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比较:贝原益轩与张载之哲学思想许能洙日本在德川时代全面引进中国的宋明哲学,据以建立日本化的儒学.在此过程中,贝原益轩着重继承张起、罗钦顺的朴素唯物主义,对当时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朱子学提出系统的批评意见,并在批判吸收宋明哲学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独...  相似文献   

2.
日本环境伦理思想产生于公害引起的社会问题,它历经了四个阶段,现已进入成熟期,其主要论题涉及五大方面;日本重要思想家的环境伦理观主要有池田大作的依正不二观、高桥进的东方人伦观、岩佐茂的社会批判观、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岸根卓郎的共生系统观。对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评价要从其与日本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与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比较入手。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未来走向有五大趋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林纾的爱国思想。在选择翻译文本时,林纾并不是盲目的,他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他爱国思想的作品,林纾选择翻译《黑奴吁天录》就是出于警醒世人,爱国保种的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林纾也表现出他的爱国思想,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作的字里行间发出强烈的反帝救国的呼声,向全国人民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近代风云人物,也是一个富于宗教气质的思想家。他的《仁学》创构了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其中,以他的伦理思想最具特色。本文将谭嗣同的伦理思想置于东西方人本主义发展的坐标系中进行考察,以研究其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经济思想、理财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以至教育思想一样,分别见于现存的有关文献,其中主要是《论语》。孟子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他在前半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相似文献   

6.
1897年,孙中山先生赠日本友人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摘录本《原君原臣》小册子,孙中山在以杞忧公子之名发表的《序》里指出:人民设立君臣都要"为民役;"黄宗羲这一"超越千古"的"高瞻远识",可以"启迪后生小子之蒙",表示对自己当时的民主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孙中山将黄宗羲的君民之间主客关系,发展为主仆关系,此后他一再强调国家官吏都是人民"公仆",这成为他的民权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写于西方近代民主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之前,说明民主思想在中国并非舶来品,它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古学派”(Kogakuha)鼻祖山鹿素行(Yamaga Sokou)的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集中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圣教要录》(Seikyoyoroku)和《中朝事实》(Tyutyojijitu)中。其思想流脉的倒叙特征,较早地呈显了日本人的“发展论”诉求和“华夷名分”逆转的“去中华”意识。它间接地催生了日本的实学事功派“徂徕学”和“国学神道”派“宣长学”,成为江户(Edo)时代整体思想流脉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8.
建立在日本特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日本伦理思想,既包含有西方伦理学的科学因素,又闪烁着东方伦理思想的光环,是东西方思想的结晶物,有其独特的思想内容、框架体系和发展规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日本伦理,对日本现代化的启动起了重要支持和推动作用.客观评价日本伦理思想的特点及其与日本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曾巩所集《金石录》五百卷虽已散佚,但通过他留下的十四首金石录跋尾却可略窥其《金石录》的编撰思想。其编撰目的是载录史料;编撰方法是考定补正;编撰态度是严谨认真;编撰作用是传道说理。  相似文献   

10.
梭罗是一位具有丰富生态思想的作家与哲学家。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不仅充分阐释了其自然生态思想,更体现了其社会生态思想与精神生态思想。在自然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并重新构造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关系;在社会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工业文明的负面作用并且倡导文明与自然相互平衡的发展模式;在精神生态方面,梭罗反对人们利益至上的生活态度,主张提高人的精神追求。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语境下,《瓦尔登湖》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的哲学思想交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对两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比较而言,近代主要是中国向日本学习,古代则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德川时代,日本全面引进中国的宋明哲学,据以建立日本化的儒学。在此过程中,贝原益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贝原益轩(1630—1714年)是日本德川时代前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在继承和改造宋明哲  相似文献   

12.
公元5世纪,儒学最初传入日本。儒学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是很深远的。(1)儒学对日本的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儒学思想成为日本制定各种法律和法令的思想依据;(3)儒学对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4)儒学思想影响甚至反映在日本最初的历史文献之中;(5)儒学思想还影响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6)儒学思想也影响日本伦理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在其一生中虽然没有写下专门论述伦理道德的著作,但散见于其他一些著作中的这方面的思想却相当重要,是构成西欧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贝克莱的伦理思想的形成,同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英国出现的一批伦理学家是有联系的,其中莎夫茨伯利、曼德维和哈奇森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贝克莱的伦理思想是对前人的伦理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莎夫茨伯利(the third Earl of shaftesbury,1671——1713)是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洛克在政治上的庇护人莎夫茨伯利伯爵的孙子,曾受教于洛克。但在学术思想领域,他主要不是致力于哲学,而是致力于道德伦理方面的研究。其主要著作为《论特征》(1711)。这部著作除了体现他的伦理思想外,还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吕祖谦以史家的眼光来评判《左传》。作为一代理学家,吕祖谦还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深深地渗透到《左传》研究中,他将《左传》研究哲学化、思辨化。在《左传》研究中他探讨三纲五常、天叙天秩、等级名分、天理良心、王道霸道以及气、礼、心等哲学、伦理、社会政治问题。他试图通过《左传》的分析进一步阐发其社会政治思想以及对人生的理解,通过研究《左传》总结为君为臣之道,总结治国安邦之术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在吕祖谦看来,“自古所建立国家维持天下大纲目不过数事,如三纲五常、天叙天秩之类,圣人作书亦如此。”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者为天下之大机,此天  相似文献   

15.
福泽谕吉(1834—1901)是近代日本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毕生从事著作和教育活动,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九八○年我曾发表一篇肤浅拙论《福泽谕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东方哲学研究》1980年第一期、延边大学出版社),简述了福泽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他是自觉地从理论上为建设现代日本服务的。他的思想不仅为明治政府的上层人物所接受,而且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尤其在广大民众中引起了广泛而深刻  相似文献   

16.
唐初的四川著名道士王玄览,在他的《玄珠录》中,不仅把佛教一些思想融入他的理论,使他的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继承道家的基本思想并加以发挥,使他的思想不脱离道教的轨道。因此他的理论,仍然是地地道道的道教学说。他除了根据《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从而把道分成“可道”与“常道”而大加阐发外,还对《老子》的一些文宇  相似文献   

17.
关于思想文化方面的第二篇文章,就是邱汉生先生的《关中大儒李颙思想再探》。李颙是明末清初关中著名学者。他的思想,以“躬身实践”“悔过自新”为宗旨,在当时独具特色。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学髓》、《反身悔过说》、《观感录》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李氏思想,比较了明末清初三大儒的异同,揭示了李颙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石田梅岩是日本近世庶民哲学家,是石门心学的始祖。研究梅岩的思想,离不开研究他的原著。《都鄙问答》是根据他每天回答人们的疑问所作的粗略手稿写成的,包含了有关梅岩哲学思想的大部分。《都鄙问答》阐明了梅岩有关“俭约”、“精业”和“忠孝”的哲学思想,在日本社会中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日本思想史、日本经济史、日本教育史也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强调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求人们自觉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特色。毛泽东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是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应当自觉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毛泽东在他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重要著作中所提出的光辉思想,培养和造就了干干万万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在历史著作中专章谈经济问题的第一人,从《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的"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其主要特点是反传统。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反传统的经济思想,"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是司马迁反传统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