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中国古代食具碗造型的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碗"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饮食器具,其器型称谓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材质上讲,它经历了陶器、瓷器、漆器和银器等几个演化阶段;从功能和形式上讲,碗的口径和高度大小均满足东方人对碗的使用要求.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碗,在前期其功能变化不大,形制也较为单一.随着人们对自己和器物关系的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器物的型制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并逐渐形成了后期比较明确的功能性造型取向,这对现代设计有着启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湘西苗族唢呐,其外形与一般常见唢呐无异.它由唢片、铜哨子(即“浸子”,有的地方叫“天心”)、杆子和碗子(即喇叭)四个主要部件构成.哨片,俗称“叫叫”,取生长在常年湿润处的水竹加工而成.铜哨子状如右图,上端内直径为0.22cm,下端内径为0.95cm.碗子,也是铜质.它是唢呐的扩音部分,上端内径为2.6cm,  相似文献   

3.
孝义碗碗腔     
太新 《山西老年》2013,(12):50-50
孝义碗碗腔是流传于山西省孝义市的一个地方剧种,是在孝义民间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又因是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显影,故又称“月调”“影调”“纱窗腔”。  相似文献   

4.
导致刀碗脆裂的原因是由于晶粒严重粗大和回火不当.改进措施是:将两次加热合并为一次加热,同时调整加热规范,利用热成形后的余热淬火,回火时避开第一回火脆性温度区.此措施可有效地解决刀碗脆裂问题,减缓刀碗消耗量的过快增长,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土家族歌谣是土家族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的结晶.它具有特殊的章句、音韵、节奏和曲调,往往以壮阔的内容,委碗的抒情,短小的篇幅,高昂的音色见长,与史诗、民间叙事诗和民间说唱等有所区别,它属于土家族民间文学的韵文一类,是可以歌唱和吟诵的.土家族歌谣同其他兄弟民族的歌谣一样,原来也分为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我们今天提到土家山歌,大都包括民歌民谣在内,故以土家族歌谣作为总称.  相似文献   

6.
凡鸟断想     
在我的印象里,麻雀是最平凡最耐实最不被人赞美的鸟了.但是它才是最让人产生生命质感的鸟. 麻雀总是在有人的地方跳跃.它们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这家房檐跳到那家房檐,成群地飞,成群地唱,成群地闹. 每当我沉浸于文字,沉浸于音乐,沉浸于其他艺术,沉浸于我的幻想时,这些麻雀就会把我拉回尘世.它们甚至会跳到我的书上、我的碗边,把那些黑黑的字当作米不厌其烦地叨,会在我突然放下饭碗离开的一瞬,就把碗上的剩米叨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7.
信息荟萃苑     
劳动部劳就司司长张左已说改革是要让碗里更多更好国家劳动部劳动力管理与就业司司长张左己,近日在西安召开的14城市劳动局长会议上谈到“砸烂铁饭碗“时说,砸“铁“要坚决,砸“碗“要慎重.“铁“是什么?“铁“是一种旧机制.砸“铁“是转变机制,所以要坚决;“碗“是什么?是老百姓吃饭的家伙,砸起来就要慎重.“民以食为天“,改革,就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拿到饭碗,使碗里盛得更多,吃得更好.他指出,当前非常迫切的问题是保护群众的改革积极性,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继续把三项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王帅 《社区》2013,(26):27-27
有一个年轻人去买碗。来到店里他顺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与其它碗轻轻碰击.碗与碗之间相碰时立即发出沉闷、浑浊的声响,他失望地摇摇头。然后去试下一只碗……他几乎挑遍了店里所有的碗,竟然没有一只满意的,就连老板捧出的自认为是店里碗中精品也被他摇着头失望地放回去了。  相似文献   

9.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碗两碗不是在喝酒,也不是在吃饭,而是喝茶。这是唐朝卢仝写的一首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诗中的一  相似文献   

10.
楚式簋     
中国人吃饭离不开碗。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在青铜器时代,人们铸造了一种相当于大碗的器物,把它称做簋(guǐ)。簋不仅是商、周时代一直盛行于中原地区的主要盛饭食的器物,而且在西周被确定与鼎相配以作礼器的基本组合。因此,簋在那时的社会生活中使用得十分普遍。在出土的商周铜  相似文献   

11.
关中大老碗     
正碗是人们吃饭的用具,在陕西关中一带,人们用的大老碗,口径一般有20厘米大小,更大的超过了25厘米,有的老碗大得犹如一个面盆。这些老碗的产地大多出自陕西耀州一带,特点是重、厚、沉、大,尤其是碗底,圆圆厚厚的一圈,显得粗犷、结实,也彰显了陕西关中人的豪爽。  相似文献   

