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经济人”假设的核心前提是理性假设.这一源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理性观存在着致命的缺陷:片面性与极端化,因为它割裂了真正人类理性的完整性与辩证法因素,强调个体理性,忽视与之相关的社会理性;钟情于自利理性,迷信通过对自利的追求,能促进公共利益、自动实现社会理性;只关注经济理性,忘记了人的终极目标——价值理性的追求;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笼罩下,强化人与自然的分离,造成人类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对立.中国传统的辩证理性观,如“天人合一”、“社会和合”、“义利合一”等,可以为深陷困境的“经济人”假设解套,使之从片面的理性困惑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
陈美衍 《江汉论坛》2006,18(9):10-14
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社会适应原理和社会选择原理对人的强制作用是无处不在的,适应对于个人的命运的决定仍然是某种根本的和绝对的东西并最终决定着人的行为特性。依据这一原理,本文在关于人的生存欲与智能等一些基本假定基础上,通过四个命题的论证表明,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人在经济活动中普遍具有“经济人”特性是必然的。“经济人”特性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它的普遍存在意味着人们不能完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制度,而只能选择那些能最有效地使其成为善之源泉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理性范式、人的发展阶段与"理性经济人"假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沈湘平 《社会科学》2000,30(2):33-37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①,自亚当·斯密开创并使用以来,不断受到来自经济学外部与内部的批判,不时形成所谓经济学理性主义基础的危机。在进行市场经济的今日中国,浸泳着人文传统的中国学人对“理性经济人”亦多有挞伐。如何看待“理性经济人”已不仅是个经济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建设、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转型的操作的现实问题,不可不察。笔者以为,“理性经济人”是一种理性研究范式,而理性范式的发展总体上决定于人的发展阶段和实践水平;正确理解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与目前人的发展阶段和人类实践水平是基本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实际上表达了我们对社会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探索,对人类情感与理性的矛盾和探索,对“义”与“利”这一传统价值观问题的当代矛盾与探索。这种矛盾和探索所诉求的是:我们究竟应该以“构成主义”的态度来承认“市场秩序”的自发合理性并被动地适应“市场规训”,还是以“建构主义”的态度去弘扬理想的价值并主动地修正“市场规训”弊端和改造现实世界,这是反思“经济人”假设的意义所在,同时也必然构成反思“经济人”假设的多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上讲,"经济人"假设是一种抽象规定.然而,从"经济人"假设被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对"经济人"假设的辩护和对其局限性批判的争议.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本文试从"经济人"假设争议的角度,辩证地探讨"经济人"假设对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研究的出发点来看,新“经济人”抽象从诞生之初就开始引发经济学的革新,对应着新“经济人”依然以自利和理性为核心,以此发端的新古典正统经济学分析范式自然要作为经济学的主体,然而,自利和理性覆盖的社会和伦理因素,却赋予新经济学以更多的内容和更多的层次。如何正视这些问题,正是新的经济学应该着重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往往与其方法论密切相关。自从18世纪以来,经济学界一直依靠“经济人”假设来分析以各种方式参与市场的人们的行为,并由此对自由交易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缜密的推论。陈孝兵研究员的新作《现代“经济人”批判》一书(由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围绕“经济人”理论的创设及其演变,主要探讨了“经济人”与市场有限理性、“经济人”与政府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对“经济人”的理性道德基础和现实主义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与疏理,特别是对“经济人”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熊莉萍 《理论界》2008,(7):40-41
人性假设被视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界定带来了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范式——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者在解释个体行为和微观决策时更具说服力,后者在分析历史和探讨社会关系时显得更为深刻和透彻。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寻求“经济人”与“社会人”的最大可能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假说"认为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并且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切理论推导和政策选择的基础和分析起点.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努力克服"经济人假说"的缺陷,不同的经济理论范式具有不同的克服路径.新制度经济学的克服路径在于不断的制度设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克服路径在于彻底的制度革命.  相似文献   

10.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一般行为是追求经济效用的最大化;但在以生态约束为主要目标的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理性经济人角色应该转变为生态理性经济人角色。本文认为,企业循环经济运行的约束条件包括:从总体上要达到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要实现生态经济人理性与企业文化责任制度的密切结合;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上要实现生态技术创新、企业内部生态化管理与企业间生态协同的相互统一;在政策偏好上要坚持以国有制企业为主导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理性选择理论的建构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注重演绎方法的运用,因其逻辑与现实的不尽一致而遭到广泛批评。当代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也对理性选择理论提出了挑战,丹尼尔.卡尼曼即通过分析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的决策心理而提出期望理论,销蚀了理性经济人假设,从而使理性选择理论纠结于理性和不确定性之间,陷入了要理性还是要充分应对不确定性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2.
