足于这种同一性的直接明证性来展开现象学的视野,"回到事实本身"不是回到经验,而正是回到"实际性"。这一理解也影响到萨特和哈贝马斯,是整个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认定"没女"一定会输给美女,那意味着,你把人生一切的赌注都投给了色相,不作他想,所以失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事实"没女"不等于"霉女".把自己一切倒霉的事都归咎于"没",只能说明你不长进.输赢,都是你和对手在一招一式间共同筑就的,无论是美女还是"没女",谁都不是天生的赢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审美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其中康德和席勒最为重要.关于美,康德提出了"美的理想"说,认为理想的美是合主观规律(审美的规范观念)与合他律目的(理性观念即道德)的统一;席勒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美是"技巧中的自然",即美的对象是合客观规律(技巧或技艺性)与合自律目的(自然或称本性)的统一.二者的观点都良莠互现,马克思汲取了前二者理论的有价值部分,认为美是合种的尺度(客观规律)与合内在的尺度(自律与他律目的)的统一.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解决了德国古典美学所遗留下来的"审美与自由"之历史谜题.  相似文献   

8.
康德将道德的实践法则称为“理性的事实”,引起了两种误解,要么把它混同于经验的事实,要么把它混同于理论的事实.其实Faktum一词有“做”和“事”双重含义,是作为能动活动的事实,它的实践法则和它的有效性是同一的、不受经验限制的,康德在《论俗语》中阐明了这个道理.后世胡塞尔、海德格尔的Faktizit(a)t正是立足于这种同一性的直接明证性来展开现象学的视野,“回到事实本身”不是回到经验,而正是回到“实际性”.这一理解也影响到萨特和哈贝马斯,是整个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9.
"宾贡进士"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将周边诸族士子与唐本国士子加以区别并予以优惠照顾.所谓"宾贡科",并非是指与进士、明经等并列的科举考试科目,而是指进士科考生的特殊来源以及考试和录取的特殊方式."每自别试"虽是宋代才出现的制度,但它并不足以说明唐代宾贡之制的不存在或唐代科举考试中"异邦贡士来华应试常与唐本国士子同等对待".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切科学”中,合乎逻辑地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其中也包括历史或历史学。在爱因斯坦看来,历史与科学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自己的特点。根源于所从事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史研究的切身体会,爱因斯坦把历史区分为“内部的或者直觉的历史”和“外部的或者有文献证明的历史”两种类型。在历史与科学各自具有的客观性问题上,表现出爱因斯坦对历史的思想矛盾,其缺陷在于他没有把自己的科学认识论贯彻到历史之中。如果从爱因斯坦科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完全能够达到与科学同样程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但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爱因斯坦坚持历史是有价值的创造者们创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2.
"诗史"说在中国古代诗文评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杨慎从诗歌主情的本质论、诗贵含蓄的审美论以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等方面对"诗史"说进行了剖析,该论在"诗史"论的流变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是对"水利"的社会文化研究进行文献上的回顾,并作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界一直关心并力图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和文学史研究领域,其意义和价值是有所不同的.文学研究应该注重理论创新,大胆地回答"文学是什么",以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文学史研究则应该讲求实事求是,小心地考察"什么是文学",以描述文学发展的本来面貌,20世纪有关研究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中国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研究都多少有些模糊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多少采用了一些本该主要由对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创新,而文学史研究又多了一些主观的成见.如果我们能够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适当做一些分理,鼓励文学研究者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而不止于阐释前贤,同时也鼓励文学史家更多地尊重古人,而不要强迫古人服从自己,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面貌也许会有新的改观.  相似文献   

16.
电影《黄石的孩子》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蓄意进行误读。影片中的后殖民话语令人生厌;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别有用心;抽象的人性论阐释其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渗透。跨文化流传中,影视传媒历史之维的失真,可以通过症候式阅读,在比较文学视域下运用后殖民理论解释,发掘其深层原因。应当警惕后殖民话语霸权对中国历史的歪曲,提高国人有效利用影视平台对外宣传国家形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以历史价值为主还是以文学价值为主是传记文学这一体系的核心问题。文章以五十年前的"史剧之争"为出发点,结合笔者的主张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传记文学不但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创作观,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批评观,从而将"政治-审美"对立的批评策略更好地引入传记文学的评价中来,进而使得"人本意识"贯穿到传记文学整个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是一部体现江淮方言特色的近代小说,此特色从小说中"把"字用法便可看出.本文从结构、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概数词"把"和动词"把"进行比对,从而分析这部小说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国演义》研究状况活跃 ,关于版本与作者、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地域文化与《三国演义》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研究等新方法问题 ,得到了充分的阐发。学术界热烈的研究探讨气氛 ,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队伍老中青的结合 ,学术会议的定期召开 ,及时交流 ,使得这一研究领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当中通过对“幽灵”的解读来阐述他的解构主义的政治 ,本文把“幽灵学”看作他的“文字学”的社会政治表达 ,首先分析“幽灵学”对本体论或存在问题的思考 ,进而阐述幽灵学所指示的政治意义 :对终结论或目的论的批判以及呼唤“没有弥塞亚的弥塞亚政治” ;最后说明德里达一再呼吁继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以及他的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