12.
早年间的老北京小吃那叫一个美味.就拿芝麻酱面茶来说,京城大多是回民师傅经营.有句老话:"京城回民两把刀,一把卖牛羊肉,一把卖各种小吃和切糕."他们制作的面茶经过精心熬制,稀稠均匀,选料精不糊底.我最爱看师傅用筷子挑洒稀芝麻酱的手艺.芝麻酱味飘香、横竖规矩不乱,布满全碗而碗边不脏,看得人眼花缭乱,真乃绝技也!特配的芝麻酱的芳香,均匀的芝麻仁像天上的繁星,真舍不得搅乱这杰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碳电极材料存在比电容小、能量密度低的问题,采用异质成核合成路径制备了新型的碗状 空心碳微球,进一步以尿素为氮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高性能氮掺杂碗状空心碳微球。采用X射线衍射仪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对碗状空心碳微球和氮 掺杂碗状空心碳微球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了氮掺杂对碗状空心碳微球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 果表明:氮掺杂对碗状空心碳微球的电化学性能有显著的改善,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氮掺杂碗状空心 碳微球的比电容(235.5 F/g)远高于碗状空心碳微球的比电容(121.0 F/g),此外,氮掺杂碗状空心 碳微球在3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 000次后,其比电容保持率为78.3 %。  相似文献   

14.
碗底的字     
陈联生 《老友》2020,(2):16-16
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家家吃饭都用瓷碗。记忆中,我吃饭最喜欢用的是家里的花碗,碗边沿有一圈细小的金边花纹,碗侧还有几排半透明的圆点,整个碗晶莹剔透。碗底有个字,是父亲名字中的"高"字。那时,农村吃饭有个习惯,只要天气好,村民都喜欢端着碗来到村中一棵大树下,蹲在地上边吃边聊天。  相似文献   

15.
巩家伟 《山西老年》2012,(12):61-61
问:生姜汤治疗感冒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方法。那么,它确实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吗?对所有的感冒都适合吗?答:当遭遇风吹雨淋、风寒侵袭,及时喝一碗姜汤,常常可以达到防治感冒的目的。生姜是辛温食物,能发汗解表、理肺退气,对于治疗感冒效果颇佳。但需注意的是,它只适用于风寒感  相似文献   

16.
故乡的味道     
正故乡、老宅、父母,是漂泊乡愁的原点,是游子灵魂的寄托,尤其是家乡的特色小吃,更是令游子日思夜想、魂牵梦萦。就我而言,最难忘、最爱吃的还是母亲做的粯子酸粥面。一碗、两碗、三碗……一口气吃了六碗,景德镇出产的精致小碗,容量大约是粗瓷大碗的三分之一。近年一直坚持减肥的我,一旦吃到这种稀薄的粯子(大麦粉)酸粥面,就管不住嘴,尽管肚子撑得鼓鼓的,还是觉得没吃够。  相似文献   

17.
睡着的规定     
老饿 《北京纪事》2018,(7):93-94
如果给你五块钱你会干什么?人们给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 "买一瓶饮料喝了它!""早上去吃一碗馄饨.""加一块钱坐三次地铁!""一小时的停车费.""买一斤鸡蛋吧."  相似文献   

18.
一只大清乾隆年间的官窑双龙碗,历经200多年沧桑,完好无损地秘密保存下来。八旬老党员临终道出龙碗真相,并将龙碗传给长子继承。长子为拯救身患绝症的妻子,走投无路时,企图忍痛割爱卖碗救妻;妻子则宁愿护碗舍身,保住家宝国宝。在死神步步逼近时,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化作一腔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9.
二、施耐庵是怎样创造水浒寨梁山泊的明李贤《天下一统志》卷二十八《怀庆府·山川》写道:“碗子城山,在府城北五十里,山势险峻,上有古城.”明程百二《方舆胜略》卷五《河南怀庆府》写道:“太行山畔有碗子城关”.按:碗子城即《水浒》的宛子城,元李文蔚《燕青博鱼》杂剧第四折又作皖子城,当是《水浒》英雄活动于大行区域的根据地.《宣和遗事》元集写道:“这李进义同孙立商议,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同往太行山落  相似文献   

20.
6月10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的一家面馆,长龙排起,人们纷纷花一两百元吃一碗面.不知就里的人,肯定会纳闷.原来是,老板娘的孩子患了急性白血病,在微信上发了《吃碗面,救救我的宝宝》的求助呼唤,结果素不相识的人们不仅纷纷转发而且相约吃面.一碗碗热腾腾的面,点亮了这个不富裕的家庭为孩子治疗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