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化利用”的涵意,应该可以从两个层面去加以理解。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历史文化遗产”定义为有形文化的角度而言,它显然远不止是所谓“历史遗存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ofhistoricalrelics)”的经济行为,而是旨在充分地实现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对有形历史遗产的资源共享的文化事业。而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现在或许正处于一个很重要的时期,需要在将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相观照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能否对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惊人成果作出充分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论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有形化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广为关注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的演进过程进行了介绍.进而论述了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价值及其与有形文化遗产的关系,并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有形化利用和保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遍布世界各地的遗产,因其普世性的界定标准及其拥有的地方特性,而与旅游相互交叠形成现今增长最为迅速的旅游方式——遗产旅游。参与到遗产旅游的私人机构或公共部门,不仅将遗产创造成经济获利资源并将其文化意涵改造为可售卖的商品,而且还将有形和无形的历史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运用。本文除了批判性地分析这种以旅游为导向的遗产管理、运用与阐释方式之外,还分析了遗产和旅游的复杂关系,综合探讨其对地方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文章认为,旅游带来的遗产全球化现象,象征着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也引出了关于真实性、全球同质化与地方特色维系之关系、地方社区参与、复杂与动态的权力关系及其实践等话题的讨论,并由此反过来激发人们对遗产旅游的认识与新遗产旅游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张闳 《今日南国》2007,(1):64-66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老子之“道”的深入研究和深切体悟,把“道”分成三层四种状态:无形无质、有形无质、有质无形、有形有质,并用图解说明了老子“道”的升华过程和运动方向。“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道”由“有形有质”向“无形无质”运动,又由“无形无质”向“有形有质”运动,周行复始,有规律不等量,难以预定。把宇宙分为“三界”:下三界人、事、物,中三界天、地、人,上三界时间、空间、宇宙。“三界”的存在形式和状态一层高于一层,“三界”总论为道大,是老子对万物(包括人类)从精神、思维、思想、品格、人格、性格上的划分。人的完善的存在应该是从“下三界”上升到“上三界”,再由“上三界”回到“下三界”,周而复始地变化而不断地求得新生。  相似文献   

6.
龙游商帮文化的“可视性”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商帮以一县之域跻身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十大商帮”之列,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将这一商帮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并开发成可视性旅游景区,是龙游旅游文化之神韵,也是龙游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文章提出了以“鸡呜山民居苑”为载体,以龙游商帮文化为文化主线,打造“浙商故里”旅游品牌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尽快制订并出台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人有言:“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然而,由画到文,把丹青艺术转化为语言艺术,却不能简单地“依画变形”,必须来一个再创造。一篇好的“画记”,  相似文献   

9.
“制度之争”以及其所代表的两岸之间是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之争的观念在台湾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两蒋时期、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以及2008年以来,台湾当局基本延续了这一思维。但“制度之争”的本质是台湾当局与部分国际势力谋求政治利益的一个筹码,两岸之间存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台湾问题的本质。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化解两岸所谓“制度之争”、完成国家统一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0.
“书写”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一个关键术语。他将书写视为语言之根,以此反叛语音中心论,主张一切都是书写;并以无意识中的心灵书写开启语言的自由的生命力;他进而透过有形的语言,进入无形的语言世界,以“总书写”来命名那种无形的宇宙的根本推动力。以其书写理论入手,德里达展示了解构主义冲破一元中心传统的力量。同时,德里达围绕着书写与书既相斥又相依、既悖离又返回的关系,完成其自我解构。这种自我解构策略,正是我们真正理解德里达解构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书累     
余斌 《社区》2008,(20):4-5
老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还应补一条——“书到搬时只嫌多”。都是说书,这里“多”与“少”却有有形无形之分。“恨少”是恨肚里少,“嫌多”是嫌架上多。读书是要读进肚里才算数的。当然不是太容易。替代的法子是充以满架图书。朝夕晤对,虽不能将满架图书化为满腹诗书,至少向往之诚是有了。所以平日并不嫌其多,坐拥书城,关起门来,反有顾盼自雄之慨。  相似文献   

12.
出版社书库的特殊功能戚琴芳出版社的书库,既是其产品品种结构库,也是“金库”,更是毋庸置疑的信息库。这个内藏丰富的“富矿”,大有去开掘、研究之必要。一、书库的特殊功能出版社书库,即出版社的图书产品仓库。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货物仓库。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  相似文献   

13.
“神”景是风景名胜中一类特殊的景观。在中国,几乎是有山必有神,有洞必有仙,有风景必有神的故事。历史悠久、文化品味高的神景固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而一些新建的神景却出现了泛滥与“创造”旅游垃圾的现象。本文列举一些典型的神景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提出应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精神文明的总政治前提,分析神景的存在、价值与建设方向,特别强调合符中国国情之宗教文化的鉴别判析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井喷”背景下的“名人故里之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在旅游经济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关注并发展旅游业,致使我国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态势。名人资源是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关注点,"名人故里之争"在旅游"井喷"背景下表现尤为混乱无序,当地民众、地方政府、媒体及部分专家学者也参与其中;地方政府支持、经济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稀缺及地方情感依恋是推动"名人故里之争"的重要方面,其中经济利益之争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15.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6.
李白出生中亚,生平游历四方,留下诸多诗文,名人是一种品牌,也是一种文化资源。以天水、江油、安陆等地集中铭刻李白生命史的诗文作为文献物证,研究认为:(1)李白故居累积了若干次维修中新增的历史记忆信息,实际上早已不是唐时李白最初生活过的民居原型了,而是一个累积想象中的综合性文化构想物;(2)重新研究唐代历史文学地理,以李白个人史和游移空间研究主线,串联现在两国四地,共同分享李白故里品牌,分享李白旅游线路。以共享合作、文化合作,带动经济合作,实现共赢;(3)李白故里的争夺只是"名人故居遗产位置属性"的争夺个案,但是具有普遍意义。名人故里的唯一性界定、唯一性争夺,与名人生命轨迹的多动性、文化传播的名人效应是名人故居争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分别有多种表现形态。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开发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特殊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有“普世价值”。本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目的,可以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等10大类旅游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8.
关于管理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学是一门经验性科学,但它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却属于超越经验的哲学研究对象。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管理之道与管理之术、政治管理与经济管理、积极管理与消极管理、有形管理与无形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一些独到而颇有新意的看法,从而凸显出了管理学的“人学”实质。  相似文献   

19.
虽说“模糊”是语言的共性之一,但英汉语的模糊性在审美价值和生成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与英语中“模糊”相对的词是“精确”,而在汉语中与“模糊”相对的词是“直露”。人们在探讨引发英汉语模糊性差异的原因时,往往将视线更多地投向导致这种差异的有形的外部表现如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壁垒,而对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则较少关注。这种只注重外在动因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往往无法反映出一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的民族性,英汉语表达在模糊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及相关成因只有着眼民族心理原型差异的分析,才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学院派诗歌,有一个更为通用的名称:知识分子写作。在中国,把当代中国诗歌一分为二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盘峰论争”的遗产。诗歌场域的常态,是艺术之争和话语权纷争并存。否认后者,并不意味着可以更加纯粹地讨论前者,只能导致两者互相混淆。诸如真伪之辩,实质是话语权纷争,由于双方不愿承认这点,只能以艺术之争的形式讨论,最后以各执己见而告终,都认为自己坚持艺术立场,对方在争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