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哲学含义从日常用法而来,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日常用法.哲学含义的信息技术并不等同于“现代技术”意义上的IT,而是包含传统的信息技术在内.从“技术”的哲学含义可推知信息技术不仅包括器具信息技术,而且包括身体信息技术;从“信息”哲学含义可推知信息技术不同于质能性生产技术,而且器具信息技术从严格意义上只是“信号技术”,只有身体信息技术才是真正的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对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具有“双重”重要影响。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决定了该群体在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中的特殊职业角色和使命。本研究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为主线,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内涵、结构现状、职业角色和职责范畴以及职业社会化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异位”思考,以期对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社会认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工作在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合格人才,而能否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普通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论文通过分析当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育设想,希望能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ChatGPT作为一种具有非凡信息获取能力的聊天机器人的出现,瞬间引发了人类智能技术节点意义上的革命。在人工智能的大力加持下,ChatGPT必将造成一系列信息技术社会后果。只有充分发挥人类的实践理性并适时地建立相应的未来伦理规制,才能应对这一人工物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从后果主义的观点出发、不断回答和尝试解决ChatGPT“随附的”伦理问题,乃是符合信息技术社会规律和算法逻辑走向的明智选择。正确地处理好“GPT化生存”问题和人机共存关系,不仅需要国家技术力量的增强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坚定重建网络美好生活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信息的急剧膨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实质上是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教育发生一系列变化,并要求其为新时代培养新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基于博客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主动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课程内容的分析和归纳,结合“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博客平台”的特点,在实践基础上总结了四种基于课堂博客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方式和具体实施策略.实践表明,在博客平台上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学生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已全方位渗入人类生活。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僭越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让人陷入“被”技术化的困境,面临自由沦丧、精神空虚的人性灾难!儿童,由于其好奇心强、分辨力弱、自制力差、可塑性大以及成人的失范与失教,无法幸免地成为了这场“灾难”最大的牺牲者。其生理发育被损害、心理健康被污浊及其社会交往被阻断。面对不可回避的信息技术和亟需拯救的“被”技术化儿童,基于克里斯?罗文的“平衡技术管理”理论,允许技术进入、减少技术使用、把守技术内容和形成“F-S-G”支持共同体,可有效地协调技术使用与健康成长之间的关系,避免儿童“被”技术化的灾难。  相似文献   

8.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部对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提出的战略性任务。本文从 2 1世纪生产力发展的特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人才基本素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及教育现代化的一些主要方面进行探讨 ,提出了一些认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会使人类的家庭结构产生变化,而且工作方式也将随之引起一场革命。家庭办公或“家庭工作”,在未来社会里将成为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研究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家庭工作”方式及其在职业结构中的地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背景下“家庭工作”概念的界定和社会学意义,及对社会职业结构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阐释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已经引起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成了现阶段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与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在其所教授学科中的整合,但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推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从而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最终使信息技术科学地而有实效地整合到具体学科中。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所兴起的信息主义,必然也会在技术哲学中体现出来.技术哲学中的信息主义,表现在对技术的定义、技术性认识的特征、技术活动的转型和技术的社会形成等问题的看法上;有信息主义倾向的技术论者,在技术的定义上,视技术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以及人的意志的某种体现;在技术的认识特征上,视技术为建构我们经验知觉和信息世界的一种"透明"要素;在人的技术活动的类型上,视当代的技术活动从本质上已成为一种处理信息的活动;在技术的社会形成上,视技术为群体协商即信息交往的结果.信息主义视角体现了技术哲学正在走向研究方法与理论成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21世纪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与"电磁学、电工学"课程有机整合.确立新的教学目标,融合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新的教育技术.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在高等学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和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的基本场所,它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搞好实验室管理从创新、信息化、开放实验室等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传统的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要跟上信息时代步伐 ,就必须加强信息意识 ,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培养懂得信息技术的新一代史学人才 ,开创与新世纪相契合的历史教学 ,方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在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创新的产业扩散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不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方能成为“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产业外扩散,体现在从局域到全国,再到国外的扩散过程中。从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我国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模式,最终建立自己的信息产业创新模式。培育信息技术创新领先企业;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信息技术企业间扩散;注重管理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内扩散;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信息技术向产业外扩散,是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信息化实践看信息技术观的社会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信息化的技术实践中,不仅能够呈现出技术观的现代性特征,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后现代特征。通过对中国信息技术观的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因素等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观的形成乃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围绕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技术观的社会形成问题的讨论,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技术与资本的互动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现代性的根源所在.它们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上的共契.现代技术的本质支配着现代科学,现代科学便成为技术本质的典范功能和形式,从而使现代科学具有了技术的本质,表现为精确性和定量化、预见性和高效率以及技术作为“订造”的权力.资本的本质体现在自然属性即增殖性、扩张运动和社会属性即社会关系与社会权力.二者的逻辑交融在于现代科学的技术本质与资本增殖的契合,控制意志的一致性以及技术权力是资本权力的统治力量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发挥大学优势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落脚点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途径。农业高校拥有强大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起各级政府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结合其存在的难点因素,进一步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与办法。  相似文献   

19.
科技人才通过知识溢出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人才势差的存在是知识溢出的前提条件,消化吸收能力和投入水平决定了知识溢出量。科技人才拥有的科技要素通过技术溢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要素技术转移促进社会财富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着较多的现实困境。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哲学社科人才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大数据有助于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准确性和预测性、透明性和公平性。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需要以大数据环境对社会科学人才评价的应用价值为立足点,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客观化的评价标准、公正化的评价程序为基本内容,重点解决好“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同时,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法律法规、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开放共享和一体化平台等措施,努力推动人才评价的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