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大公  子言 《社区》2005,(3):44-45
与北京的其他老胡同一样,总布胡同也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早在元代便已形成,明代时属明时坊,由于设有总捕衙署,所以得名“总捕胡同”。百姓以音相传,又称“总铺胡同”。到了清代,此处属镶白旗,至乾隆年间开始称“总布胡同”。清代末年,以南小街为界将这条胡同一分为二,定名为东、西总布胡同。20世纪40年代,位于东总布胡同东段那条南北走向的城隍庙街被改名为“北总布胡同”。因此,如今所说的“总布胡同”实际上是东、西、北三条总布胡同的总称。总布胡同颇有些不同凡响。仅在上个世纪的百年间,这里就发生过许许多多故事。比如,1900年德…  相似文献   

2.
王也丹 《社区》2013,(5):33-33
小时候,看电影《天仙配》,里面那棵会说话的老槐树带给我极大震撼。那时的我少不更事.不知道这是一种浪漫的想象。以至于后来的许多年里,每每见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树,总是盯着细看。细听.期待着但是也害怕它们会突然发出人语。及至现在。我的耳边依然清晰地回响着董永那憨厚的声音:“老槐树啊老槐树,请你开口讲话……”然后,枝摇叶晃中.苍老的树干上渐渐现出了同样苍老的眉眼、嘴巴……  相似文献   

3.
贵州中国画萌芽于明初,六百年来它在继承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汲取地域民族文化养分的基础上,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由一脉不为人知的地方绘画成长为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独特的风韵开放在黔岭乌江。文章从宏观视野对贵州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画的衍变轨迹进行了初步梳理,并对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作了概略论述。  相似文献   

4.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5.
2002年的时候,我在天涯的“闲闲书话”上开始发帖子换书,列了很多书的书目和介绍,但是书友们都反映没有什么书可以用来交换。有人怂恿我标价出售,因为开书店是我的梦想之一,所以很心动。后来在跟一个北大博士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把书店的名字定为“布衣书局”,当时的想法就是想让普通人可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买得起旧书。——胡同  相似文献   

6.
贵州建省600年来,贵州传统学术文化瑰宝中最具有本土特点且又最能与全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接轨、交流和对话的当首推黔中三宝,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这三宝是黔中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它们相对于贵州原有的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具有更加系统、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特点,再加上这一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使其自然拥有宏大的文化影响力和亲和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能够给予人们以形上智慧的启迪,值得我们重新发掘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舒了先生出生在宣武区龙爪槐,是个地道的老北京。1951年,舒了考入北京铁路部门,1991年,由北京铁路西山疗养院退休。这期间,酷爱文史的他,自学了《中国历史》等文史课程。学习中,他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的灿烂辉煌,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1966年的一天,舒了上班路过宣武门,看到宣武门城楼正在被拆除,他意识到,北京的胡同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他想到,北京的城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胡同、四合院没有了,那将是北京历史文化一个不可挽回  相似文献   

8.
祁建 《北京纪事》2009,(11):88-90
东安福胡同位于西六民巷北侧,靠近西近长安街,东西走向,东起石碑胡同,西至北新华街。20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回族人的聚居地,占地面积非常大;有一个回族营在此驻扎,他们在这片皇宫外围的区域内有自己的生活区,礼拜寺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赐名“普宁清真寺”;辛亥革命后,这里是段祺瑞军阀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9.
胡同深处,有着北京人温暖的家,所以,北京人对于 胡同有着特殊的感情。 许多人心中温暖的家正在被千篇一律的楼房所代替, 失去了载体的回忆便成了彻底的怀旧……  相似文献   

10.
吴惟 《北京纪事》2010,(10):97-99
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我巳在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也算得上半个老北京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位摄影人,我应当对北京有所回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中,"权力"并不是讨论的核心,因而以"权力"为中心的范式划分只适用于西方语境。为了将华夏传播研究范式的讨论置于世界话语的脉络,文章提出了一种以"主体"作为中心的范式划分标准。在此,"反求诸己范式"就可以与西方的控制论范式、批判论范式以及对话论范式置于同一个层面进行讨论。"反求诸己范式"的提出是基于中国文化以"自我"为对象的修身传统,展现出一种朝向内在"主体性克减"的逻辑。正是通过"主体性克减"以获得自我的敞开与透明,主体才实现对于他者或者世界的吸引或者接纳。假如进一步将"反求诸己范式"延伸到社会当中,就可以看到自我和他者之间是如何以"人格"为中心,建立起彼此的传播逻辑。  相似文献   

12.
正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他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胡同的地理风貌;数十载风风雨雨,他走遍了大街小巷,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他用20多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如今,他已83岁高龄,他叫舒世忠。他想记下北京地理风貌,把胡同文化的历史留住舒世忠是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舒世忠在这个胡同生活着,记忆中,童年时同伴们嬉闹的场景依然清晰。在他的记忆  相似文献   

13.
从基层采购员到企业掌舵人 20世纪70年代,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的詹友何出生于马来西亚.由于生长在商业世家,詹友何从小就梦想成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自懂事起,他就深谙,华人要在海外生存,需有更强的竞争力,需比别人付出更多.因此,虽然他是力倍特集团家族企业的第四代传承人,但是他决定从底层做起. 1998年,刚从马来西亚大学毕业的詹友何决定趁年轻磨练一下自己.他从公司最基层的采购员干起,赴中国、美国及欧洲各国去采购原料与产品.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与建筑因为彼此掌控着清晰的空间与时间结构而不断地靠近并结合,从某种层面上看建筑是凝固的电影,电影是消解的建筑。本文以华莱坞电影为研究文本,以中国传统"意象与意境"理论与媒介地理学为切入点探索华莱坞电影中的中华古建筑,紧扣"建筑意象"与"建筑形式"这两组表现元素,观照并剖析华莱坞电影与中华古建筑的交互作用,从而建立一种解析华莱坞电影文本与创作主体由平面走向立体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