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德"与"言"——儒家言语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言语观始终围绕言语与道德的关系展开.认为言语的价值不只是在传达言者的思想,而在展现言者的德性;"知言"即是"知德".这导致儒家言语观充满了道德实践精神,反感于纯粹的语言分析,而注重言语表达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广告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交流方式.在成功有效的广告中,广告创意者利用一种策略 -- 隐喻性表达把广告需传达的信息概念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本文以一定相关广告知识为背景理论支持,以"隐喻性思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论证视角,通过对广告语中隐喻的分析,提出广告中的隐喻性表达是展示人类隐喻性思维的最佳例证之一.而广告中的隐喻表达既反映了广告创意者对信息概念的独特创造性思维,也为广告信息受众对隐喻表达做出概念整合达到理解目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渗透在色彩中的日本审美意识——以解读原研哉作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双 《重庆社会科学》2006,(11):49-51,65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是一种先声夺人的传达要素,在无声中成为视觉传达最快捷的信息,具有特殊的诉求力。在崇尚个性的时代,人们以色彩作为个性象征的心理是不容忽视的。就设计者而言,也会不同程度地显露对色彩选择的主观倾向,甚至成为其视觉语言的风格因素。本文以日本设计中心负责人原研哉作品为例,解读渗透在色彩中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当代书坛由于受西方表现主义美学观的影响,只注重观念,而忽视传达观念的操作实践层面,不讲求实践工夫而竭力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得其书法仅是一些理念的堆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技艺"层面的艺术实践非常重视,但书法又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其所关注的除了结构、章法等技巧层面的美学规律外,还有人格、心志、理想等超越于技艺层面的东西,这是理解书法实践指向的另外一个层面.艺术家通过作品可把理想传达到接受者的心灵世界,进而创造出一个新天地,由此书法可彰显出通向世界的维度,体现出干预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6.
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口号是承载和传达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载体.研究毛泽东关于口号类型、口号特征、口号策略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丰富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于今天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老记者"于右任长期被贴上党派色彩浓重的标签.人们承认于右任的舆论思想和舆论监督实践是激烈的,但又往往认为这种激进是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事实上,于右任的舆论观和报刊实践比人们想象的要真诚、彻底也更加理想化,他主张监督的不仅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还包括自己为之奋斗的资产阶级政府;他希望报刊所代表的是真正的"人民",虽然这看上去仅仅是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以色彩论文学的现象。首先,人们借助器物色彩的礼制规定,说明了文学作品的礼制内涵,引申出了雅与俗、真与假的趣味之别。其次,人们通过器物色彩的铺排顺序和修饰功能,说明修辞有助于作品的流通和经典化,其中,以文采传达作者情志是关键,但过分注重文采容易忽视文学的讽谏和社会功能。再者,人们以色彩喻文学,揭示了文学成像的原理。这是因为汉字起源、文章载体和文学目的,往往以器物色彩的图像和视觉形态为重要参照。色彩之喻这一表述方式具有与西方诗学的"文本—织物"说展开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日语当中,推量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着细微差别,实际使用与各种形式间的相互辨别都是困难的。同一现象,可以用不同的推量形表现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推量形表达分别反映了说话人不同的心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怎样才能向对方传达出恰当的、正确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日语学习者来说是容易出错的。所以本文从语用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日语推量形使用场景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日语推量形表达的意义与用法。  相似文献   

