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7,(1)
题目19: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诗中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的确,真正的距离并不在于路程的长短,心与心的靠近,天涯也咫尺,反之,咫尺也天涯。关于距离,你是否有过思考?是否有过感悟?请以“距离为话题”,抒写你的心灵感受。 相似文献
2.
金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6-43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中国社会,遗产无论从文化、政治亦或经济方面讨论都具有重要性。在对文化遗产的众多研究中,关注点多集中在应用层面,特别是对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一悖论的探讨,而对遗产的来源和特征等基本属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本属性来看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回顾从提出"物质文化遗产"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这一历史转变,重新审视当代的遗产运动。 相似文献
3.
贺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72-374
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无声地传承着人类文化,但是在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城市中许多传统的文化无法与之抗衡,有些已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在保护城市有形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时,应该遵循的六个可行性原则,即整体性、优先权、生态性、创新性、原真性和可持续性.这对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确保城市中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自然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是其内涵的直接表达;从精神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性和公共性呈现,在博物馆的陈列与受众参观的互动仪式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本身就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演变,是重要的符号性存在和文化景观。研究从空间这一新维度出发,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空间中的传播属性以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韩国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义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38-41
关于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韩国的一些做法却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他们在认定、立项、保护、教育、传承等各个环节上都有不少亮点值得其它国家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朝戈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2):83-8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绩瞩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从业者们对非遗的内涵和特征理解不到位造成的。文章从非遗理念的学理性基础、文化遗产公约的相互关联、与民众紧密相关的属性以及其共享性、跨界交叉性、工作对象的无边界性、参与观察、忠实记录田野方法的重要性、尊重遗产持有人的权利、准确理解非遗的原生态或本真性等九个问题切入进行了论证分析,揭示和解答非遗的内涵、外延特征。 相似文献
7.
刘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8-111
品牌设计可以对品牌价值进行升华,系统的规划设计,找准战略方向、差异性和延展性,能使品牌在今后不断延伸。论述了品牌形象的意义及其构成,分析了品牌形象的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并构建了二者与品牌形象的三维度作用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阐述了二者对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理论视角和“资源-文化-产业”的研究线索,以哈尔滨冰雪产业为例,分析冰雪作为资源、文化、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功能”变化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方式,呈现出从冰雪“冷资源”到经济“热产业”这一动态过程。自然状态下的冰雪是寒冷地区的居民取用最便利的资源,在早期冰雪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冰雪文化得以产生;冰雪文化遗产属于结构性遗产,具有配置资源的“结构-功能”;冰雪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不仅能够促进冰雪产业的转型,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哈尔滨当地形成以冰雪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内源性竞争优势,既有利于冰雪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也有利于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万永林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57-61
论述了无形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及其三大特征,进而从云南省少数民族及其无形文化遗产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严峻形势,提出了云南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四个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问题的"一部分",而是问题的全部,它是一种新世界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必须重新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为此,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建立在感性活动构成的历史(非单纯的实践)基础上的、具有逻辑先在性的"历史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1.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45-54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字、词是语言自由运用的最基本单位,人们在语言实践中致力字、词的知识考古,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意义世界寻觅异同、探究因革,由字通词、由词通道,这恰与当下流行的概念史研究、词与物研究相贯通。这门兴味无穷的学问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故可命名“历史文化语义学”,它脱胎于中华历史悠久的训诂学,是从训诂这一劲拔的老干上生发出的生气盎然的新枝。 相似文献
12.
叶海英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唐至清 ,不断被人们所演绎 ,从杜甫的《丽人行》到洪升的《长生殿》 ,李杨故事渐渐脱离了它历史传奇的本来面目 ,向爱情神话的方向发展。本文力图以七夕故事作为原型意象对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心理和李杨故事演变造成的影响出发 ,探究它们不断契合的过程中帝王妃子的情事转变成为具有现代平民性爱性质 ,令人同情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神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14.
许夏妮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作为“人化”活动的深层积淀,文化不仅从外部展现城市文明的“真、善、美”,而且从内部镌刻城市文明的“精、气、神”。城市文化既是城市文明的物化与积淀形态,也是其传承与弘扬方式。今天的城市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善于借助有形文化来提高城市文明的品位;另一方面又需要借助无形文化来传递与弘扬城市文明的精髓,形成城市文明建设“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汇通。 相似文献
15.
论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有形化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3):42-45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广为关注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的演进过程进行了介绍.进而论述了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价值及其与有形文化遗产的关系,并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有形化利用和保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吴瑞亚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117-118
本文从创设良好的"转化"环境,以科研引导教师的"转化"行为,适时解决教师在转化过程中的冲突,形成教师转化的群体氛围等方面,就如何引领教师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化这一话题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杨光荣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115-118
生物学的发展,由外在的形态分类逐步深入到内在的基因水平;相应地,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由外在的形态构拟逐步发展到内在的基因探讨。并据此提出了“语言基因组计划”。作者在1995年所提出的藏缅语声调基因观点的基础上,给出了声调生成的基因表征。 相似文献
18.
白冶钢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历史发展方面的内在联系。一、共同的理论精髓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必然导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反复证明:无论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立符… 相似文献
19.
雷儒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从社会民主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雷儒金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世界社会党、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共同奉行的意识形态、政策主张和实践活动,是在1951年社会党国际法兰克福成立大会上确立的。但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起源却要久远得多。一般说来,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 相似文献
20.
国情决定着一国的对内、对外政策,美国也因其历史情况由邦联政府演变为联邦政府.国情与一国选择其国家结构形式有内在联系.每个国家都应该及有权选择适合其国情的国家结构形式,别国无权干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