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当代史学观念的介绍与引进、历史行程的延展性与几度的迂回性、作家自身的独特经历促使新一代作家抛弃既有历史观、文学观,完全颠覆民国叙事的经典模式打破阶级界线、释放个人欲望、强调偶然不测,并用种种形式探索来显示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创作了一批被称为"新历史小说"的作品.但解构的偏执,使他们的历史言说局限于"前文本"的固有层次,最终未能表达出对民国时代的个性化理解.  相似文献   

2.
唐浩明历史小说创作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繁荣与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背景息息相关。唐浩明的历史小说三部曲首先体现了作者反思历史、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 ;其次 ,作家追求的是一种深层的“对话结构” ,经历了叙事上的传奇到反传奇的变化。最后 ,我们以理想的历史小说作为参照 ,一起来探讨唐浩明历史小说创作的成败得失 ,旨在推动历史小说的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3.
历史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有着自身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在当代明显地表现为"十七年"的政治意识形态叙述与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叙述两种叙事倾向。围绕这两种倾向,分别以《创业史》和《白鹿原》为例,从理想人物的塑造、语言及言语方式、作家视野下主题的选择与情节的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究作家的创作是如何体现和形成当代历史小说的这两种叙事倾向的。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产生于如巴赫金所说的“众声喧哗”的多元化时代。作为一种复杂而引入注目的文学现象,新历史小说具有其特定的精神背景和文化内涵。文章首先从作家历史观念的改变即创作主体认识论的角度,并结合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观对这种复杂的文学现象进行文化阐释,其次从小说创作总的叙事形态和具体的叙事手法方面对新历史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30年代名家历史小说具有不同的叙事纬度与叙事模式,作家的叙事指向决定了其叙事纬度,其叙事模式又与叙事纬度相适应。作家关于历史的文学叙事是重构象征秩序的表现之一种。在这些名家历史小说中,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张力关系得以典型显现。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叙述了大量的苦难,但是苦难向文字转换时处于严重的失重状态.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深刻地制约了苦难叙事,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苦难叙事的终极指向是在历史理性和集体主义支撑下展开的,其失重状态的原因就是历史理性与集体主义对人的遮蔽和忽略.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是以与“用艺术手段再现历史的真实”的逻辑小说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重构自己的言说机制和价值系统的,其“非正史”的叙事立场,不仅表现了写作“新历史小说”的“新写实”和“先锋派”作家们新的历史观念和审美倾向,也折射出了这些作家面对当代生活的边缘心态。  相似文献   

8.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创作的发端以<漆胡樽>为标志,而历史巨作<孔子>为其创作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根据小说风格与创作手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历史小说创作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和日本题材历史小说都占有相当比例,在形成每个时期较为鲜明的文学特色的同时,各时期的历史小说之间又具有内在不可断裂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一种贯穿始终的主题基调,在历史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井上靖亦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小说史观.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的根本区别,主要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在新历史小说中被彻底颠覆,革命叙事呈现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沉落等景象。这表现了开拓独特的历史生活和揭示崭新历史精神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影像或幻想,其颠覆性破坏也给以后的小说提示着警惕。  相似文献   

10.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历史小说是五四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其时引人注目的历史小说仅有数篇。这些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体现了上述作家的历史观念与文学追求,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历史真实、人的存在、叙事策略是新历史小说研究中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在如何对待历史的真实上,研究者们主要围绕着如何重构客观存在的历史客体、如何重构历史观念展开了褒贬评价截然对立的激烈争辩.对新历史小说中人的存在及其呈现形态,研究者们从人在新历史小说中的地位、新历史小说中人的种种生存形态、与人的存在血肉关联的历史形态等几个方面作了相当充分的探讨.关于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者们主要从叙事视角的变化、历史与今天时空的跳跃性、叙事的自我解构这三个方面作了较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六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将近结束时,郁达夫曾说过:“中国自新文学运动起来之后,七八年间创作已经产生了不少了,而在许多创作中间,尤以小说为最多.……而历史小说,在新小说里,在我的浅陋的认识范围以内,却是寥寥无几.”但到了三十年代,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增多了,几乎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有成就的作家都加入了这个行列,因而历史小说的创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第一个十年.这  相似文献   

14.
论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转型与回归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转型与回归趋向:由原来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成规转向回归现实主义,出现线性完整叙事回归、史诗性艺术追求及确定性价值意义重现等,体现出与同时期的理性历史叙事(即传统历史小说与新革命历史小说)相整合的趋向。这是现实社会和文学秩序重构努力的结果与体现,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再次转向及读者阅读心理定势有关,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后期,中国一批作家以自己的观点和方式创作了一类新的小说--"新历史小说"。这 类小说以"时空交错"和"强化偶然性"的方式虚构、想象了历史,并以鲜明的"个人性"质疑、改写 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小说以实验文本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繁荣一时,但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从历史题材、历史视角、历史意识三个角度入手,尝试澄清它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以及“新”之所在,为它的存在提供理由与合法性依据,并对简单地将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应阐释的状况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7.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创作的发端以《漆胡樽》为标志,而历史巨作《孔子》为其创作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根据小说风格与创作手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历史小说创作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和日本题材历史小说都占有相当比例,在形成每个时期较为鲜明的文学特色的同时,各时期的历史小说之间又具有内在不可断裂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一种贯穿始终的主题基调,在历史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井上靖亦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小说史观。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中的主要构成因素都是历史,具体来说是中共革命史,但由于写作年代的不同,取材于同一段历史生活,同样描写并包含着时代精神的两代作家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服务方向和对象却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在总的政治路线指导下认识现实,并强调作品对总的政治路线的服务性;而新历史小说以不违背政治路线为基准,通过作品自由表达创作个体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20.
日本现代作家井上靖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建树颇深,其历史小说作品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至今仍拥有深厚的读者基础.本文着重分析井上靖历史小说创作的内涵所在,并将其归结为两大要素:诗的要素与历史要素.而者作为井上靖历史小说作品的重要特质贯穿于其创作中,使其作品表现出浓郁的艺术性与深沉的悲剧意识,成为重述历史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