解开经济人的伦理情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象一个幽灵 ,近几年来始终在我国理论领域中游荡。在经济生活中 ,经济人是一个假说 ,一个假设 ,一种模型 ,一种抽象 ,等等 ,一直是众说纷纭。西方近现代经济学派把经济人假说视为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石和前提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它们对经济人的研究随着西方的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入。在自由竞争市场时期 ,经济人被假说为纯粹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的求自利的个体 ;尔后则强调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以保证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效益 ;当代的“新经济人” ,注重把非经济因素的制度、道德和法律等融入经济人的概念之中。经济人…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作为其主体的“经济人”既有主观上个人性、自利性的伦理秉性 ,在客观上又有利他性、社会性的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统一 ,才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经济人”的理性精神 ,必须有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及新闻舆论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来保障。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是在一定的伦理观念下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不同的经营伦理观念与价值取向决定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社会效益。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视为受一元经营伦理观支配的理性“经济人”,受这种伦理观支配的企业行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成本。由“经济人”转向“社会人”,追求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应当成为现代企业的经营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5.
公共选择视野中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粟 《东南学术》2005,(2):45-49
本文尝试将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系统理论相结合,从逻辑上考察微观的平民选择政治参与行为的偏好对宏观政治系统稳定和演化的影响。政治参与中的个人同样具有“经济人”的性质,在纯粹利益动机下,个人在主观上没有主动向政治系统输入(政治)资源的愿望,而是无偿地消费政治系统提供的公共产品;政治系统则通过制度方式约束个体的政治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个人消极的选择成本。因此,在制度与个人之间形成了一对不对称的博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题展开分析:(1)政治参与中的个体所具有的“经济人”特征;(2)“经济人”的微观行动与宏观制度间的不对称博弈;(3)政治活动中“经济人”的偏好选择所产生的宏观效应;(4)政治参与和政治系统发展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含有公共资源经济中的激励机制与合作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尤其是在私有资源和公共资源同时存在的经济活动中,因公共资源的共有不可分性和效用不可转移性,而要求经济人之间采取某种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这种合作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通过n个经济人之间的合作对策模型分析,证明了在无外部性产权激励机制作用下,n个经济人之间的合作对策存在着核心;这种合作对策的核心与林达尔配置是统一的。这不仅满足了经济人的个体理性,也实现了经济人之间的集体理性,从而使社会资源实现了帕累托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7.
论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个体道德素养 ,是市场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道德理性基础 ,是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必需的行为准则。如果整个社会不能确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性来作为人们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的基础 ,那么 ,市场经济就会失去主体行为的道德文化支撑 ,市场经济必要的运行秩序就难以建立 .因此在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 ,培养和铸就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即经济人对经济活动应有道德素养的信仰和对自已行为自觉自律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道德理性基础作为支撑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文化力 ,其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 :经济行为的导向力、经济个体的激发力、经济组织合作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现代经济学将道德视为实现功利的“工具”或“手段” ,它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因此 ,许多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理性的角度 ,呼吁社会重视道德意识的激励和培养 ,以实现从个体到社会全体更大的功利。但是 ,现代经济学唯一化了“经济人”的人性规定 ,道德只能是处于有用则用 ,无用则弃的“工具或手段”的地位 ,道德本来的地位被现代经济学人为地忽略掉了。现代经济学由此面临重建的选择。文章提出 ,在现代经济学的重建中 ,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组合而成的社会道德状况本身具有目标性质 ,道德意识形态下的人类行为 ,可以联系功利评价 ,也可以脱离功利性来直接评价 ,重建的经济学应当树立起更多人类社会生存的功利目标和非功利目标 ,以此增大人类社会对于道德建设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杨玉强 《齐鲁学刊》2004,2(5):102-105
"经济人"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和"广义经济人"三个阶段。"经济人"的内涵也愈以拥有了更加贴近于现实市场行为主体的不可证伪性。通过对"经济人"理论的内涵及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中引入经济人假设的原因的分析发现,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引入"经济人"假设应该注意三方面的问题,即从实践的角度应理性地对待"经济人"理论的适用范围;从倡导"经济人"理论的视角,也应时刻警惕其负面影响;从范畴的外延方面看,"经济人"是一个类概念、总体概念,不能对应为市场经济中的某一个主体来进行研究。这也就需要人们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这三方面来创新和超越"经济人"假设,其中关键是在理论层面找到它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在实践层面把握好其应用的范围和适用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有助于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中“人”的预设对二者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均是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的 ,而社会学则更多关注到“社会”的整体性与复杂性 ,对“人”与社会的不同预设是构成二者方法论差异的根本所在。二学科有着相互借鉴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