11.
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色彩性质,就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性格特征一样,不同性格的人有着不同的处事方式,不同颜色会传达给人不同的色彩信息,我们利用色彩的这一特点更好的运用色彩美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通过对庄学与佛学(唯识宗)义理的汲引,构建了其独特的"齐物"--"两行,,学说.这一学说拒斥了当时在思想界占主流地位的"进化论"学说,揭示了文化价值的平等性与相对性特质,带有浓厚的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色彩.章氏认为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文化存在形态均有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在价值上无可区分轩轾;文化在"时间"上的传递则是恒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事物及其对立面同时俱演,文化作为"时间"的存在也均有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主张对于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文化存在形态应按照其"惯习"去自然地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十日并出、万物皆照"的世界多极文化存在格局.对于文化的变革,章氏主张应在本民族文化传统所给定的条件下进行,反对"尽革旧俗、一意维新"的激进主义的文化变革模式,对于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章氏则主张"现代性"应从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开出,反对以"欧化"为取向.章氏这一富有前瞻性的独特思想意旨,暗合于现代世界的思想潮流,充满了现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对于商业秘密的立法保护,既有"行为法"模式,也有"权利法"模式。前者侧重于规制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强调竞争秩序的维护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形为"宽保护",实为"弱保护";后者侧重于保护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权,强调私权保护,形为"窄保护",实属"强保护"。厘清并强调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属性,对确立商业秘密的权利法保护将起着重要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我国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都亟待权利法的"强保护",即以权利法为中心,以行为法为补充的综合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14.
信息传达的集、分解成分和组合方式三个表达层次,其社会意义依赖于它们的组合方式。非语言符号传达的信息,因存在于不同的文化框架之内而使其成为有别于其他的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主体文化自觉是确证主体性的表现和过程,它包括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群体主体文化自觉和类主体文化自觉三个基本维度.文化生成于主体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向性为理由的实践过程,主体主观世界是外在文化世界的"观念化"和"意识化".主体文化自觉是人在追问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询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以正视和提升人的自我的精神存在和主体价值选择、实现人积极而自由的生存状态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的.  相似文献   

16.
徐复观释儒学为形而中学,根源于人性、人心,强调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他以新儒家的立场解道家,消解道家形而上学色彩,经儒家之眼过滤后的老庄艺术精神并不"纯",而带有明显儒家化倾向.儒道汇通也是徐复观等台港现代新儒家们一贯的学问视野.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主要强调"学"之主体性、兴趣性与悦乐境界,从而使主体在审美体验中实现自身的完善。孔子所说的"学"不是执着于对客体知识的掌握,而是以人生实践活动为基础和准则的,从而使"为己之学"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强烈的审美色彩,这对于当今功利主义的学习风气是一种有力反拨。  相似文献   

18.
王才勇 《学术研究》2023,(11):152-161+178
艺术离不开物和物之形。呈现于艺术中的物之形分为有物性和无物性两种,由此可以从意义传达层面披露中西艺术意义发生的两种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不仅即物,也带有物性,因而呈现出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外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先在,意义随后出现。中华艺术形式虽然也即物,但不带有物性,形式不具有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内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不确定,并且不先于意义而在,而是与之共同生长,意义在对象确定呈现之际诞生。不同的意义发生方式表征了艺术诉诸个殊性的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外在方式存在,存在于作品的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了共通性;中华艺术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内在方式存在,并不呈现于作品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个殊。数字影像艺术与中西传统艺术意义发生不同,它以超度物性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再来自主体间性的异度审美。  相似文献   

19.
对于处于传统与现代转型期的鲁迅而言,其选用文言与白话交杂的艺术处理手法,正是传统与现代转型期的一种必然选择.正是因为史传叙事的实录品格,鲁迅才在写作<狂人日记>时选用了中国古典小说模式的文言小序,给读者传达一种真实的信息,达到一种"写实"的意图.而鲁迅之所以在文言小序中化用史传叙事,是由其对小说的功用的理解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论哲学形上学的"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批评了哲学界对作为哲学形上学概念的"理性"理解的偏失,对理性与知性、理性与理智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理性不仅是人对宇宙总体存在的认知,而且是人的实践的意志和审美情感在哲学形上学中的对象化;理性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的合理性依据在哲学形上学上的投射,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如何处理社会规范与个人自由的关系,也就决定了他如何理解理性.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现代理性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对象,因而必须以马克思的理性自由主义取代黑格尔的理性专制主义,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